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华说脉】黄元御脉法浅识

 清河堂主人 2015-11-25


栏目介绍
脉诊是中医原创诊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山东中医药大学齐向华教授重新构架脉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号与齐向华教授团队,联合推出【向华说脉】专栏,介绍齐向华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本期为2015年第3期。


⊙作者:宋晓宾,齐向华 ⊙编辑:小余


1 诊视大法


1.1 诊法常以平旦 为何要把诊脉的时间定在清晨平旦?《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早已阐明“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黄元御在其注解中明确指出‘平旦经络调匀,气血安静,故可诊有过之脉”由此可以看出,‘平旦”的时间点人们刚刚从睡眠中醒来,是机体完成一次阴阳状态转换的起始,阴气将退未退,阳气将散未散,气血安静,经络调畅,外界干扰甚少,故能准确反映人体阴阳两种状态的情况。所以,黄元御同古代医家一样,强调诊脉必须以“平旦”为准,但目前医疗条件均采用“平旦”的脉诊不太现实,我们应注意尽量保持“宁静”状态,使阴阳气血保持在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状态,这是能诊出病脉的首要条件。


1.2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从黄元御的《素灵微蕴》、《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等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问题,就是黄元御无论是说理还是临证均讲求持脉当以“虚静”待之,虚静是内心的极度虚无,即道家所谓“无”的状态,要忘却一切事物,包括患者的症状、诊脉的指示等,内心更不可存在一定的脉象成见。心如明镜,有什么则玄什么,一目了然。这也是历代医家诊脉之必备要素。


1.3 四时五行纳入脉中 脉以“象”言,参以天地四时五行,以表示其本质含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替,生长收藏,脉之升降浮沉备焉。木生、火长、金收、水藏,土以运之,五行运转,脉亦随之,脉气动而无形,而显“象”于升降浮沉之中,实则是一气周流,随春夏秋冬四季轮替而变幻其形,以表其势,即万物生长收藏之势。可以说,脉即是一个宇宙,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象”始终贯穿黄元御脉学思想体系之中。


2 整体脉象特征与疾病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三》中论述了大量的整体脉象特征,而且都成对出现,认真的加以体会,能开启我们的脉象领悟之门。


2.1 整体脉象述要


2.1.1 脏腑脉象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脉弦(欲升而沉之象)、心脉洪(升之极之象)、脾脉缓(柔和之象)、肺脉涩(欲降而浮之象)、肾脉沉(降之极之象),此为五脏脉象总括,弦洪缓涩沉之象表现明显的即为五脏之象,表现不明显的即为六腑之象,五脏六腑互为表里,脏阴而腑阳,六腑相对五脏而言,其脉气表现的更加柔缓、浮显一些。若要真正体会脏脉与腑脉的微妙差别,还需要大量的临诊感觉,正如王叔和所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比如说体会涩脉,古人作了许多描述,如“如雨沾沙’、‘轻刀刮竹’、‘病蚕食叶”等,其实他们描述的也是脉气的那种象而已,即是脉气欲收敛但又未收回时的那种状态,即欲降而浮之象。若把心思用在体会“如雨沾沙’、‘轻刀刮竹’、“病蚕食叶”之象上,则永远难登脉学宝殿,因为我们没有感受到古人当时的那种感觉。


2.1.2 四时脉体 在开篇时已讲过,黄元御脉学的特色即是将四时五行纳入脉象中,并运用自如,解答了许多困惑。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阳气生长,则脉气浮升,阳气收藏,则脉气沉降,所以春脉为升之象,夏脉为浮(升之极)之象,秋脉为降之象,冬脉为沉(降之极)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言‘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又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气之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象阳,本位脉当浮。入秋冬,寸脉则有“欲沉”之意,尺脉象阴,本位脉当沉,入春夏,尺脉则现“欲浮”之机。人之脉气与四时五行之变更,冥冥之中似有暗合之机。


