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在世间的王朔和朋友圈里的“假王朔们”

 穿越时空2000 2015-11-25
王朔

王朔

文:汤博媒体从业者 导语:已故智利作家波拉尼奥说,文学是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这句话大概可以概括王朔的成年后很长一段岁月,而王朔自己也曾对自己的文学动机有过类似的说明;最初只想拿文学当敲门砖,用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应该不会想到,在很多年后他的名字被别人拿来当了敲门砖,在朋友圈里,王朔的自带热点特质已是很多公众号长期依赖的阅读量法宝,他的影响力在他退出公众视野后以一种奇怪的姿态长久续航着。

王朔时代…伪王朔时代…

王朔1999年出版《看上去很美》时,在自序里曾有这样的描述,1991年在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和影视剧本之后,于第二年陷入了写作危机,在崩溃中对得心应手的那一套创作失去了兴趣。待到《看上去很美》出版时,距离上一部作品已时隔七年,随后又过了八年,《我的千岁寒》才面世,并于同年相继发表了《致女儿书》与《新狂人日记》,很多人对王朔的最后印象是源于《我的千岁寒》前后他密集的媒体走穴,在那之后,王朔几乎消声灭迹。

这七八年里王朔大概只接受了一次杂志专访,很大原因是为徐静蕾电影撑腰,他是那部电影的编剧。他也给冯小刚、姜文写了剧本,但电影公映了他没出面。这几部他以编剧身份参与的电影口碑都很一般,票房虽然勉强过得去,但更多是导演个人号召力的缘故,在如今主流电影观众眼里,王朔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但是,王朔的时代刚走,接踵而至的却是——伪王朔时代。

王朔曾在随笔《有个老头九十多》写过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能一个人待会,这些年,王朔的离群索居愈发贴近曾经自己笔下的人物。可是离开王朔的日子,微博与微信相继崛起,在观点平庸与言谈无趣的大浪潮下,王朔这个名字又被生拉硬拽回群众业余生活中,那些假借他口说出来的话,都曾在这两个社交软件拥有巨大无比的转发率,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数据的时代,各种居委会水平的观点只要加上'——王朔',往往就意味着100000+。似乎有这个名字的加持,就代表了正确,代表了民间真正的呼声,甚至代表了一种与生俱来洞察世事的犀利。

不知道大家是有意默认这种张冠李戴,还是无心为之被接二连三地误导,人们对于王朔的需求既显得虚弱不堪,又煞有其事,人们似乎总也找寻不到一个新偶像可以代替王朔,也许他们也不愿花费精力等待一个新偶像的成长,于是他们努力拓宽王朔的疆界,直到可以与自己的内心接壤。

文坛钉子户

作为文坛钉子户,王朔一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文字创作量,即使这些电影剧本并不足以证明他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想法和表达,也许如今的王朔,已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2007年他密集曝光的那段时间,在媒体上说了很多话,很多观点今天听来依旧掷地有声,不过他那时不太谈及自己,偶有谈到也多是书里已写的内容,仿佛他有意地拉开与时代的距离,可惜他躲避喧哗,却总是被喧哗所需要,就像他过去躲避崇高,却被各种崇高所需要一样。

曾听过一种说法:喜欢王朔的只有两种人,老文青和新屌丝。老少通吃算是给一个流行作家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个说法在今天看来可能有另一种解读,老人,大概是从文本时代一直跟随王朔的读者;而新人,则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新青年,前者心中的王朔,应该还是柔软深情的一介文人,而在后者眼中,王朔已经成为了一处随意涂抹的雕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