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是礼貌最好的殷蒙地与养成所(好文)

 长沙7喜 2015-11-24


家庭,是礼貌最好的殷蒙地与养成所

孩子的礼貌,只是适用于外人的应对之道?


Bubu 洪兰


请问洪兰老师


让孩子先从家人的彼此敬重,再学习善待他人


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多数都不够好,而父母却常把这种表现视为一种亲子问独有的信赖与放松。很多父母视礼貌为应付外界的约束,只会带来疲惫,当孩子对自己态度不好时,他们不但希望别人对此不要有意见,还反而安慰自己说:「孩子在外面自己会调整,他们其实是很不错的!」请问洪兰老师同意这种想法吗?如果父母这样想,是不是会错失应该给予的教导?



人品的建立、礼貌的教养本应由内而外才能根深柢固,如果在家做得很自然,外出就不会手足无措。我当了母亲之后,希望孩子能快乐生活,不用因为外出而神经紧绷、特别表现,而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们在家跟在外使用同一套礼貌标准,也让孩子先从家人的彼此敬重做起,再学习善待他人。


现在,当我看到有些父母临阵才一一要求孩子坐好、打招呼这些基本礼貌,或是在重要场合才进行监督,心中感觉很疑惑,难道父母已经不再珍惜经由家庭自然内化的教育过程了吗?


请问洪兰老师,大脑执行两套标准与通用一套,何者轻松易行?判断两套标准是否会有错乱的时候?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好的教育吗?


从家庭养成的礼貌教育,更容易从小处着力而深化


我相信家庭是基本礼貌最好的启蒙地与养成所,因为父母通常比其他人更在乎孩子真正的利益,所以,了解礼貌是安身与处事基础的父母,一定会更贯彻此中的教养。也因为基础是从家庭打起的,所以孩子被教养的礼貌通常很细致,涉及食、衣、住、行种种小节,是最自然有用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举手投足。



曾有很多父母向我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外都不肯跟人打招呼,这该如何教导?我自己也看过不少欠缺礼貌的孩子,大致来说,礼貌不够选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害羞而无法自在地问答,这种状况比较容易因应,孩子只需要加以鼓励或用身教影响,慢慢一定能养成该有的礼貌。但另一种就需要家长与身边大人多费心建立正确的价值了,比如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与人相处时却完全无视于他人的存在,不要说看到人不理、对主动的招呼也不回应,甚至在电梯里旁若无人地大口吃东西、照镜子、整理头发或大声说话。他们所缺乏的并不只有招呼的礼貌,实际上是完全不了解人际共处时的举止分寸,包含小空间的音量、身体要要有适当的距离(所以他们会在电梯里对着镜子挥舞、整理长发,这不仅在空间上给他人造成麻烦,更不要说发屑纷飞的卫生问题了)。这些都不是小节,因为所有认识不清的基本观念,都会延伸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为什么我说家庭是教导与训练礼貌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也是抱怨孩子在外不肯跟人打招呼的父母,应该先回头检视,孩子起床时是否主动地问早安、睡前是否道晚安,用餐或进食前是否会跟家人彼此招呼并等候?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都能自然、喜悦地礼貌生活,外出要学打招呼一定不难。


我的小女儿今年毕业后也开始工作了,因为不够熟练中文应对的言语礼貌,我很关注她与人交谈的语言,提醒她要留意细节,因为从前母亲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民国五十几年的台东乡下,我们住在父亲学校提供的校长宿舍,也是镇上通往海边路上唯一有电话的家庭,邻居若有急事,常会来借用电话。有一次,一位近邻的伯伯借了电话,用闽南语大声地对着听筒说:「你是阿吉吗?我是夏东山先生。」我记得那位伯伯离开之后,妈妈立即给我上了一课,一一为我解说称谓的礼貌,让我知道我们不会用「先生、小姐」来称呼自己。我觉得那一课太有用了,此后在任何隋况里,我都会想起生活中说话的礼貌,用最合理的人际位置来思考称谓的意义。


礼貌,也能表现一个人的友善态度和语言美感


礼貌也是一个人友善与美感的表现。我们与人萍水相逢时,往往就是倚赖礼貌来决定气氛愉不愉快。还记得前不久与老师和田小姐去IC之音录音,在电梯里过到一对推娃娃车的年轻夫妻,您一看到车里的小宝宝,立刻对他的父母说:「你们的宝宝好可爱!」但对方同时都没有响应,连表情都没有。好不容易走到录音室,我说:「这对父母的反应好奇怪,他们至少应该笑一下或说声谢谢吧!」这时田小姐也说:「我也正想这么说呢!」可见,没有礼貌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如果越来越多的父母像这对年轻人一样,那下一代的孩子会失去榜样,社会的气氛可能就更不够友善了。



