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urface_——平板电脑市场的新星

 学天下866 2015-11-24
 
2012年6月19日,微软公司发布了自主品牌的平板电脑产品-Surface(音译中文名为奢飞思)。这一产品的发布宣告着微软将试水被苹果iPad统治的平板电脑这一新兴市场。那么Surface具有什么独特魅力,能否击败苹果成为平板电脑市场的新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款产品。

Surface诞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产业的不断革新,个人电脑也历经时代的变革,由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本、超级本转变为眼下炙手可热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人们由传统的桌面办公模式转向便捷的移动办公模式。移动办公以其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被各界人士所接受。为了争夺平板电脑市场这块蛋糕,各家厂商蜂拥而至,苹果、三星、谷歌、亚马逊、联想等分别推出各自的平板设备占领市场。平板电脑市场异常火热,传统的桌面型电脑受到冷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软件方面来讲,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嵌入的是自主操作系统iOS,并且通过官网的APP商城购买苹果公司授权的应用软件。而其他厂商的平板电脑系统大部分是谷歌旗下的安卓系统。对于很多喜欢平板电脑的用户来说,微软这个名字早被忘在九霄云外了。为了“收复失地”,抢占平板电脑市场,微软从系统和设备两方面人手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产品。
走近Surface
Su rface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使用ARM处理器、Win-dows RT系统的Surface RT版本;另一个是使用英特尔酷睿i5处理器、Windows 8系统的Surface Pro版本(这个版本将在近期面市)。搭载ARM芯片的Surface厚度仅为9.3毫米,重675克,配备USB 2.0接口,分为32GB和64GB两个版本;搭载酷容i5芯片的Surface厚度为13.5毫米,重903克,配备USB 3.o接口,存储空间为64GB和128GB。
苹果的iPad及其他厂商的平板电脑主要功能多用于娱乐,而Surface的目标体现在移动办公。
Surface带给我们什么?
平板电脑我们并不陌生,那么Surface的出现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
Surface让平板电脑真正成为电脑
以往,使用过平板电脑的用户总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平板电脑到底是大号手机还是缩小的电脑?不管是几百元的低端平板电脑还是动辄几千元的高性能平板电脑,无论是安装了安卓平台还是苹果iOS平台,我们很难在它们身上看到电脑的影子。PC上使用的应用程序无法在平板电脑上运行,其原因在于操作系统与软件兼容性两方面的因素,如今微软把操作系统的问题解决了。
Surface Pro定位于移动办公设备,由于采用Windows 8操作系统,不仅有Metro界面,传统桌面的界面也与PC系统相同。这样在软件方面自然无需我们担忧.它可以兼容传统PC上运行的所有程序。Sur-face RT虽然采用了Windows RT系统,但是不能独立运行后缀为.exe的应用程序,只能通过程序界面中的应用商店下载APP格式的应用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PC端的软件在平板端应用的问题。现在除了微软的Office系列等几个应用外,APP商城第三方应用也正在大量出现,基本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提起办公平台,使用人数最多的还是微软的Oflice系列,苹果在iPad上也推出了iWork办公套装软件,但是习惯了Word和Excel操作方式的用户还是会将Oflice作为首选办公平台。Surface RT预装了最新的Office 2013家庭版和学生版。
有了这些软件的支持,Surface不会只是一个娱乐工具或是一部大号的手机。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同步Sky-drive平台上的文件,及时处理hotmail账户中的邮件,随时进行文档或图片等编辑,Surface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脑。
创新的键盘保护盖
Surface最大的特色是其集成了键盘功能的磁性保护盖,键盘保护盖拥有两种型号,分别为Touch Cover和Type Cover。
用来连接键盘保护盖与Surface的是与苹果Smart Cover相似的永久性磁铁装置,有了卡槽的设计,基本可以避免错位的情况。
Touch Cover的厚度只有3毫米,且没有机械按键。TypeCover的厚度为5毫米,有机械按钮。两种键盘使用同样的多点触控数字转换器,微软称这种数字转换器的速度比当前任何键盘的速度都要快10倍。当用户敲击键盘时,Touch Cover可以通过感应压力实现输入,与触摸输入不同。Touch Cover通过磁性连接至Surface平板电脑,亦可用来保护屏幕。在与Surface连接时,Touch Cover可以折叠到机身背后,在它盖住屏幕或者折叠到机身背后时,其内部感应器可以将键盘自动关闭。
