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头中的博物馆(43)

 執古御今 2015-11-25

一路连科纹玉饰


[2102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2 08:48

和上一件类似,但做工更精。

[2103 楼] 作者: maxxu    时间: 2012-10-12 09:29

顶一张

[2104 楼] 作者: maxxu    时间: 2012-10-12 09:32

再顶一张


云鹤纹白玉饰,明代笃信道教的皇帝有好几个,所以在这以后明清两代关于仙、道的题材纹饰很多。



[2107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2 21:28

白玉带扣,材质极佳,清代乾隆后大量优质玉料使得玉雕达到了一个高峰。

[2108 楼] 作者: maxxu    时间: 2012-10-12 22:01

再顶一张首博大厅的假牌楼,家住的离首博不远,经常去,由衷地感觉太糟塌空间了,那么大的楼只利用了1/3

[2109 楼] 作者: maxxu    时间: 2012-10-12 22:04

在“大斜塔”顶层看到的小服务员,也真够无聊的


这个渔翁很讨人喜欢

[2112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3 07:48

清代青白玉莲蓬水盂,因为乾隆时期平定新疆地区,大量优质玉进贡到内陆,一般玉质好,块头大的玉雕基本都是乾隆朝的,到了嘉庆朝,就停止了玉石的进贡。

[2113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5 08:26

清白玉鹌鹑形盒,象征着安居乐业。

[2114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5 08:30

清乾隆嵌宝石八边形玉器皿,显得十分华贵,但感觉镶嵌工艺不够精巧,用料讲究,却有些俗气。

[2115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5 23:22

我拍的玉器馆最后一件藏品,清代清白玉三羊,玉质纯净莹润,惹人喜爱。

[2116 楼] 作者: 信任    时间: 2012-10-15 23:35

南宋 粉青釉小洗


上博的展品真是丰富,还有个印章展厅,我因为存储卡有限只拍了几张。
这是西周的青铜涡纹玺。印章的雏形非常简单。

[2119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6 08:44

匈奴相邦玉质印

[2120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6 22:03

对印章不懂,随便上图,大家看看。


上一件铜印

[2123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7 22:02

据文献记载,汉代公印纽式是:皇帝、皇后的玺、印用虎纽,诸侯王印用橐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纽,二百石至千石的印章用鼻纽。

[2124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8 08:24

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重87.5克,驼钮,印面文字系凿刻而成,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古代氐族分布于西北和四川地区,战国以来与中原汉族联系频繁。汉晋时期,中原朝廷对归附或臣服的边地民族首领赐予"归 义"王、侯、君、长等封号和相应的印章,这些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2125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8 08:26

这是金印的文字

[2126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9 09:10

上一件青铜铸成的印章

[2127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9 09:16

"河间王玺"封泥 。"河间王玺"是西汉早期的一件封泥。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在纸张未发明或普遍使用的时代,各种文书多写在竹木简上。这些文书和货物在传递过程中,往往要在结扎处加封印记,以防私拆。铃有印文的泥团,就称为"封泥"。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河间王玺的印文原貌,是存世稀见的珍品。汉初为了巩固政权,曾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到各地。河间王刘辟疆也是受封的同姓王之一,他初封于文帝二年(公元178年),封地在今河北省境。

[2128 楼] 作者: 信任    时间: 2012-10-19 13:07

清乾隆青玉雕  卧牛

[2129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9 21:34

一枚犀角印章

[2130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19 21:35

象牙印章

[2131 楼] 作者: 信任    时间: 2012-10-20 13:01

清乾隆 和田白玉薄雕酒杯


支持一下,成都金沙遗址,黄金面具.....


明代牛钮黄杨木印 ,采用圆雕手法制钮,以南方常见的水牛咬蹄姿势加以表现,身躯浑圆,简约概括,而牛角、牛眼、牛嘴则刻画细腻,生动传神,体现了艺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法。

[2137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2 21:43

再上一方

[2138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2 21:44

同上

[2139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2 21:49

还有

[2140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3 07:38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这枚石章是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制成的,印体四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一幅八仙上寿图。"八仙上寿"也称"八仙献寿",是古代传统的寓意题材。这件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艺术手法。名贵的印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枚印章成为罕见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

[2141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3 21:54

丁敬 "丁敬之印"(六面印)石章,自明代中叶到晚清的数百年间,文人篆刻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是清代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这枚独特的六面印是丁敬生前自用的,印文分别刻为"龙泓外史丁敬身印信","丁敬之印","敬身之印","敬身","砚林丙后之作"及"龙泓馆印"。各面的布局和印文形式各异,篆法简洁工稳,自然平淡,采用顿挫起伏的切刀法,线条浑厚凝练,具有轻重疾涩的变化,表现了一种含蓄质朴的高古之美。

[2142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3 22:02

材质少见的清代琥珀(蜜蜡)虎钮印

[2143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4 22:04

宋代的象牙“御府图书”印章,由方去疾先生捐赠。

[2144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4 22:07

印章的文字。介绍一下方去疾先生:中国篆刻史及西泠印社史上引人注目的方氏三兄弟——方介堪、方节庵、方去疾,他们以印学名世,其中方介堪与方去疾在1978年双双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方去疾是方氏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他是现代意义上明清篆刻流派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作为一位创作活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篆刻家,他兼收并蓄又自成一家,同时,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乐为人师的教学热情,培养了一批当代印坛精英。
    方去疾还是位著述丰硕的印学家。1965年,他编订的《吴昌硕篆刻选辑》出版,“文革”结束后,他先后编辑《赵之谦印谱》、《齐燕铭印谱》、《汪关印谱》、《吴让之印谱》、《吴昌硕印谱》等一批旨在普及与研究的篆刻学资料。尤其是他用力多年编订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首次梳理出明清篆刻流派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填补了明清五百年印学史的研究空白。


[2145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5 08:37

清乾隆,潘西凤刻随形竹根印

[2146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6 21:42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象牙章 。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文彭工书法,尤精篆刻。其印法为后世所宗,被视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他所创的印派,也称"吴门派"。这方"七十二峰深处"印为象牙质,印文以沉静清丽为基调,气韵流动,犹有宋元遗风。镌刻秀润挺健,表现出很深厚的功力。

[2147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6 21:44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 ,由华笃安先生捐赠。

[2148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7 21:50

再上一方

[2149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7 21:51

印文

[2150 楼] 作者: chino    时间: 2012-10-29 22:37

上一方印,占了透露两字,但不知是天然还是人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