有礼貌才能让大家相处时不感到尴尬,而注意细节可以培养语言的美感。比如说,小时候我们都被教导了该如何正确地使用「你、我、他」,但现在的孩子却会指着长辈喊「你」,或指着爸爸对妈妈说「他」怎么样。更有些父母彼此提及子女时,用的是「你儿子」、「你女儿」,好像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父母如果不能体会这有什么不适当,只要反过来想,你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跟另一个说起你自己时用的是「你妈妈」而不是「妈妈」,就不难了解为什么这种用法太粗糙。


也有很多父母说,时代改变了,这些礼貌都是枝微末节,没有太大的意义。老师您认为呢?一个简单的称谓不也能看出成人给予教育时是否正本慎始,是否帮助孩子了解长幼有序之道?


给Bubu的回应


礼貌的品德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恶补不来的


真诚是做人的第一个原则,在「真、善、美」中,真是第一个必要条件,不真就是虚伪,就谈不上善与美。人一定要诚于中,方能形于外,若在家中对父母不礼貌,在外虽然暂时假装有礼,时间久了,马脚一定会露出来。品德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补习不来的,任何人只有做自己才会快乐,每天假装自己不是的那种人,日子会过得很辛苦。


我在研究所时有一位英国教授,他的祖母高攀嫁入比自己阶级高的人家,他说他祖母一辈子不跟祖父出去应酬,因为怕她自己言语行为不得当,丢他祖父的脸。他说英国阶级分明,即使在二十世纪初,都还有明显的阶级之分,那么,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上层阶级的人呢?主要是看他的言语谈吐和举手投足的风度,而这是从小在家庭中的教养。他举撒切尔夫人为例,虽然她做到英国首相,念过最好的大学,但他们这些贵族后裔仍然能从她的书语之间,知道她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商人家庭。他的话让我很吃惊,原来父母在家中的行为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能左右孩子在外的行为。


所以,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在家中放肆,出外就会好。同时,父母是生养自己的人,对父母大小声、说话不礼貌,真是忘恩负义的行为。我父亲从不允许我们对长辈不礼貌,就算摆脸色也不准,他常说饮水思源,没有父母就没有今天的你,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对父母不孝,也不可能对国家尽忠、对朋友有义。


人在说谎时,要比说真话动用更多大脑的资源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人在说谎时,会用到比说真话时更多的大脑资源。因为说了谎话就必须继续说,才不会露出马脚,所以大脑要花很多的资源去记得你曾经对什么人讲过什么话;但是如果说实话,因为只有一个版本,就不必花脑力去记。人是比较喜欢说实话的,因为大脑很懒,它希望用最少气就可以过一天(这是诺贝尔奖得主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的名言)。


我们也的确在实验中看到,大脑则额叶皮质在说真话和说假话时的血流量各有不同。所以人如果有选择,他会讲真话;通常是被逼急了,才会用谎话来脱身。但反社会人格的人是例外,他们说谎欺骗是家常便饭,毫不觉得内疚,实验发现,他们在所谓「道德的脑」这个大脑部位有缺失,所以把说谎欺骗视为稀松平常。


不要小看称呼,它展现的是你对孩子的教养


对人的称呼也是教养的一种,我父亲非常在意我们的应对进退,他很怕人家说「洪福增的女儿没有教养」。我母亲也会像Bubu老师的母亲一样,我们一做错事,就马上告诉我们为什么刚刚的行为是不对的。她教我们要谦称自己、恭称别人的礼仪,因为母亲生长在福州,福州为八闽之地,很讲究古礼,有教养的人都谦称自己为「奴」。所以,我对现在的人称呼自己的先生、太太为「老公、老婆」觉得很刺耳,两岸刚开放时,对大陆人称自己太太为「夫人」更感到惊讶,因为那是对上级长官眷属的尊称。虽然不必谦虚到称自己的太太为「贱内、拙荆」,但称「夫人」又太不恰当,我倒觉得台语的「牵手」很温馨,有那种白头偕老的感觉。父母亲不要小看称呼,它展现出的是你对孩子的教养。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随意一点,但是在外面一定要庄重,不然人家会以为你的孩子没有家教。但是不管在家或在外,核心的礼貌并不因此而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一种「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那种礼貌就是虚伪。其实,越是亲近的人,礼貌才更重要,因为维持一份关系最重要的是「敬」,没有尊敬,关系不会长久,对父母更要敬,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