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上易傳》之乾坤六位圖﹝納甲
法﹞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本文旨在指出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之〈乾坤六位圖〉其實為
納甲法。
關鍵詞:朱震、《漢上易傳?卦圖》、納甲法、〈乾坤六位圖〉、〈震坎艮
六位圖〉、〈巽離兌六位圖〉。
朱震(1072-1138),字子發,湖北荊門軍(今湖北荊門)人。《宋史》有
傳。北宋時肄業於東山書院,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至1118年﹞進士。紹
興﹝南宋高宗年號﹞四年(公元1134年),中書舍人侍講胡安國與參政事趙鼎
薦震於朝,召為“祠員外郎川陝荊襄都督府詳議官”。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
除給事中,轉任左朝奉大夫。是年秋,獻《漢上易傳》。紹興六年末,左司諫陳
公輔上疏反對程頤﹝程頤於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九月病逝於其家,年七十
五﹞理學,“時朱震在經筵1,不能諍,論者非之2。”。其意指朱震不為程頤辯
解,故論者言其非也,胡安國即為其一。朱震不為程頤辯解,時代環境使然也,
蓋反對者多,接受其說者少也。
附帶一提,自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春起﹐程顥、程頤兄弟學說長期受
排斥,直至南宋後期宋寧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方得平反。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朱震不欲捲入理學是非之爭漩渦,曾遞辭官之
呈文,不許。紹興八年六月(公元1138年)逝世於臨安。
朱震之主要易學著作為《漢上易傳》、《漢上易傳卦圖》及《漢上易傳叢說》。
本文主要談及《漢上易傳》之納甲法。《漢上易傳?原序》曰:
聖人觀陰陽之變而立卦,效天下之動而生爻,變動之別,其傳有五:曰動爻、
曰卦變、曰互體、曰五行、曰納甲。
故依朱震之義,“納甲者”乃變動之五也。
-2-
第1節乾坤六位圖
《漢上易傳卦圖》有〈乾坤六位圖〉,其解說曰:
右圖京氏曰:“降五行,頒六位。”﹝陸績曰:十二辰分六位,升降以時,
消息吉凶﹞,又曰:天六、地六、氣六、象六。夫乾交坤而生震、坎、艮,
故自子順行,震自子至戌六位,長子代父也;坎自寅至子六位,中男也;艮
自辰至寅六位,少男也;坤交乾而生巽、離、兌,故自丑逆行,巽自丑至卯
六位,配長男也;離自卯至巳六位,配中男也;兌自巳至未六位,配少男也;
女,從人者也,故其位不起於未。《易》於乾卦言大明3,終始六位時成,則
七卦可以類推。
“右圖”指以下三圖:〈乾坤六位圖〉、〈震坎艮六位圖〉、〈巽離兌六位
圖〉,〈乾坤六位圖〉乃其中一圖。“降五行,頒六位”等引文見《京氏易傳?