2.1.3 真脏脉义 平时我们常说,脉当以“胃气”为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五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黄元御脉学思想体系中很能体现其重视“胃气”的观点。比如他在《四圣心源·真脏脉义》里说‘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脾胃者,土也,土以载万物,土以育万物,土气亏败,万物凋零,人无胃气,则神机化灭,气立孤微。如同行尸而已。人有胃气,则脉势上必然有“缓”和“柔和”之象。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弦钩毛石而缓者,有胃气也二弦钩毛石而不缓(拘急不舒)者,无胃气也,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大势已去矣!但在现实的临床条件下,中医只能在肿瘤科或急症科中才能摸到这种脉象,在基层中很难体会。


2.1.4 浮沉大小 脉象之浮沉大小显示了体内一元之气升降过程及有余不足之象,而黄元御提出浮沉大小并非同古人一样,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众所周知,阳浮而阴沉,其性如此,但黄元御认为: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心肺)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肾肝)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升,即为水火既济之势,设想:寸脉但浮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能不病乎?同理,脉象之大小并非代表脉气之盛衰,大者,有余之象,但同时又有不足之意,打个比方:脉犹如软皮管,水流犹如脉气,气机郁结则水流滞缓,进而奎阻,则皮管胀大,即脉象上是大脉,虽是有余之象,但实则是气郁之象,气郁者气必虚,所以黄元御的脉法与众不同,但却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因为他的思维模式是辩证唯物的而不是直线机械式的,这才是中医脉学之正道。


2.2 六对整体脉象述


2.2.1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肝之气,旨为阳二吸入为阴,肾肝之气,皆为阴。细分之,脉浮而有散大之象则为心本位脉,浮而有沉降之意,则为肺本位脉;沉而有稳健坚实之象则为肾本位脉;沉而有升浮之象(弦)则为肝本位脉,半沉半浮之间,四维之中者,是脾胃本位脉。正如《难经·四难》所言:“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滑长者,肝也二脾胃居中州,故其脉在中。”脉之浮沉虽细分如此,但从其本来含义上来看,浮沉可以表征阴阳起伏之势,但也仅是一个“势”而已,并不能说脉浮一定为阳,脉沉一定为阴。脉浮显示气在表,但脉浮太过,过于本位上至鱼际掌内则又有阴浊乘犯之嫌,《难经·三难》命之曰“溢”脉沉昭示气在里,但脉沉太过,过于尺本位下及尺部以下,又有清阳下陷之虞。《难经·三难》命之曰“覆”由此可知,黄元御将脉之浮沉定位为“阴阳之性”,即是说明浮沉可以昭示阴阳的一种走势,阴阳不可得见,脉象可以昭示。


2.2.2 迟数 迟数者,阴阳之气。迟代表脉气的一种怠缓、滞后;数代表脉气的一种急促、攻窜。脉之迟数可以表示脉气的状态,迟为阴而数为阳,故迟数可以表征阴阳的“气”,即人体的“寒”与“热”迟者为脏、为寒,数者为腑、为热,此为常法,但迟不尽寒,数不尽热,例如,患者素为内热体质,加以情志刺激,郁滞气机,气机郁而不发,沉滞于内,在脉上可以表现为一种沉迟而涩的脉象,此时患者体内是内热郁滞、难以透发之象,若以脉沉迟便判为里寒,用药岂不大错?同理,脉数亦并非尽是热象,《伤寒论》中言“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此数并非热之气,而是阳明虚冷之象,所以,脉之迟数可以表征阴阳之“气”,即可以表征体内之寒热,但我们不可简单机械的理解为数即为热,迟即为寒,还当从脉之势上体会是真热还是假热,方能领悟脉学要旨。


