分享

【教学基地专题】他将人生中的70个年头送给了古筝!

 汉青的马甲 2015-11-23


中国古筝网自成立之初,即本着“保护、传承并推动古筝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的使命,坚持以“非赢利、奉献、责任”为原则,投入巨资整合古筝艺术资源,拍摄了大量的古筝电视,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古筝史料尤其是古筝流派音乐遗产。因此,中国古筝网多年来受到海内外众多古筝名家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名家倾情加入,与中国古筝网合力推进古筝艺术的前进发展。其中,10多位行业泰斗、顶级专家在中国古筝网教学基地成立之初受邀担任教学基地顾问。如此资深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为教学基地事业的稳步前行保驾护航!


今天,为大家介绍中国古筝网教学基地顾问团名家——筝坛大师赵登山,一位将人生中的70个年头送给古筝的国宝级大师!


赵登山

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顾问,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

先后工作于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吉林省歌舞团

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2004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2007年以其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被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12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第九届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6月被确立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山东筝派代表人物赵登山


他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那是一个民间音乐传统浓厚的地方。在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书山戏海”的称誉,古筝普及也甚广,民间传有“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的说法。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赵登山自幼酷爱民间音乐,大自然中的风啸、雨声、虫鸣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奇想。八岁入学,同年向老艺人杨安字学习曲艺“道情”,十四岁向民间老艺人王登吉学习坠琴,同时向梁衍义学习软弓胡。翌年,师承我国民间艺术家樊西雨、张应易等前辈学习古筝,拉开了他与古筝相伴一生的序幕。




“师父说我天分好,坐得住,其实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古筝。”赵登山回忆说,花了三年时间,他才从师傅门下出师,但是对古筝的研习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终成为了山东筝派的主要代表人。赵登山承袭了山东古筝乐的技艺精髓,并有所突破。他独创了以左手食指(或中指)压弦,其他手指自然翘起,形似飞燕的压弦方法,更能体现音韵的细腻,增加了表演的美感。他还采用左手中指、食指轮流压弦的方法,使韵律的衔接更加连贯,音色更加悠长。他发明了左手分指、揉弦泛音、敲打微分音等弹奏技法,并巧妙地借鉴了古琴的“上”、“下”、“进”、“退”、“吟”、“揉”、“绰”、“注”等技法,模拟出古琴韵律的绵长、悠远,拓展了古筝演奏区域,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几十年来,他以山东古筝乐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对山东筝派技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将古代工尺谱整理翻译成现代简谱,使这些濒临失传的音乐瑰宝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再现了千年遗韵,并在现代社会积极传扬。他还参照古曲的韵律和律动揉合时代气息创作了大量新曲,进一步发掘与弘扬传统韵律。同时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地讲学,成为山东筝派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1986年第一届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赵登山先生在演奏


国宝级演奏大师赵登山


1950年,赵登山拜师于享有“中国筝王”之称的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革新家赵玉斋专攻古筝。1953年,他奔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继续深造音乐理论,兼习擂琴,同时受校方聘任教山东琴书课。1954年初,他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参加工作,同年调入吉林省歌舞团。1954年参加了“中国古典音乐民间巡回演出团”,在全国各大城市公演。并先后参加了东三省联合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及“长春、沈阳音乐周”等大型演出,独奏古筝、坠琴,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赵登山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演出,数次赴朝访问、演出,更得到了朝鲜音乐界的高度赞扬。1985年,他担任中国民族展演团副团长,代表国家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打击乐艺术节”,此次演出受到各国音乐家的首肯和称誉。



1987年,赵登山长春独奏音乐会举行期间,与恩师赵玉斋合影


1987年,他在长春举办了“赵登山独奏音乐会”,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1989年,他担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的“全国民族乐器邀请赛”评委。1993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与“南京艺术学院”合办的“全国民族乐器邀请赛”评委,同年享爱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出席洛阳举办的“95国际华夏器乐展演年”独奏音乐会,同时参加了“中国南北古筝名家演奏会”的演出。先后担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艺委会”,任组委会员及副主任。1992年任扬州师范大学(今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应邀赴台湾、香港演出、讲学。



青年时代的赵登山


传世筝乐作曲家赵登山


在吉林省歌舞团担任演奏员时,除了演奏之外,赵登山还自发搞起了创作。为了繁荣音乐创作,给大众带来更多优秀的音乐,他的足迹遍及城市、乡村、工厂、田间。祖国的山山水水、沸腾的生活景象陶冶了他的胸怀、启迪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像、精巧的构思,创作了几十首独奏、合奏筝曲。


赵登山于1958年开始创作、创编了古筝独奏曲《春到田间》、《欢庆节日》、《松花湖池歌》、《山谷回声》、 《茨儿山》、《云湖天河》,坠琴独奏曲《坠子小调》、《欢乐的日子》、《琴书二板》,软弓胡独奏《笛笛歌》、《村话》等。与他人合作古筝、高胡重奏曲《春来早》、《浏阳河》、《油海战歌》、《唱起洪湖水怀念周总理》,朝鲜民谣变奏曲《清津浦船歌》等,并广为流传。古筝独奏曲《铁马吟》在由中国文化部、中国广电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三等奖。古筝独奏曲《岁》在1986年第一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引起轰动。此外,他又创编了古筝独奏曲《凤求凰》、《广陵行》,古筝合奏曲《洛阳春》等。其作品在海内外广泛出版发行,部分曲目在香港灌制《赵登山妙异之音》盒带及光盘。其中,古筝独奏曲《铁马吟》尤为引人注目,成为筝坛上的一颗“明珠”,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也成为山东筝乐的代表曲目,问世至今常演不衰。



2009年6月,赵登山先生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登山


在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努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音乐传统,追求古筝艺术的至臻完美,呕心沥血培育民族音乐人才,为中国民族音乐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荣获国际、国家、省、市大奖,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他的艺术成就闻名遐迩、享誉中外。


2004年,赵登山先生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09年被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93年,赵登山先生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蓦然回首70年!赵登山将自己人生的70个年头都送给了一个叫“古筝”的乐器。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老先生仍然精神抖擞,他如今正在进行一项大工程——将所有他能搜集到的山东筝乐整理成集,面世出版。而他为了这一集大成之作,除了早年挖掘和整理的一批筝谱,他还凭借脑海中的记忆,整理、编订出大量的筝曲。想必这将又是一件传世瑰宝,成为古筝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