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优雅a 2015-11-24
“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与思潮”学术研讨会召开反思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2015年09月11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凤娜字号
 

  本报讯 (记者张凤娜)9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与思潮”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现象、趋势、潮流展开研讨,并听取学界同仁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意见,为杂志征集稿件。

  《中国文学批评》于2015年3月创刊,为季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该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为目标,紧密结合现当代文学创作和鉴赏的实际,以研究和发展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为中心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文学批评》主编张江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张江强调,《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是:理论是批评的理论,批评是理论的批评。我们一定要把当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放到重要位置上,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要有充分体现。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未来的走向,张江表示,要敢于对当下的文学作品提出批评,直面当下作家的创作实践;要勇于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造,创造出其他杂志没有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王利民主持。他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向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报八刊一网”发展尤其是新刊物成长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学界对《中国文学批评》寄予厚望

  在主创者们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奋斗,《中国文学批评》第一期已顺利出刊,第二期正在印刷中,第三期已经发稿。张江指出,《中国文学批评》是一本新刊物,很多人还不熟悉,但学界对它寄予厚望,因此我们深感压力大、责任大。如今各方对第一期的反响很好。希望此次会上专家学者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这一刊物更好地发展。

  会上,学者们手捧这一刊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高水准的刊物出现了”,“希望 《中国文学批评》真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高地”,“中国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刊物”……一句句心声代表着与会者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殷切期望。他们畅所欲言,为办好《中国文学批评》建言献策。

  “《中国文学批评》应是一块可以自由挥洒的场地,在这里,批评家可以自由展示他们的智慧、才华、激情、胆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充满期待地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高建平则认为,有文学现场感、形式灵活多样、尊重作家和批评家的个性、区别于媒体批评是办好这一刊物需要注意的地方。

  会上,更多学者从刊物如何选取文章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文章不应是各写各的,构不成对话,也不应仅仅是对具体作品的诠释。“《中国文学批评》应有这样一些文章,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影响整个学界的锐利、新颖、富有启示性的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谈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强调对新作的批评应成为刊物的一个重点,但要认真筛选。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存在困境

  新时代的当代中国文学有了新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会上,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创作视野狭窄;二是创作主体生活资源匮乏;三是理论批评对创作影响微弱。

  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举例说,诗歌缺少创新的气象和强烈的冲击力;很多小说作家或过于沉溺于故事的经营、主体的发掘,或过多依赖于偶然巧合性因子增加看点;散文则存在偏于抒情和记述的自恋症等问题。“当下的一些文学理论越来越专门化,越来越脱离群众,脱离文学的实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谈到当下的文学批评,程光炜表示,“很难看到有见解的评论”,“文学批评不应仅仅是当下的,更深远、更有反思性的东西也不能忽略”。

  增强文学批评现场感

  当今时代,中国的文化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和这个时代的发展相比,文学批评还有很大差距。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为,“新时代,文学批评应如何开辟自己的空间,如何应对当代整个思想文化的变化,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走回文学现场”、“贴近文学现场”、“增加文学批评的现场感”、“与当下现场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与会者多从现场角度给予诠释。学者认为,批评家要能够直面当下,增强对话性,写出让作家爱看的文章,让作家看后能入脑入心的文章。

  此外,与会学者还从文风、话语权、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等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阎晶明建议借鉴中国古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大家的经验,以随笔等各种形式做评论。梁鸿鹰表示,中国人进行文学批评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其出发点应面对当下、服务当下,面向未来、服务未来,尤其要服务中国的未来。“好的批评家和作家在感受生活、思考时代问题时应在同一起跑线上,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文学批评就是要“触动你、唤醒你,让你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与会专家表示,要支持《中国文学批评》这份杂志,把自己最好的文章投给杂志,并对杂志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