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鼠标故事

 学天下866 2015-11-26

2013年9月,乔布斯埋入地下30年的“时间胶囊”终于重见天日,其中一款名为“丽莎(Lisa)”的鼠标格外引人注目。这款鼠标是苹果公司在1983年推出的,并以乔布斯女儿的芳名命名。丽莎鼠标作为第一代商务电脑的专用鼠标,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它的“出土”,也不禁令人感慨数十年来鼠标技术的发展变迁。

最早的鼠标

最早的鼠标可以追溯到1968年,其发明者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

原始鼠标的结构较为简单,底部装有两个互相垂直的片状圆轮(非球形),每个圆轮分别带动一个机械变阻器。这款鼠标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圆轮的移动来改变变阻器的电阻值,在电压固定的情况下,鼠标所反馈的电信号强度就会发生变化。而利用这个变化的反馈信号参数,系统就可以计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进而产生一组随鼠标移动而变化的动态坐标。这个动态坐标可以让使用者随心所欲地将光标定位在屏幕的各个地方。

鼠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操作的快捷性和灵活性,并为操作系统采用图形界面技术奠定了基础,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由于原始鼠标的尾部拖着一条数据连线,看起来很像一只小老鼠,所以人们干脆就直接将它称为“Mouse(老鼠)”,这便是“鼠标”的由来。

这种机械式的原始鼠标问世之后,首先于1973年被施乐(Xerox)公司应用到经过改进的Alto电脑系统中。然而原始鼠标庞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备一个额外的电源才能够正常工作,用起来并不方便;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机械组件,随着时间的积累,鼠标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磨损问题。所以施乐公司的这些系统完全被用于实验研究工作,并没有向大众推广,鼠标便一直默默无闻。

鼠标走入大众视野

1979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被邀请观看了Alto计算机系统以及执行在该系统上的软件。乔布斯被自己所看到的电脑技术所震撼,其中就有使用鼠标的操作系统以及图形用户界面(GUI),他意识到这些技术代表了电脑未来的发展潮流。苹果公司立即高薪挖到了十几位施乐公司的技术人员,准备以这些功能为导向,开发新型的家用电脑。

就在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紧锣密鼓地推进各自的科研项目时,1981年,三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鼠标领域未来的巨人--罗技(Logitech)公司在瑞士成立。在这几大信息巨头的带领下,鼠标走进了革新的辉煌时代。

1981年,施乐公司改进了原始鼠标,率先推出了一款面向商用市场的机械式鼠标,并将这款鼠标配备在拥有GUI操作系统的Star8010电脑上。这是鼠标第一次走近大众,可惜由于这种电脑价格过于昂贵,其销量很小。尽管如此,鼠标这个新玩意儿却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开始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1982年,罗技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光机鼠标。光机结构是鼠标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发明。所谓光机结构,就是一种结合了光电和机械的结构。光机鼠标的底部紧贴着一个滚动橡胶球,球上有两个互相垂直的传动轴,轴上有一个光栅轮,光栅轮的两边对应着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当鼠标移动时,橡胶球带动两个传动轴旋转,而这时光栅轮也在旋转,光敏三极管在接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时被光栅轮间断地阻挡,进而产生脉冲信号,信号的数量和频率对应着光标在屏幕上的距离和速度。光机鼠标整整统治了鼠标市场长达18年之久,罗技公司也一举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电脑周边设备供应商。

1983年,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丽莎电脑,这是苹果公司第一台使用鼠标的电脑。也就是在这一年,乔布斯埋下了“时间胶囊”。Lisa鼠标是一款光机鼠标,它的外形方方正正,也没有滚轮和鼠标右键,但鼠标对于计算机产业的影响开始体现。1984年,丽莎的升级产品--Macintosh问世,这是苹果公司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苹果公司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让鼠标走进了千家万户。之后,由于Windows系统的广泛使用更进一步推广了鼠标和GUI的应用,使得鼠标逐渐流行起来,并最终成为了电脑的忠实伴侣。

