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新生集体贴膜,叫社会实践?

 zxc725 2015-11-27

开学两个月,一堂专业课都没上,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的200多名学生被学校拉到厦门参加“社会实践”,也就是在流水线上给手机贴膜,每天两班倒。这些学生称,9月1日入学后,学校开设了基础课,帮助他们备考成人高考,但在考试结束后,学校就把他们送到厦门贴膜,并强调必须参加,否则无法获得学分。涉事学校副校长刘易容接受采访说,参加完成人高考和取得学籍中间有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刘副校长承认,到厦门的带队教师的奖金由企业发放。(11月26日四川在线)

涉事学校的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要等到第二年的3月份取得学籍,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在正式学习开始前,学生们并不了解制造业行业运作情况、技术特点和管理方式,这种情况下开展的社会实践,可谓无的放矢。

如果说为了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完成心态上的转变调整,一定要举办相关的社会实践,也完全应该安排在学校所在城市或周边进行。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教学点开办的相关专业,事实上都可以一一对应在成都及周边的绵阳、德阳等城市,找到对接培养的企业。就近训练、实践不仅会更为有效的控制成本,而且也便于校方和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教学点却舍近求远,选择了距离四川成都有数千里之遥的福建厦门的企业,给学生安排的实践项目还是流水线上贴膜。这种安排让人看不懂,也根本起不到让学生适应社会的作用。

唯一符合常识逻辑的解释就是,涉事学校确定这样一家遥远的“校企合作单位”,就是因为企业而今很难找到愿意满足于流水线贴膜这样重复枯燥工作的工人(也无法培养和提升职业技能),愿意为之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涉事学校派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其他一些职业院校派出了“实习”学生,都由带队老师协助管理,学生将被迫适应高强度的重复枯燥工作,以及超长工时,通常不会像普通的工人那样提出异议。涉事学校负责人也承认,该校带队教师也依照学生人头数,从企业方获得奖金。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涉事学校违背学生意愿,以半强迫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外省从事贴膜工工作,如果说仅仅只有带队教师得利,校方一无所获,这其中所谓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无法长期维系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涉事学校及此事中其他一些职业院校的校方,才是更大的受益者,比如从学生计件工资中获取不低的抽成。

涉事学校负责人在接受四川在线、《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时,竭力将此事描绘为由校方组织的、学生获益的正常社会实践活动,但其前后矛盾的解释回答,甚至还夸大了合作企业的资质(将企业夸大描述为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都让人疑惑重重。

笔者以为,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劳动监察部门应会同福建省、厦门市相关部门,尽快介入对此事的调查,查清披着社会实践活动外衣的学生工输送的利益链条组成,切实维护学生权利。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