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话膏方】追古溯今话膏方

 我心飞扬695 2015-11-25
近年来,沪浙一带“膏方热”作为“养生热”的主角之一,已有一定年头,笔者有幸在临证之中亲历,由此而引发诸多思考。
1
膏方调补,古已有之
膏方,简言之,熬成稠膏也。近年来,沪浙一带膏方盛行,寻常百姓还以为膏方是新近出现的调补之剂。中医学自古就有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内服膏方即是其中之一,其由汤药浓缩演化而来。大凡汤方有效者,均可熬制成膏。
据现存文献看,膏方可追溯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距今约两千五、六百年),是书载有膏剂三十余方(原文多标以“膏之”)。成书于两千余年前的《黄帝内经》仅有的十余方中,豕膏、马膏即在其中。《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鳖甲煎,其煎煮、服用方法,已近似于现代膏方。嗣后,《肘后备急方》载有黑膏、《小品方》载有单地黄煎等,对后世颇具影响。
唐代以降,膏方渐趋盛行。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地黄煎、金水膏,《外台秘要》载有鹿角胶煎,宋代《洪氏集验方》收载琼玉膏,宋代《普济本事方》载录宁志膏、国老膏,明代《景岳全书》创制二阴煎、两仪膏,《证治准绳》创有通声膏,《韩氏医通》收录霞天膏,《饮撰服食谱》更载有长生神芝膏、六龙御天膏、七元归真膏。至清代,张璐、叶桂、吴尚先、王孟英、费伯雄等医学大家的医籍、医案中,均有方证相对、可圈可点的膏方记载。
从历代文献留存的大量煎膏的组方、制作、服用来看,其不仅有补气血、调阴阳、益脏腑等扶正作用,尚有祛六淫、通血脉、化痰浊等祛邪作用,包涵着扶正祛邪、却病纠偏等的双重意义。今日社会将膏方混称之为“补膏”,实系误解。
我国素有冬令用膏方调补的民族习惯,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信奉天人相应,冬季天寒物藏,自然界阳气阴精收敛,应之于人,亦为补益身体的最佳时节。二是因为农耕文化养育的古代民众,每至冬季,天寒地冻,不便农作,自然成为休养生息的绝好时机。三是因为限于历史条件,古时唯有在寒冷冬季,膏方方能长时间存放。凡此种种,久而久之,渐成习俗。
2
膏方文化,特色鲜明
膏方之“膏”,含义颇丰。膏者,油脂粘稠也,是言其物;膏者,凝而不固也,是言其形;膏者,甘美滑腴也,是言其味;膏者,物之精细也,是言其质;膏者,滋润濡养也,是言其用;膏者,外可涂敷肌表以疗病,内可按法服用以纠偏,是言其效。其剂型名“膏”,可谓名实相符。
古代著名膏方的命名,颇具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唐代孙思邈所创“金水膏”,因肺于五行属金,肾于五行属水,肺肾同补为金水膏之大略功用。南宋洪文安所录“琼玉膏”,古以琼玉命名,喻其如琼浆玉液,有“起沉疴、赛琼瑶”之效,其说传自壶隐之流的铁瓮城申先生,故又称“铁瓮先生琼玉膏”。明代张介宾创制“两仪膏”,方中取人参、熟地两味。“两仪”之名,源于《易经》,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或指天地、阴阳,或指男女、父母。引至方名,盖指阴阳、气血、脾肾并补之意。沿用至今的“龟苓膏”,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家服食的药膳,其以名贵中药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龟苓”,又为“龟龄”之谐音,寓有延年益寿之意。该方不凉不燥,久服利于旺血生肌、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效,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
传统膏方,医文并茂,从脉案撰写、处方配伍,至熬制方法、服用宜忌,均十分讲究。著名膏方的文献资料,均值得后学细品细玩。其膏方命名,也极有中华传统人文特色,“二阴”煎、“国老”膏、“玉灵”膏、“通声”膏、“宁志”膏、“长生神芝”膏、“六龙御天”膏、“七元归真”膏、“洞天长春”膏等,其命名多与生动传说、主要药物、具体功效或祝福期盼有关。
3
膏方趋热,原因探究
当今社会,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而“膏方热”正是“养生热”的一大“主角”,形成这一状况的人文社会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生活富裕,必然格外珍视生命。不能温饱,岂谈养生。当下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势必会更加关注健康,珍视生命。衣食无忧之人,权贵富裕之士,注重养生,多嗜调补,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由此可见,“膏方热”的形成,也可视作一个社会、地域、群体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的反映。
原因之二,异化现象,身心受损普遍存在。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哲学上被称为“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都市更为突出,多少人为择业艰难、竞争激烈而忧心忡忡;多少人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深受其害;多少人因沉迷娱乐、沉溺酒色而身心受损;多少人因工作压力大、生存代价高而抑郁焦虑;多少人因药源性损害、医源性损伤而痛苦不堪。上述种种原因,致使不少人形神俱疲,企求通过服食膏方以却病纠偏。
原因之三,振兴国学,势必振兴膏方养生。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振兴得到高度重视。而中医中药、膏方养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因而其备受关注,也是势在必然。当下文化之人、白领阶层也多自发学习中医知识,了解中医现状,关注中医发展,便是一个例证。
