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后五分钟”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

 长青姜丹 2015-11-24
构筑精彩尾声使人回味无穷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后五分钟"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
  
  [摘要]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终生钻研的永恒主题。课堂结尾虽然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环节,但他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有时甚至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小学音乐课堂"后五分钟"教学不等同于结课环节,它是指在一节课结束前的35分-40分时间左右的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使课堂"后五分钟"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小学音乐课堂"后五分钟"的处理尽量实施以下几条策略:策略一:有效归纳;策略二:鼓励思考;策略三:回味无穷;策略四:个性拓展;策略五:放松情绪。根据相关原则,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恰当独特的结尾方式,力求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提高。
  
  【现象透析】
  
  一堂好的音乐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如果再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之有机结合,更能锦上添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紧扣学生心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方式往往得到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顺利展开教学打下基础;课堂的主体环节也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但绝大部分教师对收尾却重视不够,对课堂结尾往往漠然处之,有的平平淡淡、扫人兴味;有的潦潦草草、虎头蛇尾;有的拖泥带水、松垮脱节;有的废话连篇、令人腻烦。笔者回想起在公开课上或是自己课堂上的结尾方式的几个镜头,颇有感触。
  
  镜头一:南辕北辙
  
  有一次在学校听同事的家常课,记得那天是学唱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嘀哩嘀哩》,导入、学唱等环节都在同事的安排下一一完成了,同事看了看表,可能还有3分钟时间,同事便说:"各组小朋友用寻找到的春天声音编制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当评委。"学生就一直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春天的小故事,直到铃声响起,教师说下课为止。
  
  分析:结课这一环节把普通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迁移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它的文学内容,而不是音乐内容。在音乐教学结课中没有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看似感悟到位,实则背离了音乐课程的初衷。
  
  镜头二:独领分骚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时,学生在学唱完这节课的歌曲后,结合本校艺术特色,教师说:"谁能用笛子来吹吹这节课我们所学的歌曲?"学生踊跃举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试着吹一遍后,请2位比较优秀的学生上台表演,两位同学看着乐曲旋律,熟练地把乐曲用笛子吹完后,马上传来学生的赞扬声。接着再让另外一对同学,吹完后铃声也响了。
  
  分析: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器乐演奏教学成为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亮点,满足了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这使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理念得以突出,但是每次都挑几个好的学生表演,好的学生能代表全体学生吗?
  
  镜头三:熟视无睹
  
  一节高年级学生的音乐公开课上,结课时老师讲的娓娓动听,学生们则是一脸的漠然,回答问题、表演节目鲜有主动举手回答的,似乎是学生没有掌握,老师被弄得十分的尴尬,课后一问,答案惊人的相似:"我知道,可怕说不好,演不好,多难为情!"
  
  分析:这也是目前小学音乐老师家常课中常出现的结尾方式,我们的确是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段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愿表达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理性思考】
  
  以上所述的几种结尾成了课堂教学的败笔,使一堂本可上成功的课出现了缺憾。课堂结尾虽然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环节,但他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有时甚至关乎一节课的成败。课堂尾声的几分钟,是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随意注意的阶段。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课堂"后五分钟"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者不采取恰当的方法,就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冷冷收场或草草收场的局面。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后五分钟"是指在在音乐课堂教学环境中,在一节课结束前的35分-40分时间左右的这个环节里,虽然时间短,只有5分钟,但是对一节课成功与否,意义很大。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保持音乐兴趣盎然的同时对所学的音乐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方面等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情感的延伸,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环节。
  
  【我的实践】
  
  鉴于笔者在教学中碰到的有关课堂结尾的几种情况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笔者希望能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并且把课堂教学的后五分钟充分利用,尽最大努力发挥课堂结尾的几大作用。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堂结尾的处理尽量实施以下几条策略,并根据相关原则,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恰当独特的结尾方式,力求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提高。
  
  策略一:有效归纳,切勿"人云亦云"
  
  小学音乐课堂上,每当课堂临近结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注意指向分散,对教师传递的信息呈抵抗态度,课堂上也会出现"骚动不安",倘若采用上面例子中所描述的方式结尾,让学生自行处理结尾的时间,那么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使之前上课的内容效果锐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四倍。所以我尝试采用一些归纳总结式的课堂结束方式,以此来复习、梳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如:
  
  1.语言式归纳,锦上添花
  
  由于中高年级即3-6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引导学生以简炼的语言归纳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呼应。这样可以突出强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例如:聆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及《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京剧两种唱腔的了解,并通过轻声哼唱拖腔处唱出京味的关键处,然后请个别学生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