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江南秋之韵(I)

 江山携手 2015-11-25
江南,承载着多少令人唏嘘的历史,
江南,遍布多少如诗如画的美景。
扬州瘦西湖的旖旎风光留住了历代名人的脚步,
绿杨城郭印下了他们或深或浅的屐痕,
瘦西湖边题刻着数不清的名言佳句,
浓墨重彩增添着瘦西湖的妩媚和魅力。
扬州,一块诗情画意浓密的丰茂土壤,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书卷中,
以秀丽的身姿,托起一盏璀璨的文化灯,一路歌唱而来。
仲秋时节我在扬州度假,随手拍摄了一组江南秋景,与博友们分享。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古老的文化往往是沿着河流传播开去的,举凡著名城市,大多沿河而居,这便是在水一方的意义。
从瓜洲湾到东关桥头,约有三十公里,沿岸的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沿着古运河随处走走,可以看到历史遗迹星列,这几乎涵盖了古代扬州的发展史,千年流淌的古运河啊,洋溢着人类的智慧。
现在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正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荡漾于一曲苏南小调中,用桨楫拨开秋的心事。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扬州的美,首先美在她的水。
扬州境内河湖广布,水系纵横,滩荡密织。
历史上,扬州就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闻名天下。
总的格局是“襟江枕淮”,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在其腹,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因此就有了里下河那稻香藕肥的鱼米之乡,有了那乡土文化的渔鼓花香。
在唐代,扬州城“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我们入内。清初这里是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不待请求,主动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徐”字为行楷,而后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遭劲。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
“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下面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
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吹台,也叫“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自有其高妙之处,伸出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丈许,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前面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环拱石桥就是五亭桥。五亭桥是全国风景名胜中独一无二的景观。
此桥因为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
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
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孔孔相通,犹如城堡。
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
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53参;相轮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前面那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半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 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向北进入万花园景区: 
瘦西湖的来历,源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诗:“垂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仿佛,《诗经》里的那个窈窕淑女。一个“瘦”字,浓缩了它的特征,它的神韵。“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亲,虽未到瘦西湖,您早已听闻其“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诗画瘦西湖和人文古扬州。瘦西湖其实是大运河的一段河面。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精雕细琢。
它的美在于蜿蜒曲折,古朴多姿。瘦西湖自史公祠向西,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西园曲水、小金山、白塔、五亭桥,至观音山而止。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十里瘦西湖,有长堤、徐园、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等名胜。瘦西湖畔,杨柳依依,绿波荡漾,岸草铺碧,天光云影,风送花香。整个瘦西湖犹如一条轻柔的绸缎,委婉曲折,楚楚动人,静静地展现在岸边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之间。湖水清澄,波光粼粼,游鱼细石,清晰可见;两岸三步一亭,五步一园,尤其诗词碑刻,匾额联对,恰到好处,点缀其间。时不时,还有青石板铺就的曲桥,大理石砌就的拱桥,竹木搭成的栈桥,错落有致,沟通两岸。更不要说那大名鼎鼎的五亭桥和白塔了,在柔美秀丽的景色中,显得大气、庄重和雄伟了。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悠悠岁月中,扬州这座古城走过了鉴真,马可·波罗,史可法等一代名人,更有白居易,杜牧,苏轼,欧阳修,朱自清等留下千古华章,诗词曲赋,抒尽风流。
繁华的扬州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唐宋名家几乎都到过扬州。他们挥毫泼墨,把许多千古绝唱留存至今。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著名诗句;
诗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名句更是被世人所广为传颂。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作品中无不尽显“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繁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演绎出千百动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如今的扬州,更像是一位仪容端庄的名媛,历经风雨的洗礼,日臻成熟和包容,散发出悠悠的魅力。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诗画江南秋之韵(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