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领域和学术研究中竟然也有啃老现象?

 残云伴鹤归 2015-11-23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文化领域及学术研究中的啃老现象


啃老现象是指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成年人,仍然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相应地,依靠啃老生存的人称为啃老族,也称“吃老族”、“傍老族”或“尼特族”。其中尼特族(NEET)是在台湾的译音,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在全世界由来已久。据考证,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特指16~34岁年轻族群。而在中国,主要指年龄在23~30岁之间的阶层。传统上,我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啃老族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母,长大不成人,年轻人无法自食其力,缺乏经济来源是这些人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关于其特点和成因,已有许多讨论,这里不在赘述。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在文化领域和学术研究中同样存在着啃老现象。


在文化领域,近年来经常出现靠稀释或颠覆经典,争夺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缺乏现代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一些地方政府所谓的文化开发,无非就是扛出所谓的一些名人大旗,不管他古人还是现代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是千古流芳的还是遗臭万年的,修建几处故居或主题公园,靠招揽外地游客而生存。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依赖,对当今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不用说创新,是不惜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一种文化短视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滩。这种现象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化体系的极度匮乏,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集体的“文化啃老”现象。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显然不应该只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中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传统裹挟不前。中国需要的是文化复兴,而不是文化复古。(参考百度百科“啃老”词条)


2009年07月13日,有感于对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的吊唁活动,羊城晚报撰文《季、任二老的周围活跃着一群“文化啃老族”》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些经历了命运的折磨和考验的老人,许多事情都看得很透了,棱角磨平了,遇事不再挑剔,变成宽厚而随和的老人,但这正好也是他们缺点的体现:他们奋斗一生得到的权威,常常被五花八门的权势所利用。本来他们也愤青过、冲动过、锋芒过、勇敢过,但人们更喜欢的是他们老年时候的样子,慈祥、宽容、得体、善良、特别喜欢夸奖人,得到夸奖的人自然还可以用这个廉价的赏赐换取更丰厚的报酬,因此他们的周围活跃这一大群文化啃老族。


无独有偶,在学术研究方面,几乎与文化领域存在类似的啃老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啃自己,二是啃别人。


啃自己一般是指的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学者“吃老本”的现象。这些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在一定时期辛勤耕耘,作了大量学术研究,卓有建树;或者因为生活在中国学术研究青黄不接的年代,天然获取了比他人更好的发展机遇,很快成了业界学术牛人。后来这些学者有些开始从政,同样成绩显赫。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太可能同时把二者都做得极致。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很多早年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做了官员后基本不做学术了,他们参选院士或其他荣誉主要靠吃老本。但中国的院士和行政官员并不是一个空名,而是具有非常可观的权力,并引领着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如果长期不亲临科学研究第一线,仅仅通过一些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支离破碎的理解,如何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啃别人是指年轻的学者“傍大款”现象。这些年轻学者或者是学术牛人的学生,或者是他们的助手或合作者,甚至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拜倒在牛人名下的年轻人,最后采用各种方法深得牛人的信赖。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在牛人手下,再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这种情况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在获得牛人的帮助后,自己变得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坐吃山空,打算靠挥霍老年人的那点积蓄混一辈子。更有甚者,只要发现一位有些成就、有些声望的慈祥老人,大批年轻人一窝蜂地扑上去,“啃”将起来,也不管他们的身体怎么样,有时候甚至用一些反常的手段延长他们的生命,以便“啃”得更久一些,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实验室的话语权和学术地位,这就有些令人悲哀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牛人会寿终正寝,为了保住这些地位,有些机构甚至依靠引进牛人来傍,来啃。比如什么引进数十年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引进千人以及引进院士兼职等手段,让高校彻底从“人才培养工厂”变成了“人才保鲜仓库”,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别人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可惜,文化领域及学术研究中的啃老现象,会让这种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斌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