2.2.3 滑涩 滑涩者,阴阳之体。滑是指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往来流利二涩是指往来的艰涩不畅,似轻刀刮竹,这是一般的理解。黄元御从气的生长收藏理解滑涩,可谓是千古第一人,他认为:滑是生长之象,涩是收藏之象,因为滑者,血盛而气虚;涩者,气盛而血虚,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又肝木性升发,肺金性收敛,发则气散,敛则气聚。血为阴而抱阳,气为阳而含阴,故脉滑“象”阴中抱阳,脉涩“象”阳中含阴,二者为阴阳之体。黄元御又提出滑涩皆为阴阳之偏,脉滑为阳气升长至寸,脉涩为阳气收敛至尺,故寸应滑而尺应涩,人体方能安康,寸变滑为涩,则为气郁于上焦不得舒展,发为心痛、怔忡之症:尺脉变涩为滑,则为下焦淤滞之症,男子则为遗精、淋证,女子则为崩漏、经郁之症,此种脉象皆表示“艰于子嗣”。明·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尺滑虚淋,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2.2.4 大小 大小者,阴阳之象。大是指脉势之盛,小是指脉势之微。二者反映的均是阴阳的“象”,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这是常法,寸过于大则表示上焦有热,尺过于小则表示下焦有寒,但是,黄元御从反面看待脉的大小,给我们展现了大小的另一层含义,他说“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黄元御引用《伤寒论·脉法》中的理论以阐明脉理,言简意赅,说服力强《伤寒论·脉法》言‘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乳,减则为寒,乳则为虚…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由此可以看出,脉大有时昭示着精气外泄。临寒论》中又言‘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这里的脉微小显示的是脉势的小,是邪退正复的状态,所以,脉之大小并非定指阳盛阴盛,还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脉象的走势加以辅助诊断。在此节中,黄元御还提出虚劳之人最忌脉象浮大,他说“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阳泄则上热下寒,阳藏则上清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由此可以印证《内经》所言“大则病进,小则病退”是真知灼见。


2.2.5 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长者为阳,短者为阴。长是指脉体的长,古人用象形的摹写方法给人以启发,用“迢迢”和长杆来启迪人们的内心体会,长脉的指感为尺寸两端超出本位,有迢迢自若之感,短脉脉动范围不足本位,不能满部,见于寸或尺部。黄元御认为:阳长则脉长,阴进则脉短,肝心之脉代表阳气的生长过程,为阳;肺肾之脉代表阳气的收藏过程,为阴。故肝脉沉滑以长,心脉浮滑以长,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虽然《内经》有“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之说。但脉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气升发受阻,又木性升达,愈郁愈升,以致木气上冲,形成长脉,成为“百病之贼”的肝病之脉。木气一过,则上克肺金,中克脾胃,下克胞宫,凡此种种,旨因木气过盛而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脉象之长短判断木气升发之势,进而预测疾病的好坏,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正如《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2.2.6 缓紧 缓紧者,阴阳之情。缓者为阳,紧者为阴。缓指脉气的舒展而又柔和之象;紧指脉气的聚敛、内收之象。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地之气的运行与人体正气的运行并行不悖,人即安和。若人体悖逆于饮食起居、情志之常,则自身正气逐渐衰退,邪气渐长,脉势上也会相应的显现出来。正气旺则脉势缓,邪气迫急则脉势紧,丝毫不爽。黄元御还认为缓为戊土之气,紧为寒水之气,戊土之气冲和,则机体各司其职,寒水之气偏盛,则体内犹如冬天冰坚地诉一般,疼痛、寒冷、泄泻、宫冷诸症乃生。此外,脉象的缓紧还昭示人体情志的状态,心情愉悦则脉势缓而柔和,心情紧张,思虑过度则脉势紧迫。


3 结语


脉诊是中医特异的诊断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从脉诊里可以透射出医生水平的高低,心灵的巧拙,智慧的有无。黄元御作为中医历史上的一代名家,是一位脉学高手,其脉诊与以往众多医家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将四时五行及“象”的思维引入脉学体系中,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仅拾其点滴智慧,并参以个人心得,作成此篇,希望能对脉学有兴趣的同道有所启迪,共同发扬中华这门独特的技艺,以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