原因之四,现有医保,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其覆盖面虽在不断扩大,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尚未彻底改观,以致不少民众不禁发出“求医不如求己”“有病求治,不若无病养生”的呼声。眼下若有重病、大病之人,对患者本身乃至于整个家庭,会带来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的实例,确也屡见不鲜。
4
膏方调补,重在辨证
膏方便于较长时间的保存与服用,而且因人而异,度身定做,故颇受欢迎,对于慢性、顽固性、消耗性或老年性疾患尤为适宜。
膏方调补也有一定的禁忌,有古训可鉴:“宜发散者”(如急性感染)、“宜攻下者”(如腹满便秘)、“宜通利者”(如湿阻纳呆)、“宜涌吐者”(如食积痰嗽),一般均不宜用膏方。此外,妇女经期、感冒发热等需暂时停服。
膏方调补,重在辨证与辨体。所谓辨证调补,是指在膏方处方时,坚持“辨证”的原则。中医学的“证”,是对疾病发展至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一病理概括,一般多能反映致病病因、病变部位、病证性质以及邪正盛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因此,辨证调补,一般是针对有病之人而言的。
所谓辨体调补,是指在膏方处方时,坚持“辨体”的原则。体,在这里是指体质。体质是指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质、特点。体质决定于先天禀赋,影响于后天因素。体质是隐藏于健康背后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体质与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发病倾向、预后转归等密切相关。因此,辨体调补,更适合于无病之人或亚健康状态的人。
膏方处方中,依据需要,常配以一些较为名贵的中药,行内习称“细料”,如人参类(生晒参、新京白参、西洋参、高丽参、新开河红参等)、胶状物类(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黄明胶等)、冬虫夏草、鹿茸、紫河车、海马等。而这些名贵药材的应用,也应遵循辨证原则。如生晒参偏于平补,西洋参偏于凉补,红参偏于温补。龟板胶、鳖甲胶侧重于补肾滋阴,鹿角胶侧重于补肾温阳,而阿胶侧重于养血调经。即便是膏方中应用糖类,也讲究辨证。如冰糖有润肺止咳之功,饴糖有温中止痛之效,蜂蜜有润肠补虚作用,木糖醇则可以作为糖尿病人膏方用糖的代用品。
5
膏方现状,喜忧参半
沪上“膏方热”的兴起,至少也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笔者有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沪上膏方盛行之初,即投身于此、见证于此,从病家和医家的不同角度,得以亲身体悟当今林林总总的膏方现状。
普通百姓服用膏方,追求实在疗效,渴望价廉物美。其中不少人常年生活节俭,然至秋冬季节,服用膏方,似乎必不可少。近年来,中药价格日涨,膏方成本上升,对他们而言,不失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子女出资孝顺老人,认为让长辈冬令膏方进补,是维护老人身体健康的首选方法。开具膏方过程中,子女要求尽量多用名贵药材,而老人为令子女省钱而频频摆手的动人景象,也时有可见。
服用膏方人群趋于年轻化。早先膏方,多以中老年居多。近年来,服用膏方的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偏大的白领人群服用膏方,已很常见。备考学生、在读学生,甚至体质过敏、身体偏弱的少年儿童服用膏方,也不鲜见。
富贵人士服用膏方,常有其特定的心理需求。有权贵富裕之人,以为越稀有、越名贵之药服食越多,就会越有利于健康、有利于长寿。因而,要求膏方越贵越好。诸如有房地产老板径直要求医家所处膏方让其能消费“一、二个平方”,有酒家老板对应邀前去处方的医生明言:“膏方价钱不足五位数,我是从不服用的!”某些权势之人在医生面前坦言:“你所处膏方中若有稀少药物不能配齐,我有办法搞定。”可见,这些人在服用膏方时,除有显富心理外,还表现为对科学养生的缺乏了解。
临床中尚能见到体壮如牛之人,却口口声声言其“体虚”“肾亏”,强烈要求膏方进补,令医家啼笑皆非。事实上,此类人士无须药物调补,更需心理调摄。养生保健,调神为先。诚如三国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知名“养生论”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膏方热”中,医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留意细品沪上中医名家所处膏方,医文并茂,俨似作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证之虚实,法之补泻,药之动静,气之升降,均于脉案之中得以反映。与之相反,有些医生马虎了事,在事先刻印好的药物名称上勾勾画画,须臾之间,膏方草就,不仅聊无膏方人文气息,就连基本的辨证、辨体调补也未必能做到,病人对此多有讥议。
大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师,冬令膏方盛行之时,为满足社会需求,也为完成医疗任务,颇为辛劳,身心疲惫,有自嘲云:“病人进补,医生吃苦”。这等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期间也有少数医生只图数量,不求质量,潦草从事,凡此做法,实不可取。甚至有个别医生不顾病情,不分体质,嗜用名贵,合谋图利,更属不齿。

(秋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