卷上》:
乾,純陽用事…,降五行,頒六位﹝陸績注曰:十二辰分六位,升降以時,
消息吉凶﹞。居西北之分野,陰陽相戰之地。《易》云:“戰於乾。”天六
位,地六氣,六象六包,四象分萬物。陰陽無差,升降有等。人事吉凶見乎
其象,造化分乎有無。
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將十二地支分配於六爻之位,而每一地支依附一五行,
此即為“降五行,頒六位”。乾處西北,陰陽相逼曰戰,《說卦傳》曰: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
言乎艮。…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從“頒六位”句可知,天六位指乾卦之六位,地六位指坤卦,又以清氣為天,
濁氣為地,各佔六位。“六象六包”,歷朝諸家皆未詳其義。“六象”疑指天地
及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及北﹞,包之者,陰陽之氣也,故曰“六包”。
朱震時相信已難以解釋“六包”一詞,故其《漢上易傳》不提。
朱震之乾坤六位圖、震坎艮六位圖及巽離兌六位圖,其實為後世術數家之
“納甲法”,即在一卦之每爻配以天干、地支及五行,此乃六爻斷卦法之基礎。
“納甲法”法乃源於漢京房,《京氏易傳?卷下》: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陸績曰:乾分二分,天地陰陽之本,
分甲乙壬癸,陰陽之終始﹞,震巽之象,配庚辛﹝陸績曰:庚陽入震,辛陰
入巽﹞,坎離之象,配戊己﹝陸績曰:戊陽入坎,己陰入離﹞,艮兌之象,
配丙丁﹝陸績曰:丙陽入艮,丁陰入兌﹞。
-3-
京房之天干入八卦法如下:陽天干入陽卦,陰天干入陰卦,依卦序,先陽後
陰,乾坤二卦除外。
乾坤乃陽與陰之始與終,故十二天干乾配以首二干,即甲與乙,坤配以末二
干,即壬與癸。兌在八卦中排列第二,錯卦為艮,艮為陽卦,故艮配丙陽,兌為
陰卦,故配以丁陰。離在八卦中排列第三,錯卦為坎,坎為陽卦,故坎配以戊陽,
離為陰卦,故配以己陰。震在八卦中排列第四,震為陽卦,故配以庚陽,錯卦為
巽,巽為陰卦,故巽配以辛陰。
卦之次序先看以下兩表﹝表中編號即卦序﹞:
編號3爻卦8卦卦複數編號3爻卦8卦卦複數
1乾1111+7i8坤0008+0i
2兌1102+6i7艮0017+1i
3離1013+5i6坎0106+2i
4震1004+4i5巽0115+3i
以下為八純卦之卦序:
編號6爻卦64卦卦複數編號6爻卦64卦卦複數
1乾1111111+63i8坤00000064+0i
2兌11011010+54i7艮00100155+9i
3離10110119+45i6坎01001046+18i
4震10010028+36i5巽01101137+27i
以下為八純卦之納甲:
6爻卦配天干/五行天干陰陽6爻卦配天干/五行天干陰陽
乾111111甲乙﹝木﹞甲陽乙陰坤000000壬癸﹝水﹞壬陽癸陰
兌110110丁﹝火﹞陰艮001001丙﹝火﹞陽
離101101己﹝土﹞陰坎010010戊﹝土﹞陽
震100100庚﹝金﹞陽巽011011辛﹝金﹞陰
北宋?張浚在《紫巖易傳?卷十》曰:
乾配甲壬,坤配乙癸,艮兌配丙丁,坎離配戊己,震巽配庚辛,此納甲法也。
-4-
至於甲乙屬木,入乾金,壬癸屬水,入坤土,蓋金剋木而土剋水也,為何如
此?《紫巖易傳?卷十》曰:
甲乙壬癸,乾坤納甲也,甲乙木,壬癸水,何以屬之?乾坤蓋天地生成之,
功在木水,考諸四時之運可得也;聖人以生成大功歸乾坤,非五行所得專耳。
其實乾在天而坤在地,甲乙在前而壬癸在後,此乃上下與首尾之相應,與五
行無涉也。
《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撰。紫巖者,浚之自號也,世稱紫巖先生。張
浚(公元1097年8月11日至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
川)人,南宋名相,亦為抗金名將,乃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以下為〈乾坤六位圖〉及〈震坎艮六位圖〉:
-5-
以下為〈巽離兑六位圖〉:
《漢上易傳》提及之長男、中男、少男、長女、中女、少女,皆見之於《易?
