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房子胡同住宅改造 北京东城区胡同边的灰砖房子被改造为一对年轻夫妻的居所。这座砖混结构建筑是由前业主留下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 房子处于一条小胡同的最外边,里面还有五家住户。由于胡同邻里的私密性限制,老房子内部显得封闭、幽暗。 设计师的目标是在旧建筑条件下改善内部空间结构,重塑光亮、透明、整洁的内部空间气息,与老街区外观构成有趣的反差。 面对复杂琐碎的现状问题,设计师以“白”作为基调,通过适当的拆除和加建整合室内界面,使空间回复到一个纯净、抽象的初始状态,利用变化的光环境和室外景观创造流动的空间感受。 大量嵌入墙体的书柜是为了满足酷爱收藏书籍的男主人。木质格栅书柜门结合吊顶形成内部空间中的嵌入的虚体。“格栅体”散布于室内各层,提示展示出饮茶、待客、阅读等多种行为空间。
原建筑楼板被部分的切除,使楼梯空间变成一个穿越内部各层的光筒。 透过天窗,富于变化的自然光可直达地下室,为封闭的室内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2公分厚钢制楼梯踏板和5公分穿孔钢板扶手,使楼梯成为既光滑又可透光的道具。 游走其中,人会有腾空之感。楼梯背后则保留了裸露的砖墙喷涂白漆,形成新旧材料的微差。 胡同茶舍——曲廊院 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
旧城民居改造需要在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演化出丰富的现实环境。因此新生活和新业态恰好是一种催化剂,让改造梳理历史的层级,激发使用的乐趣。 天井住宅 这栋住宅位于北京市中心传统四合院片区内,占地面积仅为120平米。在一个外在条件严格限制的狭小场地内,我们试图将传统四合院空间气息引入当代城市住宅设计,创造一种舒适、写意的内向型院落居住环境。 设计利用前院 侧院 后院 内院的合院组织结构,作为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的逻辑基础。院落的介入,一方面使得内部空间打破楼层的界限形成连续的整体;另一方面在水平楼层之中呈现出院/宅/院/宅/院的连续节奏变化,使内部空间兼备连续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院子是住宅内外关系的媒介。住宅院墙采用四合院传统的灰砖材料,通过砖墙砌筑方式的变化产生渐变的空隙,弱化砖墙的厚重感,使内外环境虚实转换、互相渗透。 我们希望在当代城市环境的剧变之中找寻居住传统,鼓励内部空间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交流对话,创造出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符合传统文化性格的新型人居环境。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