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更在文字功

 天童老僧 2015-11-25

印章艺术是一种讲究文字美、线条美的造型艺术,从古到今的印人皓首穷年、孜孜不倦地耕耘于方寸之田,在小小的天地中苦苦追索美的韵律,将文字线条组合成能颇动人们心扉的、多样灵活又统一和谐的整体。印章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同样追求文字美,不同的是印章艺术既受印面狭小空间的钳制,又受印材和刻刀的局限,因而对文字线条的变化组合有极高的要求,为此,古代印人常常为印面上的几个文字费尽脑汁,用尽心机。吴昌硕常常为一方印上的几个字,反反复复打腹稿好几天;赵古泥拟一方印稿有时摹改数十次才定局。一方印往往只有几个字,或方或圆,或正或斜,或破或整,或断或连都别具匠心;一个字往往只有几笔,长短斜正,粗细曲直,纤弱遒劲,典雅拙俗都饱含苦辛,卓越的印人都明白,篆刻的功夫主要不是在“刻”而是在“篆”上,在于文字功底,他们将文字线条进行苦心孤诣的组合,使方寸之地变得无限广阔,寥寥数字仪态万千,使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充满灵性和趣韵的、富于想象和撩拨人们心弦的美的化身,为此,印章艺术要求印人了解汉字的历史与特点。汉字的特点须从甲骨文谈起。

篆刻更在文字功——谈汉字的特点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学官,相当于大学校长。一次得了疾疟,医生给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药抓来后,他发现所谓“龙骨”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兽骨片,有的上面还有刻划符号。《老残游记》一书的作者刘鹗,当时正好来探望王懿荣,两人既奇怪也吃惊,于是跑遍北京的中药店收购“龙骨”,打听它们的来历。

这些骨片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一地区在商朝叫“殷”,商王朝建立时国都不在这里,到第20个商王盘庚时才把国都迁到“殷”,也就是小屯村一带,自从盘庚王迁都到殷之后,直到商朝灭亡的273年时间里,商朝的都城一直在殷,所以史书里又把商朝称为“殷代”、“殷商”。商朝被周武王灭亡后,殷这个一度繁华的城市逐渐衰落,荒芜了,时间一久,成为废墟,被尘土泥沙掩埋,因此又叫“殷墟”。19世纪末,小屯村这带的农民在种地时,常从土里翻出一些古旧的骨片,他们把这些骨片磨成粉当“刀尖药”出售,或者作为“龙骨”卖给中药铺作药材,并没有当成什么珍奇的东西.

王懿荣、刘鹗都是当时的金石收藏家,对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很有研究,经王懿荣等人的研究,发现所谓“龙骨”是古代的龟甲兽骨,那些刻划符号就是商代的文字,后来被称为甲骨文,“龙骨”成了古董,于是人们竞相收购,这些骨片一时身价百倍,一片要卖到二两银子。王懿荣这个有心人,因得病吃药无意间发现了“龙骨”上的刻划符号,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历史上收藏、鉴定、研究甲骨的第一个人。

篆刻更在文字功——谈汉字的特点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目前所发现的考古材料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是古埃及人的圣书字,一是古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还有就是我国商朝人使用的甲骨文。文字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文字把人们从没有历史记录的朦昧年代,过渡到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的年代。

古代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谷地,河谷地带长约750公里,宽度一般在15至25公里左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山外是荒渺无人的沙漠,埃及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但纵贯全境的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尼罗河发源于中非东部高地,全长6670公里,水量丰富,定期泛滥,每年7月初,上游地区暴雨和山洪进发,浑浊的河水汹涌而下,逐渐淹没河谷两岸,形成一片泽国。直到10月底,雨季过去,河水才随之下降流入河床,在两岸平原上留下一层黑色的肥沃的淤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代埃及人称他们的国土为“黑土”(KMT克麦特)有别于未经河流灌溉的“红土”(沙漠),古埃及人民,凭借着粗陋的工具,修建起纵横交错的排涝和灌溉的水利系统。使古埃及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谷仓,最先进入奴隶制社会。它和中国、巴比伦、印度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尼罗河对于埃及人的生存是如此重要。公元前5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人说:“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正像中国人说是“黄河儿女”一样,古代埃及人最初是东北非的土著,被称为哈姆人,后来西亚的塞姆人一批批进入埃及,与土著居民逐渐融合。他们体格壮大,肤色麟暗,头发黑而光泽。现代埃及人则属于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与本地居民逐渐混合形成的。

