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 肝硬化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80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

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候群。根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积证”、胁痛”、臌胀”等范畴。

    80.1   诊断依据

    80.1.1   临床症状见腹胀、纳呆、乏力、消瘦、低热、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出血倾向等。

    80.1.2   体征可见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腹水等。

    80.1.3   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可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γ 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化指标可出现异常。

    80.1.4   CT、B超、内窥镜检查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协助或明确诊断。

    80.2   证候分类

    80.2.1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善叹息,胁肋胀痛或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80.2.2   脾虚痰湿: 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身重,嗜睡,面色萎黄。舌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80.2.3   湿热蕴结:  口干苦或口臭,大便溏或硬结,小便短赤,脘闷,纳呆,腹胀,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80.2.4   肝肾阴虚: 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或低热,腰痛或腰酸腿软, 目干涩,口干咽燥, 夜寐不安。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80.2.5   脾肾阳虚:  面色不华,畏寒肢冷,腰酸膝软,耳鸣头晕,小便清长,阳痿,早泄,纳呆,便少,下肢浮肿。舌淡胖,脉沉细或迟。

    80.2.6   瘀血内阻: 面色晦暗,胁痛如刺,固定不移,肝掌,或蜘蛛痣, 或见腹壁青筋暴露,胁下痞块,妇女经闭。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80.3   治疗方案

    80.3.1   辨证施治

    80.3.1.1   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理气散结,方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80.3.1.2   脾虚痰湿证: 健脾渗湿化痰,方如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

    80.3.1.3   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方如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80.3.1.4   肝肾阴虚证: 滋补肝肾,方如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80.3.1.5   脾肾阳虚证: 温补脾肾,方如济生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

    80.3.1.6   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方如人参鳖甲煎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80.3.2   其他疗法: 早期肝硬化可根据证型分别选用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二陈丸等健脾理气类中成药;或选用杞菊地黄丸、桑麻丸、二至丸等养血柔肝、补益肝肾类中成药;同时可选用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等软

坚散结类中成药;肝硬化腹水体质壮实者可短期服用中满分消丸、舟车丸等攻下逐水类中成药。

    80.4   注意事项

    80.4.1   并发症处理

    80.4.1.1   上消化道出血: 采取急救措施,包括禁食、静卧、加强监护、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采用各种止血药物、三腔管压迫、预防肝性脑病等中西医综合治疗。

    80.4.1.2   自发性腹膜炎: 加强支持疗法,早期、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80.4.1.3   肝性脑病:  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代谢物质的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及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治脑水肿等。

    80.4.1.4   肝肾综合征: 消除诱发因素,严格控制输液量,在扩充血容量基础上利尿,应用血管活性药改善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80.4.1.5   难治性肝硬化腹水:  可在中医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利尿剂或行腹腔 颈静脉引流术,腹水超滤回收等治疗措施。

    80.4.2   饮食: 宜清淡,忌油炸、辛辣之品,戒酒。

    80.4.3   保持乐观心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80.5   疗效评定

    80.5.1   临床治愈: 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肝功能(ALT, SB,  A/G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以上指标保持稳定半年至1年。

    80.5.2   好转: 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腹水明显减少,但未消失,肝功能异常指标下降幅度50%以上而未复常。

    80.5.3   未愈: 未达到好转标准或病情恶化。

    80.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8条,第5,6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1条,第19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