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爨文化的时代芯
2015-11-25 05:4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爨文化是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始于公元三四世纪魏晋时代而终于八世纪唐中叶天宝年间,被誉为云南地方文化史的三大高峰之一。】 爨碑局部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小爨——爨宝子碑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爨(音“窜”——编者注)文化是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因其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所涉情况错综复杂。在研究领域,从提出那天起,就伴随着探索、争论,同时也在研究探索中不断清晰、丰富,犹如遮掩在历史迷雾中的明珠,随着迷雾消散,逐渐向人们展示出它的耀眼光芒。这个始于公元三四世纪魏晋时代而终于八世纪唐中叶天宝年间的滇东民族地域文化,以其丰富深邃的内涵、极为鲜明的特色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云南地方文化史的三大高峰之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进一步研究和认识爨文化,彰显其历史价值,对于曲靖乃至云南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交融的地域文化 爨文化的文化渊源是开放的、交融的。爨文化是曲靖的地域文化,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与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楚文化有着极深的关系。从文化传承的顺序看,爨文化直接继承滇文化,滇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在爨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发展,这一关系从曲靖市的麒麟区珠街八塔台、三宝五联等诸多古墓群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器制品中可以窥见。从文化主体看,在爨文化形成时期,作为统治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属于蜀汉的一部分。——编者注)地区的爨氏家族所代表的南中大姓,多为迁徙南中的中原汉族移民,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随之而来的中原汉文化因素,与盘江流域原有的经济文化相融合,使爨文化中保留了较多的汉文化色彩,在大小爨碑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在爨文化发展过程中,巴蜀文化对爨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远。蜀汉时期,高度发达的巴蜀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输入盘江流域,诸葛亮南征又将巴蜀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当地,使巴蜀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兴盛于贵州一带的夜郎文化,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毗邻的地缘关系,对爨文化也形成了较大影响。“庄开滇”(战国时期楚将庄蹻率众入滇,在滇池地区建“滇国”,自称“滇王”。——编者注)使云南与楚国结下不解之缘,爨文化的主体之一爨氏家族自称源于楚,这种血缘关系,让爨文化带上了楚国遗风。文化的相互影响,使爨文化既有汉文化的某些精华,又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爨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开放的、交融的。爨文化的创造者——爨人,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以爨氏家族为代表的迁徙南中的汉人、古滇国时期的滇人,即历史记载的“劳浸、靡莫之属”为主构成,此外还有叟、昆明、僰(音“勃”——编者注)等其他古老族群融合其中。这些不同群体,在新的组合中,虽获得了一个共同的称谓“爨人”,但必然保持着自己的某些原有特征,使得今天我们所说的爨文化,明显呈现出一种开放交融的状态。 复合多元的历史文化 从文化构成看,在爨文化的文化形态构成之中融合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生产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 从政治角度看,爨文化中极具地域色彩的“鬼主”活动其实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担任祭祀的“鬼主”,既是部落的神祀主持者,又是部落政治、军事的首领。鬼主又有“都大鬼主”“都鬼主”“次鬼主”“大鬼主”“小鬼主”等大小之分,显示出政教合一的倾向。但在主流政治领域,爨文化长达500余年的历史过程,爨区的政权结构始终奉行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三级制的州郡制度,从未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维持了南中地区的稳定,其文化内涵中因此具有丰富的中原文化色彩。 从经济角度看,爨地的经济方式以农业、牧业、手工业为主,商贸业也占有一定比重,比游牧、半牧半农的经济水平要高得多。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大致又有水田稻区农业、热区稻作农业、山地砍烧农业和原始农业四个层次。在牧业经济的发展中,又分为定居、半定居和游牧等多种不同类型。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工商业的发展,主要以井盐、矿冶和纺织著称。商业贸易也随之同步发展,红河航道的开通及陆上交通的便利,使当时的曲靖真正成为入滇“锁钥”。 [责任编辑:徐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