說卦?第十章》,曰: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
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紫巖易傳?卷十》曰:
乾索於坤為男,陽為主也;坤索於乾為女,陰為主也;此陰陽相感之義。
朱熹《周易本義》曰:
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陰一陽之爻而言。
-6-
陽爻入坤之初得震是為一索,長男也;陽爻入坤之二得坎是為再索,中男也;
陽爻入坤之三得艮是為三索,少男也。陰爻入乾之初得巽是為一索,長女也;陰
爻入乾之二得離是為再索,中女也;陰爻入乾之三得兌是為三索,少女也。
清?焦循《易圖略》有所謂“三索”之說,其說顯然源自《易?說卦》,《易
圖略》曰:
卦始於乾坤,初與初索成震、巽,二與二索成坎、離,三與三索成艮、兌,
此乾坤平列也。
今以坤卦為主,“初與初索”指坤之初爻換以乾陽之初爻,得震;“二與二
索”指二爻換以乾陽之二爻,得坎;“三與三索”指三爻換以乾陽之三爻,得艮。
若以乾卦為主,“初與初索”指乾之初爻換以坤陰之初爻,得巽;“二與二索”
指二爻換以坤陰之二爻,得離;“三與三索”指三爻換以坤陰之三爻,得兌。
震六位從下至上為子、寅、辰、午、申、戌,長男也,與乾相同,故朱震言
“長子代父”也。
坎六位為寅、辰、午、申、戌、子,是為中男,注意以寅始,子在上位。
艮六位為辰、午、申、戌、子、寅,是為少男,注意以辰始,寅在上位。以
上三卦地支從下至上隔一位順行。
巽六位為丑、亥、酉、未、巳、卯,是為長女,注意自丑逆行,卯在上位。
離六位為卯、丑、亥、酉、未、巳,是為中女,注意自卯逆行,巳在上位。
兌六位為巳、卯、丑、亥、酉、未,是為少女,注意自巳逆行,未在上位。
以上三卦地支從下至上隔一位逆行。
又長女配長男,中女配中男,少女配少男,匹配後成,兩者皆合成十二地支,
此為其特色。
又《漢上易傳》曰:
女,從人者也,故其位不起於未。
從人,嫁人也。女子皆須嫁人而未嫁也,其位不起於未也,起於未者,坤也,
坤者,母也,已嫁人者也。
朱震又云“乾卦言大明,終始六位時成,則七卦可以類推。”,其說過於簡
單,有乾之六位,無疑可寫出其他七卦之六位,但若不明白以上所云之法則,亦
難以寫出其他七卦之六位。
明?姚際隆删補《卜筮全書》亦有納甲歌。該書由顧宗孟作序,時為“崇禎
庚午夏四月既望”﹝即崇禎三年,合公元1630年﹞。故1630年可算作《卜筮全
書》之成書年代,該書卷一有納甲歌如下:
納甲歌:
-7-
乾金甲子外壬午,戌辰;坎水戊寅外戊申,子午;
申寅戌辰
午子申寅
艮土丙辰外丙戌,寅申;震木庚子庚午臨,戌辰;
子午申寅
戌辰午子
巽木辛丑并辛未,卯酉;離火巳卯巳酉尋,巳亥;
巳亥未丑
未丑酉卯
坤土乙未加癸丑,酉卯;兌金丁巳丁亥憑。未丑;
亥巳酉卯
丑未亥巳
右訣每句下小注,凡學者皆宜熟讀。然自下升上,一如點畫卦爻法。
直排地支左方為外卦,右方為內卦。
又《卜筮全書?卷二》尚有以下之納甲法圖:
-8-
清?王洪緒著《卜筮正宗》,此書內容多取材自《卜筮全書》,有以下之納
甲裝卦歌,從下裝起:
乾金甲子外壬午,子寅辰、午申戌。坎水戊寅外戊申,寅辰午、申戌子。
艮土丙辰外丙戌,辰午申、戌子寅。震木庚子外庚午,子寅辰、午申戌。
巽木辛丑外辛未,丑亥酉、未巳卯。離火己卯外己酉,卯丑亥、酉未巳。
坤土乙未外癸丑,未巳卯、丑亥酉。兌金丁巳外丁亥,巳卯丑、亥酉未。
“乾金甲子外壬午”指乾屬金,“甲子”指乾為天內卦初爻入甲子,外卦初
爻入壬午;艮屬土,內卦初為丙辰,外卦初為丙戌;巽屬木,內卦初為辛丑,外
卦初為辛未;坤屬土,內卦初為乙未,外卦初為癸丑。
《卜筮正宗》又有以下之裝卦,納甲表:
內卦外卦
乾納甲子,寅,辰乾納壬午,申,戌
震納庚子,寅,辰震納庚午,申,戌
坎納戊寅,辰,午坎納戊申,戌,子
艮納丙辰,午,申艮納丙戌,子,寅
陽卦由初(下而上)起裝至六爻
