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 郁证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53    郁证


    郁证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相当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狂躁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

    53.1   诊断依据

    53.1.1   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叹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

    53.1.2   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史。

    53.1.3   经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53.1.4   应与癫病、狂病相鉴别。

    53.2   证候分类

    53.2.1   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叹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53.2.2   气郁化火: 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53.2.3   忧郁伤神: 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53.2.4   心脾两虚:  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汗,纳谷不馨。舌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53.2.5   阴虚火旺: 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或见盗汗。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53.3   治疗方案

    53.3.1   辨证施治

    53.3.1.1   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如柴胡疏肝汤加减。

    53.3.1.2   气郁化火证: 理气解郁,清肝泻火,方如丹栀逍遥散加减。

    53.3.1.3   忧郁伤神证: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方如甘麦大枣汤加味。

    53.3.1.4   心脾两虚证: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如归脾汤加减。

    53.3.1.5   阴虚火旺证: 滋阴清热,补心安神,方如天王补心丹合滋水清肝饮加减。

    53.3.2   其他疗法

    53.3.2.1   中成药: 肝气郁结证可选用逍遥丸等疏肝解郁类中成药;心脾两虚证可选用归脾丸等健脾养心类中成药;阴虚火旺证可选用天王补心丸和知柏地黄丸等滋阴清热、补心安神类中成药。

    53.3.2.2   针灸: 心神不宁,针刺取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

    53.3.2.3   精神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53.4   注意事项

    53.4.1   并发症处理

    53.4.1.1   抽搐:  面部、上肢抽动者,针刺内关、神门、曲池、合谷等穴; 下肢抽动者,针刺内关、神门、阳陵泉、昆仑等穴。

    53.4.1.2   喘促气逆: 理气降逆,开郁散结,可用五磨饮子。针刺可配膻中穴。

    53.4.1.3   梅核气: 治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味。

    53.4.1.4   心悸、不寐:  可参照“心悸”、不寐”诊疗常规处理。

    53.4.1.5   脏躁: 持续发作,症状不能缓解者,除急予针灸处理外,可请精神科会诊。

    53.4.2   饮食: 宜清淡,忌辛辣刺激和膏粱厚味食物。

    53.4.3   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恼怒,防止情志内伤。适当地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3.4.4   做好精神治疗及护理,认真了解病史,及时解除致病原因,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53.5   疗效评定

    53.5.1   治愈: 症状消失,情绪正常。

    53.5.2   好转: 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

    53.5.3   未愈: 症状、情绪均无改善。

    53.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1条,第36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