埃及人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学会了冶铜技术,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红铜时代)。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小国是适应水利灌溉事业的需要由相邻的一些公社结合而成的,古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SPT),中译为“州”(也称城邦),这个字的象形字符就是河渠分割成的地段,当时埃及大约有40个左右的州,它们互相交战。埃及的文字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些州逐渐兼并形成了两个奴隶制大国:在尼罗河谷北部形成了下埃及王国,在南部形成了上埃及王国。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王国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国,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美尼斯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第一个法老(即国王)。从美尼斯统一埃及起,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止,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历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等几个阶段。古埃及文字就是在这些阶段使用的文字。

篆刻更在文字功——谈汉字的特点埃及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埃及的文字、文学、建筑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对古代许多国家,特别是地中海东岸各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埃及圣书字,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以前,最初是图画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后来有了表意字,如小蛙象征成千累万的“多”,牛在水边奔跑表示饥渴的“渴”。后来又发展到用某些符号代替某种声音,这样又产生了24个表音符号(皆属辅音)。“象形字”本意为“神圣铭刻”(圣书),主要是祭司们使用的文字。多用于碑铭和宗教文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或更早一些的时间,因社会生活的需要,文字由繁趋简,产生了祭司体,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再简化为民书体,民书体是从祭司体演化来的,祭司体是从象形字演化来的。古代埃及文字虽然已从象形,表意向字母文字过渡,成为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一种复合文字,但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字母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字十分复杂,在当时只有祭司阶层和奴隶主阶级才有条件掌握。到中王国时期,民间流行民书体,而国家的正式文件或铭刻才用圣书字,祭司体和民书体一般书写在纸草上。纸草是下埃及沼泽地区生长的一种像芦苇一样的高杆植物,茎部富有纤维性,可用刀剖成薄片长条,再用树胶粘连压平晒干,成为很好的书写材料,有的纸草书卷可长达几十米,这种埃及人的“纸张”,以后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通用的纸张,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往后的阿拉伯人都曾用它书写。古代埃及人的笔用芦管制成,墨汁是用菜汁加烟渣调和而成的。古代埃及留下大量纸草文献,成为研究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例如埃及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后1786年)末期的纸草文献—“布鲁克林纸草”上记载了一个南方城市田野长官给予他妻子辛涅布提希的一份奴隶名单,一共记载了95名奴隶的姓名、国籍、性别、职业等情况,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以后,埃及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科普特字(采用希腊字母,但加入了少数几个埃及民书体字,以补充希腊字母不能表达的埃及语音)。希腊字、拉丁字也传入埃及,圣书字受到排挤、冷落,以后这种文字逐渐失传,再没有人能认识它们。18世纪末,法军侵入埃及,在尼罗河口的小城罗塞达,偶然挖掘出一个雪花岩石碑,铭文采用三种文字——埃及圣书字、民书字和希腊字,同样内容记载着一个叫孟斐斯的祭司在公元前195年献给托勒密王朝五世的一篇歌功颂德的文告,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经过多年研究“罗塞达石碑”,终于在1822年读通了这些象形文字的若干符号,才找到了打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钥匙。

古代巴比伦也是世界文明古国最早的奴隶制文明中心之一。大约在五千年前,世界上前后出现了五个奴隶制文明中心,一个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一个是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

