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耳胀耳闭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1    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有闷胀堵塞感,听力下降,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非化脓性中耳炎”。

    1.1   诊断依据

    1.1.1   以耳内胀闷不适,或有闭气阻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低音调耳鸣。

    1.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迁延不愈而成,亦可缓慢起病。

    1.1.3   耳部检查:  鼓膜内陷、混浊,活动差,鼓室积液或有粘连。咽鼓管不通畅。

    1.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声阻抗测试呈鼓室负压。

    1.1.5   注意与耳聋、脓耳相鉴别。

    1.2   证候分类

    1.2.1   风邪犯耳:  耳内胀闷,听力下降,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头痛。检查见鼓膜内陷。舌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1.2.2   痰浊积聚:  耳内胀闷,听力下降,头晕头重,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1.2.3   脾气虚弱:  耳闭时轻时重,听力下降,面色无华,肢体倦怠,纳呆腹胀,便溏。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舌苔白,脉细弱。

    1.2.4   肝肾阴虚:  耳内闭塞,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或有粘连。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1.2.5   气滞血瘀:  耳内闭塞感日久不愈,或时有刺痛感。检查见鼓膜混浊、增厚,鼓室粘连。舌暗或有瘀点,舌苔薄,脉涩或缓。

    1.3   治疗方案

    1.3.1   辨证施治

    1.3.1.1   风邪犯耳证:  疏风散邪,行气通窍,方如荆防败毒散或桑菊饮加减。

    1.3.1.2   痰浊积聚证:  化痰降浊,利湿通窍,方如二陈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3.1.3   脾气虚弱证:  健脾升清,益气通窍,方如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1.3.1.4   肝肾阴虚证:  补肝益肾,滋阴通窍,方如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1.3.1.5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方如通气散加减。

    1.3.2   其他疗法

    1.3.2.1   中成药:  可辨证选用银翘片、二陈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1.3.2.2   病因治疗:  消除病因和诱因,如儿童增殖体肥大可手术刮除。

    1.3.2.3   滴鼻法:  用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的药物滴鼻或喷雾。

    1.3.2.4   自行鼓膜按摩法:  患者以手指揉按耳屏或以手指插入耳道内按捺,按放交替,反复多次。   

    1.3.2.5   咽鼓管自行吹张法:  患者自行捏鼻、闭唇、鼓气,使气经咽鼓管进入耳窍内。

    1.3.2.6   可作咽鼓管导管吹张或波氏吹张,或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排液,或鼓膜置管引流。

    1.3.2.7   针灸:  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等穴,中强度刺激。耳针取内耳、神门或压痛点等穴。

    1.4   注意事项

    1.4.1   预防感冒。

    1.4.2   掌握正确擤涕方法。

    1.4.3   应仔细检查,排除鼻咽部肿瘤或增殖体肥大引起的可能。

    1.5   疗效评定

    1.5.1   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恢复正常。

    1.5.2   好转:  耳胀耳闷改善,听力提高。

    1.5.3   未愈:  耳胀耳闷无改善,听力无提高。

    1.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8 条,第5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6条,第2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