在之后的10余年间,光机鼠标并没有很大的技术革新。直到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Desktop Bus Mouse II,这款鼠标的外形脱离了原始的方形设计,首次采用泪滴型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但这款鼠标在内部结构上并无太大变化。

鼠标的新一轮革新

1991年,罗技公司的RF-27MHz无线鼠标研制成功,无线鼠标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其实早在7年前罗技公司便有了第一款无线鼠标,但那时候还依靠红外线作为信号的载体,性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未被推广。无线鼠标比有线鼠标多了一个无线发射器,它将鼠标移动和按键起落的信息转换成无线信号并发送出去,电脑上的无线接收器收到信号后经过解码再传递给主机。罗技公司的这款无线鼠标采用RF射频无线技术,使用27MHz(兆赫)作为传输频率。27 MHz RF技术在当时已相当成熟且成本低,但它耗电大,传输距离短。直到后来的2.4G无线网络技术和蓝牙技术发明后,无线鼠标的普及度才大大提高。

1996年,由微软公司发明的鼠标滚轮是鼠标发展史上又一项重大发明,如今滚轮已经成为鼠标的标配之一。鼠标滚轮的作用主要是在浏览网页或文本时,通过拨动滚轮可以很方便地向前或向后进行阅览。目前流行的滚轮设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机械式滚轮,它主要是用滚轮来带动一个机械电位器以获取信息,微软的大多数鼠标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另一种滚轮就是光电式滚轮,这种滚轮的内部是一个光栅轮,它的工作原理和光机鼠标获得滚动信息的方式是一样的,罗技等大多数厂商都是采用这种设计。

1999年,微软公司与安捷伦公司合作推出了Intellimouse Explorer鼠标,正式揭开了新一代鼠标--光学鼠标时代的序幕。光学鼠标也叫光电鼠标,它是继机械鼠标、光机鼠标之后的第三代鼠标。光学鼠标的工作原理是:在鼠标内部有一个发光二极管,通过该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照亮鼠标底部表面(这就是鼠标底部总会发光的原因),然后将鼠标底部表面反射回的一部分光线,经过一组光学透镜,传输到一个光感应器件内成像。如此,当光学鼠标移动时,其移动轨迹便会被记录为一组高速拍摄的连贯图像。最后再利用鼠标内部的专用图像分析芯片对这些图像上特征点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来判断鼠标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从而完成光标的定位。

21世纪伊始,苹果公司和罗技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使用光学成像引擎的光学鼠标,微软和安捷伦更是不断将光学鼠标升级,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引领世界近20年的光机鼠标便被光学鼠标所取代。在这期间,苹果公司于2000年推出的光学鼠标Pro Mouse采用了椭圆外形的设计,从此这种浑圆一体的设计也成为了日后苹果鼠标的标志性外观设计。

2003年,微软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名为“Tilt Wheel”的鼠标滚轮,这种滚轮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左右倾斜可以实现对光标水平方向移动的控制,此时鼠标的设计已经基本具备一款完美鼠标所应该具备的绝大部分特点。

2009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首款应用多点触控技术的鼠标Magic Mouse,这款鼠标一举打破了之前所有鼠标的传统使用模式,配合驱动所设计的手势功能,能够让消费者更方便快捷地操作电脑。

回顾鼠标40多年的发展史,从机械鼠标、光机鼠标到光学鼠标,每一次变革都是始于竞争的驱动,终于智慧的结晶。如今,鼠标技术领域的竞争焦点是鼠标引擎,更低的能耗也是群雄逐鹿的重中之重。那么鼠标的终极状态会是什么样子?微软于2010年发布的Kinect游戏机将广大的游戏玩家带入了一个无手柄时代,我们也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产品来取代鼠标?比如,那种通过读取眼睛或人体其他部位的信息来完成相关操作的设备。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完全有可能,也许鼠标的终极状态就是被人们“遗弃”,从此“天下无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