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最初两条河流向相反方向,以后它们就几乎平行,最后汇合起来流入波斯湾。这两条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历史上称为美素不达米亚,这是一个希腊名词,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一地区现今基本上属于伊拉克共和国的版图。公元前5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根据考古资料,他们的外貌特点是圆颅直鼻,不留须发,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红铜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石,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的城市国家。每个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地区,人口不过四、五万人,这些国家长期纷争、互相混战。这时,从西部叙利亚草原进入两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塞姆人的部落,也先后建立起阿卡德等几个奴隶制城市国家,阿卡德人的外貌与苏美尔人不同,特点是长脸钩鼻,多须发,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相似,阿卡德人与苏美尔人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以后逐渐混居融合到一起。公元前19世纪初,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阿摩列伊人占据了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澳拉比(约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他利用附近各城市国家连年战争,彼此削弱的机会,经过30多年的战争,逐渐消灭吞并了这些国家,这就是闻名于世界历史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19世纪中叶,人们在两河流域考古发掘,在古代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城(NINEVEH)遗址(在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发现了巨大的王宫废墟和亚述巴尼拔国王(约公元前668-625年)的王宫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收藏的书籍全是楔形文字泥版,有约2万块泥版,包括条约、法律、书信、命令等文献以及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经济报表等,内容极为丰富,它们都根据文献内容分类陈列在书架上,而且还有登记全部馆藏的目录。以后又在两河流域的南部等地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又有大批泥版文书出土。近代考古学家甚至在埃及十二王朝(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神庙废墟中发现了四个铜箱子,其中也装有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

泥版上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在波斯帝国以前(公元前5世纪以前),两河流域的书写工具是以泥版当“纸”,以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木棒或骨棒当“笔”。人们在润湿柔软的泥版上,用尖棒压刻文字符号,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象木楔,所以称为楔形文字。

篆刻更在文字功——谈汉字的特点楔形文字最初也是图画文字,一符一义,为了表示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几个图形结合起来,例如,把上升的太阳和眼睛结合起来表示“光明”,把眼睛和水结合起来表示“哭泣”,而把水和星(天空)结合起来则表示“雨”,这种图画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5000年前创造出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图画文字很难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于是图画文字便发展为表意文字,即由单一的图形或不同的图形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概念,以后又出现了谐声文字,即同声音的词往往用同一个符号,苏美尔人的图画文字符号最初有2000个左右,随着表意文字和谐声文字的出现,同一图形符号能够表达许多概念,所以苏美尔人的图形符号,便从早期的2000个左右减少到后来的500多个。

苏美尔人创造的这种楔形文字,为以后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边勒底人和波斯人等古代西亚人民所采用,只不过略加修改以适合于各自的语言要求,这种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约使用了40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前后,等到被先进的字母文字代替后,后代人再不能识别解读楔形文字了,伊朗西部高原地区,在现在的哈马丹以西约100公里的贝希斯敦,古波斯国王大流士在这里的石崖上刻有长篇铭文,记载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铭文用古波斯语、依蓝语和巴比伦语记载同一内容,这些古代楔形文字多少年来如像神秘的天书,直到19世纪中叶,通过对石崖铭文的研究,人们才能了解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最初的苏美尔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石头很少,又不像埃及到处生有纸草,所以他们才把文字“写”在软泥板上,然后再烘干,这样的泥版就像砖块。非常笨重,不利于携带,幸运的是它有利于长期保存,四、五千年以前的两河流域国家的历史,大半都是从这些泥版文献的记载中发现的。

古代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最重要的文献是汉漠拉比法典。汉漠拉比统冶时期(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最重要活动之一是制定这部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利益的法典。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高约2. 5米的椭圆形玄武岩石柱上,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苏兹发现,估计是依蓝人入侵两可流域后搬去的。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共分三部分,即引言、法典本文和结束语。法典本文共282条,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根石柱如今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卢佛博物馆中,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历史和古代奴隶社会的最有用的资料之一。

埃及圣书字产生于5500年以前,存在了约4000年的时间,到公元5世纪以前失传了;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产生于6000年以前,也存在了约4000年的时间,在公元前后被字母文字代替。

我国的汉字大约起源于5000年以前,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时,汉字已成为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了。汉字形体在历史上经过几次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到简化汉字,它是这三种最古老文字中一直使用至今的文字。所以说,汉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字体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同时还是最富有个性特点的文字。要了解汉字的特点,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古时候有个人要打官司,自己不识字,请一个老秀才为他写诉状,老秀才问他叫啥名字,他说:“我姓王,叫王漂Pia"。这下把秀才难住了,Pia字写不出来,就没有了告状人。老秀才说: “你啥名字不好起,偏偏要起个Pia字。就没有一个字读Pia的音。”告状人说:“我过年到丈人家,小舅子、小姨子都叫我王姐夫,你就写个“王姐夫”吧!”老秀才一听,就满心欢喜地照办了。

状子送到县衙,县官一看告状人是王姐夫,就对衙投们说: “传王姐夫上堂!”

