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 粉刺性乳痈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14    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是由肝郁化热,肉腐化脓而成。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排出。乳晕或乳房部出现肿块,溃后形成瘘管,与乳头相通,经久反复不愈。相当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14.1   诊断依据

    14.1.1   发病以一侧乳晕部较为多见,亦有双侧同时发病。患者常伴有乳头内缩史,在凹陷的乳头内可有带臭味的渣样物质分泌。少数患者伴有乳头溢液,呈血性或水样。

    14.1.2   乳晕旁有结块疼痛,皮色微红,约7~10日成脓。溃后脓液带有臭味,久不收口,或愈合后又复发。化脓时有发热、头痛。

    14.1.3   反复发作,可致瘢痕形成,在乳晕部出现僵硬之肿块,且与皮肤粘连。

    14.1.4   溃后久不收口,形成乳漏,其特征是用球头银丝从疮孔中探入,可从乳头中穿出。

    14.1.5   本病多发于非哺乳期20~40岁的女性。

    14.1.6   乳腺钼钯X线摄片、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涂片检查,有助诊断。

    14.1.7   本病应与乳岩相鉴别。

    14.2   证候分类

    14.2.1   肝经郁热:  乳晕旁结块红肿疼痛,伴有发热,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14.2.2   余毒未清:  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可有僵硬肿块。

    14.3   治疗方案

    14.3.1   辨证施治

    14.3.1.1   肝经郁热证:  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方如柴胡清肝散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

    14.3.1.2   余毒未清证:  扶正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加减。

    14.3.2   其他疗法

    14.3.2.1   外治法:  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成脓后切开引流,术后用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形成瘘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挂线法及垫棉绑缚法等。

    14.3.2.2   手术:  可作乳腺区段切除术等。

    14.4   注意事项

    14.4.1   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

    14.4.2   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炙煿之物。

    14.4.3   发病后积极治疗,形成瘘管后宜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

    14.5   疗效评定

    14.5.1   治愈:  肿块消失,瘘管愈合。

    14.5.2   好转:  红热疼痛消失,肿块缩小,瘘管近愈。

    14.5.3   未愈:  肿块不消,瘘管不愈。

    14.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1条,第10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2条,第20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