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王剿四川

 sclzchj 2015-11-25

/巴山农夫 

    “八大王”,是大巴山的人们对张献忠的别称。他是明末清初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当年曾率部转战大巴山地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八大王剿四川”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广为传播。

    据民间传说:张献忠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十多岁时才入私塾念书,私塾先生是一位客居湖北的四川人。入学之初,张献忠还比较用功,当识得“人之初,性本善”等一些文字后,便渐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常在上学路上,挖一大坨湿黄泥藏于书包中。上课时,先生在上面讲课,他却在下面捏泥人,待泥人捏好后,将其排列成行,再用锋利的小刀一一砍头。有一天,他又在课桌下玩此游戏,先生发现后非常生气,当场呵斥道:“小小年纪,不用心读书,竞藏杀机,可恶之极!”并用教棍狠狠打了他十个手板,打得他大声哭叫。一位过路的老道士被哭声惊动,便靠近课堂窥视了许久,直到散学后才上前对先生说:“我看先生所打孩子,骨相清奇不同凡人,眉宇间有肃杀之气,疑是天刹星下凡,将来恐怕会成大事。足下应顺其自然,不可逆天而行”。私塾先生正要多问,老道士长揖一笑道:“天机不泄露也!”说罢飘然而去。从此以后,张献忠再未挨过先生打骂,并得到许多照顾。

    由于家境不好,张献忠读了几年私塾就放弃了学业,跟随其父从湖北到四川贩盐。明朝末年,朝政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四川境内,税卡林立,经多次盘剥,盐贩到湖北后,利润所剩无几;税丁们如狼似虎,对盐贩子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由此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四川贪官污吏的仇恨。一件偶然的小事,更加深了他的仇恨,即在一次贩盐途中,途经巴山时,他突然内急,便躲进路边的小河沟里方便,排泄完毕后,见旁边有一丛似青麻的阔叶植物,未及细看便顺手扯来擦屁股。谁知这一擦,痛得他几乎跳了起来,既象沸水烫肉,又象钢针刺骨,当时就不能远行,只好就近找个客栈住下。他躺在床上,咬牙切齿地发誓:“这四川,不但人恶,草也恶。有朝一日,我非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原来,他擦屁股的植物并非青麻,而是四川境内生长的一种火麻,粗看与青麻相似,细看却不大相同,火麻稿杆和叶子背面,都长满了尖硬如刺的白毛。人的皮肤挨上,轻则疼痛,重则起血泡,肛门与屁股本是人体的敏感部位,被火麻一擦,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数十年后,张献忠成了率领千军万马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进军四川前就下定决心:要剿灭所有四川人,以报昔日被欺侮之仇。为保护有恩于他的私塾先生,他事先派人潜入四川,告知私塾先生:在大门两边,挂上菖蒲和艾蒿,作为免剿标志。那年端年节,他率军取道大巴山进入四川,令部下大开杀戒,实施了血腥屠杀。所到之处,不分老少,一律格杀勿论。据说,当时大巴山乃至整个四川的百姓,几乎被斩尽杀绝,只有几户人家,躲藏在悬崖上的岩洞里才幸免于难。当然,他的私塾先生及家眷亲属,都安然无恙。至今,每逢端午节,大巴山的人们,还要在大门前挂上菖蒲与艾蒿,以驱灾避邪。

    以上故事,就是民间有关“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但据正史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并未专剿四川,而是在四川与清军进行过数次大血战,从而导致四川人口锐减,到张献忠被剿灭时,全川仅剩八万余人。清朝定都北京后,便采取了“湖广填川”之举,从湖广等地强制迁移了大批民众到四川定居。现在,不少四川人都称自己是“湖广填川”的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