衙役们一听齐声吹喝道:“传王姑爷上堂!”

县官把惊堂木一拍,骂道:“混帐,要你们传王姐夫,谁个叫你们传王姑爷?”

衙投们辩解道:“回禀老爷,老爷您叫姐夫,小人不叫姑爷叫什么?”

县官老爷一听哭笑不得。怪只怪汉字里没有Pia这个读音的字,当时又没有拼音字母,老秀才所以写不出这个字,无法把告状人的真名写出来,闹了一个误会。

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按理人们说什么话,都可以用相应的文字符号把它记录下来,但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性,它不直接与语音发生联系,常常口头语言中有这个词的音,特别是方言词汇,而书面上却写不出来,文字中没有这个字词的形体,老秀才写不出“王漂Pia”姓名的原因就在于此。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典型。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土可以分为两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用一系列符号表示语言声音的文字,这种文字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里的词语,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由形而知音,由音而知义。如“马”这个词,英语写成horse ,读的人一看就知道【ho:s],由这个音才想到是“马”。英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以及我国的蒙文、藏文、维吾尔文等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优点是全部词汇只用几十个字母来拼写,易学易写。表意文字是用笔画符号来表示词汇意义,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的文字。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是一个音节(有个别例外,如“花儿”是两个汉字,读出来是一个音节huar)符号,一般不能明确表示出读音,但能准确表示出意义,如“马头”与“码头”,“邮票”与“油票”,读者都一徉,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必须见形而知义。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的声音可以寓以不同的意义,如不看字形,又没有上下文联系,就可能闹出笑话。

传说明朝有个叫杨用修的人,有一次与一个乡村老学究说:“杭州有座杜拾遗庙。”无心的一句话竟然激起老先生敬仰神抵的敬意。这迂腐的老先生以为庙中供奉的是晋代好喝洒的著名诗人刘伶的贤惠妻子杜十姨,没想到说的是用官衔“拾遗”称呼的杜甫,竟然撺掇一帮子虔诚的乡下人给“杜十姨庙”送圣像。当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着一个女圣像往杜甫庙走去时,人们都大惑不解纷纷议论,“为什么给杜甫庙送来个女圣像?”忽然人们恍然大悟地哄笑起来,那些虔诚的善男信女,对他们这种裹读圣灵的行为举止很不满,仍然恭恭敬敬地向庙门走去。当庙门上“诗人杜甫祠”映入他们眼帘,他们才知道犯了个大错误,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扛着匾额和圣像悻悻然离去。

汉字的表意性特别表现在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上,使人望文生义。如画个张开翅膀的燕子,表示燕雀的燕;刀口上加一点,指刀刃的刃。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有表音的音符,如“桐、骑”,“同、奇”是它们的音符,但我们说它们仍然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道理很简单:①人们是根据形声字的意符来辨别字义范畴的,如桐是树木,骑与马有关;②形声字的音符本身仍是表意字,不是表音的字母。

篆刻更在文字功——谈汉字的特点

表意文字的缺点是符号繁多,难学难写,人们形容汉字是“生而不报,死而不葬”,从古到今,有增无减,越来越多。到底有多少,任何人都说不出准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字典的收字情况,了解古今汉字的大概数字: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收9353

晋朝吕忱 《字林》 收12824字

南北朝 顾野王《玉篇》 收16917字

宋朝 司马光《类编》 收31000多字

明朝 梅膺祚《字汇》 收33179字

清朝 陈廷敬等《康熙字典》 收47035字

1915年 陆费遥等《中华大字典》 收48000多字

1990年 《汉语大字典》 收56000字左右

面对这越来越多的汉字,可以说没有一个学者能认完它们。汉字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离不开字典。

