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的三个悖论

 Denglin 2015-11-23

本期话题:学生带给我的成长

     班主任每天忙于教育孩子,而事实上,教学相长,孩子同时在给予班主任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班主任才得以成长;正是孩子们给出的种种问题,才促使班主任不断地思考教育、提升智慧、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班主任,学生带给您的成长是什么?

                                           ——《河南教育》班主任谈丛2015年10月



    沈老师代表学校筹建校友会。很快,他就联系上了上百名校友,并组建了微信群,校友们在群里的发言很踊跃。

    不久,沈老师发现部分校友在群里发言有不文明现象,个别校友发言过于随意,便好心提醒。不料遭到对方的嘲笑:你是谁啊?沈老师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对方不但不收敛,反而封了沈老师一个“中国好老师”的称号。沈老师后来给我看群里的聊天记录,个别学生的发言在我们这些保守的老师眼中的确不能接受,沈老师出于善意与正气,出面制止,且自始至终心平气和,却换来了两三名学生的变本加厉,一些言语甚至直接有人身攻击。沈老师尤其难过的是,群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保持沉默,少部分人发来私信说:沈老师,我是支持你的。

    我对沈老师说,不要介意,也不要跟学生过于计较。90后的学生想法和我们不同,有些词我们觉得不妥,他们却习以为常。再说那个微信群毕竟不是官方群,你要求群主制定群规,把那几个人踢出去,群主也很为难。这几个孩子再不好,也是我们教出来的。我们自己也需要反省。

    沈老师的遭遇并不鲜见,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普遍。今天的学校教育广泛存在三个悖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身处其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一个悖论:嘴上说的是品格,心里想的是分数。社会评价学校,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其实还是看分数。品格如同森林,分数如同树叶,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一个班级里,讨老师欢心的常常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如同犯了很大的错误。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师都很清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分数,而是人生的幸福。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这样一种知行的分裂是今天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痛点,评价方式的变革是重中之重,却又是一个超级大难题。

    第二个悖论:以学生中心为表,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学校中心为实。以公开课为例,展示的是课堂教学,核心应该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数十年来却演变成为教师的秀场。到后来连学生都知道公开课对执教的教师非常重要。这些年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高考科目分分合合,最终还是围绕着学科在转,学生中心在哪里?至于管理,完全以学校为中心。将一个年级学生分成一个个行政班,每班配备班主任,本身就是基于学校管理的制度设计。真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管理都不是今天这个模样。

    第三个悖论:谁的品格更高尚,学生还是教师?按理说学生到学校应该向老师学习,学什么?知识还是做人?在移动互联时代,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传递者的角色将会越来越弱化,学生将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知识,而不必依赖教师。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人格与价值观,而这却是我们这一代的教师群体难以胜任的。末了,一小部分超越了知识传授阶段的境界较高的教师发现,以如何做人为评价标杆,教师可能还真得向学生学习。至少,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做人方面有值得教师学习之处。而教师中的一部分在德行方面离职业标准还有显著差距。

    李镇西老师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贪官是谁培养的?所有的学校都以有出息的毕业生为荣,校史馆里也都是这些人的照片。然而相对于毕业生总量来说,这些人只占极少数,大多数都是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普通人。还有少部分人则成了罪犯,他们难道就不是学校培养的?这又是一个悖论,直射学校教育的虚伪与无效。最有意思的是本来是名人,在母校还有题词,后来出事成了阶下囚,学校手忙脚乱赶紧消除痕迹。

    我对沈老师是充满敬意的,他是非分明,眼里揉不得沙子,那几个向他挑衅的校友并非他教过的学生。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像古代那些家教严格的家长一样,对自己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行都有严苛的要求,沈老师就不会郁闷了。说到底,学生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学生的问题,终究还是自己的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