外卦內卦
巽納辛卯,巳,未巽納辛酉,亥,丑
離納己巳,未,酉離納己亥,丑,卯
兌納丁未,酉,亥兌納丁丑,卯,巳
坤納癸酉,亥,丑坤納乙卯,巳,未
陰卦由六爻(上而下)起裝至初爻
第二表宜注意陰卦地支之排列次序。
-9-
第2節納甲法舉例
納甲法廣用於易占,以擲錢法或以揲蓍畫成一卦後,須配上天干地支及六親
﹝以下各圖無配上六親﹞,方可斷卦。陰陽爻左方之五行乃地支之五行。
一卦之所屬五行乃其上卦之五行,例如天地否,否上卦為乾屬金,故天地否
屬金,其餘類推。
天地否外卦為乾為天,從上表可知,外乾納天干壬,地支從下至上納午、申
及戌;內卦為坤為地,從上表可知,内坤納天干乙,從上而下納卯、巳及未。以
下為十二地支之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
陽寅午辰、戌申子
陰卯巳丑、未酉亥
地天泰外卦為坤為地,外坤納天干癸,從上而下納酉、亥及丑;內卦為乾為
天,內乾納天干甲,地支從下至上納子、寅及辰,以下為其圖﹝最下一列為卦複
數,有關卦複數之性質,可參考筆者另文﹞。
屬金屬土
天地否地天泰
土______壬戌
金______壬申
火______壬午
木____乙卯
火____乙巳
土____乙未
金____癸酉
水____癸亥
土____癸丑
土______甲辰
木______甲寅
水______甲子
57+7i8+56i
山澤損外卦為艮為山,外艮納天干丙,地支從下至上納戌、子及寅;內卦為
澤為兌,内兌納天干丁,從上而下納丑、卯及巳。
澤山咸外卦為澤為兌,外兌納天干丁,從上而下納未、酉、亥;內卦為艮為
山,內艮納天干丙,地支從下至上納辰、午及申。
-10-
屬土屬金
山澤損澤山咸
木______丙寅
水____丙子
土____丙戌
土____丁丑
木______丁卯
火______丁巳
土____丁未
金______丁酉
水______丁亥
金______丙申
火____丙午
土____丙辰
15+49i50+14i
水火既濟外卦為坎為水,外坎納天干戊,地支從下至上納申、戌、子;內卦
為離為火,内離納天干己,從上而下納亥、丑、卯。
火水未濟外卦為離為火,外離納天干己,從上而下納巳、未、酉;內卦為坎
為水,內坎納天干戊,地支從下至上納寅、辰、午。
屬水屬火
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水____戊子
土______戊戌
金____戊申
水______己亥
土____己丑
木______己卯
火______己巳
土____己未
金______己酉
火____戊午
土______戊辰
木____戊寅
22+42i43+21i
雷風恆外卦為震為雷,外震納天干庚,地支從下至上納午、申、戌;內卦為
巽為風,内巽納天干辛,從上而下納酉、亥、丑。
風雷益外卦為巽為風,外巽納天干辛,從上而下納卯、巳、未;內卦為震為
雷,內震納天干庚,地支從下至上納子、寅、辰。
-11-
屬木屬木
雷風恆風雷益
土____庚戌
金____庚申
火______庚午
金______辛酉
水______辛亥
土____辛丑
木______辛卯
火______辛巳
土____辛未
土____庚辰
木____庚寅
水______庚子
36+28i29+35i
其他卦可依法寫出其天干、地支及五行,例如天風姤,取上卦﹝外卦﹞乾為
天﹝可參閱天地否圖﹞,下卦﹝內卦﹞巽為風﹝可參閱雷風恆圖﹞,上下兩卦合
併即得:
屬金
天風姤
土______壬戌
金______壬申
火______壬午
金______辛酉
水______辛亥
土____辛丑
33+31i
1“經筵”始於宋,天子與侍議侍讀等學官,講論經史,講畢,天子賜宴,故謂之“經筵”。
其制創於真宗咸平四年(即公元1001年)。
2《續資治通鑒.高宗紹興六年》高宗紹興六年為公元1136年。
3大明,大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