汉字是超方言的文字。各地的地方话叫方言,不同地方的人,例如广东人、福建人、湖南人聚到一块,各自使用方言,十有八九谁也听不懂谁的话,但如果各自把自己说的意思写出来进行笔谈,大家一看就懂,汉字是超方言的,一个汉字可以按各方言读音习惯去读,各地的读音可能差异很大,但大家对写出来的字,对字义的理解是不会产生分岐的,汉字的超方言作用起了统一书面语的作用,约束了方言的分化。汉语没有像欧洲印欧语系一样分化成许多独立的语言,汉字是有功绩的。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无数次分裂,但最后还要走向统一,这与采用统一的汉字有很大的关系。

汉字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汉字从图画文字、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楷书、简化字,很少受其它文字的影响,几乎是我行我素,世界上使用的文字几乎都不是自己独立创造的,它们总是依傍着其它民族、国家的文字创造、发展起来的,例如阿拉伯文字是在那巴泰文字基础上形成的,中东和远东许多文字体系是在波斯文字基础上发展来的,希腊文字起源于腓尼基文字,拉丁文字起源于希腊文字,现代西欧各民族文字(包括英、德、法、意等)大多数是以拉丁文字为基础创立的文字。而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方法把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结合起来,从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楷书简化字,自成一个丰富多采的文字体系。

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我国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亿多人使用汉字。新加坡人口的大多数有中国血统,华语(汉语)在新加坡是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一种民间通用语,他们不但使用汉字,而且使用与我国简化字一样的简化字。马来西亚华裔人口和华侨占总人口的76%,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使用汉字,1981年2月,马来西亚教育部简化汉字委员会正式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所收简化字与我国完全一致。另外日本、韩国、朝鲜都还部分使用汉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在使用汉字,从文字使用人数上看,汉字堪称世界第一。

汉字是对世界文化有突出贡献的文字。汉字产生以来,我们祖先凭借汉字的帮助,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东方文化;并依靠汉字,将这笔遗产保存下来,包括哲学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而又珍贵的财富。汉字在历史上对世界文化,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早在秦汉之间,汉字已传入越南,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统治越南前,越南人一直使用汉字,有近2000年使用汉字的历史。在公元13世纪,越南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长期以来,越南人把字喃与汉字结合使用来记录越语,直到1945年越南才完全改用拼音文字代替了汉字和“字喃”,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后来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日本人的文字“假名”(片假名,平假名),以后汉字与假名混和使用。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收汉字1545个,规定官方文件使用汉字以此为限。公元5世纪前后,朝鲜人开始采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叫做“乡札”(本土文字的意思),用的是汉字,记录的是朝鲜语。15世纪时,朝鲜李氏王朝(世宗)设立谚文厅,命令郑麟趾、申叔舟等人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命名为“训民正音”)。此后汉字与谚文混同使用。2 0世纪50年代,北朝鲜停止使用汉字,只用谚文。1968年又恢复了汉字教学,同年发行的四种汉字教科书,使旧汉字1500个,韩国(南朝鲜)书面语至今是汉字与谚文并用,1972年公布的《教育基础汉字表》收汉字1800个,汉字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中,汉语是其中一种。

汉字是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的文字。书法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最早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简炼的图画,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线条的构图美特点依然保持下来,它有着极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殷商时代人们就把文字铸刻在钟、鼎、盂、彝等容器酒具上面,一方面为了记事,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在我国,书法篆刻艺术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建筑、陶瓷、商业广告、牌匾、楹联,一直到婚丧嫁娶,无不与书法篆刻有密切的联系。在艺术的海洋里,书法篆刻是以点和线的跳动与变化给人们美的享受,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书法篆刻作为室内装饰,把欣赏和练习书法篆刻作为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一种手段,虽然其它民族也讲究文字书写的工作,可是没有哪一个民族将书法篆刻列为一种专门艺术,唯有汉字书法篆刻在汉字文化圈中倍受人们的宠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