Surhce Pro很可能成为新—代PC
我们可以在Surface Pro上操作所有Windows系统下的程序,运行所有PC可以运行的文件。微软之所以将这款平板电脑设计成如此高的性能,是因为微软认为设备的电子元件应该放在屏幕下面,而不是键盘下面。这正好和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概念相悖,而和台式机变形的一体机概念相符。
在201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型笔记本电脑都是变形本。由于核心电子元件都位于键盘下方,导致屏幕无法拆下。这类产品多数都不够惊艳。滑动屏幕变形为平板电脑所需的机械部件,经常滑动很容易出现故障。Surface Pro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将所有元件放于屏幕后面,省去了所有机械连接,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
这样的Surface Pro已经不单单只是一款平板电脑了,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PC的典范。
Surface与iPad的不同之处
在微软推出Surface RT后不久,为了稳住平板电脑市场,苹果公司也推出了新一代平板电脑iPad4。这对预备人手Surface的用户来讲,心里会产生一定的纠结,两款设备哪个性能更好呢?我该选谁?下面我们就两个产品做一对比!(由于文章写就之时,Surface Pro还未在中国上市,因此,本文只有Surface RT版本与iPad4的对比。)
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
由于两款平板电脑各自代表了微软和苹果最顶尖的工业设计水平,因而很难从设计上来区分哪一款产品更为出色。
Surface RT和iPad 4均采用了铝制机身外壳,并且手感一流,但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Surface RT表现得棱角分明,并且采用最新的雾化镁材质,而iPad 4则表现得更加圆润,机身则是拉丝铝设计工艺。两款平板电脑的厚度大体相当,属于标准的超薄型平板电脑。Surface RT由于采用16:9的机身设计,相对要宽一些。
两款平板电脑的机身下方都设有相应的主屏幕按键,iPad 4采用的是一贯的物理按键,而微软则为SurEace RT配备了一块电容按钮。从适应性来讲,物理按键经常使用会出现按键反应不灵敏的现象。
此外,两款平板电脑在摄像头方面势均力敌,均配备了前后置摄像头。iPad 4配备了12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Sur-face RT配备了1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但是二者均支持720p视频摄录。不过在后置摄像头方面.iPad 4还是用精湛的技艺和优异的性能将Surface RT甩在身后。
电池续航方面
两款平板电脑的电池续航性能都表现得极其出色,超出了目前平板电脑续航的平均水平。实际的测试显示,WiFi连接下,Surface RT和iPad 4的续航都在10小时左右。
硬件配置方面
从硬件搭配方面来看.Surface RT搭载的1.3GHz四核NVIDIA Tegra 3处理器以及内置的2GB内存足以秒杀苹果iPad 4搭载的1.4GHz双核A6X处理器和内置的1GB内存。但硬件水平并不代表着最终的性能。Surface RT的强劲硬件确实让Windows RT系统流畅得如行云流水,但是iOS系统自身的优化也让相对较低的硬件将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分辨率对比
从视觉效果上来看.Sur-face RT采用16:9的机身设计和10.6英寸的屏幕尺寸,非常适合观看视频,不过其屏幕分辨率仅有1366像素×768像素。而iPad 4采用9.7英寸的视网膜屏幕,分辨率高达2048像素×1536像素,屏幕清晰度比Surface RT高出一大截。
操作性对比
两款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各自的特性.iOS还是一贯的按钮菜单,依靠触控操作进行切换。Windows RT则采用简约个性的色彩搭配,辅之以手势交互,新鲜前卫。但是在一些特定的细节功能方面iOS由于集成了Siri语音助手,因而在便利性方面还是略胜一筹。
在撰写邮件和文档时,iOS和Windows RT的细节功能差异不大。两者在虚拟键盘的文字输入方面都提供了优秀的体验,但是风格布局不尽相同,从这一点上很难区分孰优孰劣,但是如果涉及到更多的功能时,由于Windows RT操作平台包含了桌面功能的资源管理器,因此在邮件撰写时对附件的使用堪称绝配。至少目前还没有其他平板电脑的操作平台可以像WindowsRT这样支持Zip文件压缩包功能。
对于这两款平板电脑从工业设计到硬件性能再到用户体验,可以用无可争议来形容。如果用户希望尝鲜,具备不俗竞争力和用户体验的SurfaceRT不失为优秀的选择对象。而iPad 4的屏幕显示性能、图片和视频拍摄等也是用户无法拒绝的优点。
今天的平板电脑市场,再也不会是iPad独霸天下的时代了,Surface以其精湛的设计、良好的性能、容易上手的操作,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占据一部分市场,成为平板电脑界的新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