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哲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怎么了?| Lens新知

 昵称2530266 2015-11-27
Lens按:文史哲毕业生似乎一直都很难找工作,每次临近毕业季很多人就会陷入焦虑之中。路透社很久之前也组织过一批摄影师,在各个国家拍摄那些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这是一组旧照片,但反映的问题却从未过时。照片下方的文章也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分析,你或许不会同意它的某些观点,但作为一个参考,我们不妨看完后一起讨论,为什么文史哲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欢迎在评论中留下你的想法。


Karl Moi Okoth,肯尼亚人。 Okoth毕业于Day Star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他一直在找相关工作,但最终只能在贫民窟开水果店。


Tania Leon,西班牙人。她2006年从圣地亚哥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她想当个心理医生,但毕业后一直是航空公司的乘务员。


Waleed Ahmed el-Sayed,埃及人。2004年,Waleed从Assyiut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来他在开罗的解放广场上贩卖果汁。


Francesca Baldi,意大利人。Baldi是文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毕业不久她开始当保姆。


Daria Vitasovic,南斯拉夫人。Vitasovic在耶稣大学获得哲学和宗教科学的学位。后来她一直在萨格勒布的一间酒吧当经理。


Marcin Lubowicki,波兰人。华沙大学俄语系毕业。后来在麦当劳快餐厅工作。


Steffen Andrews,美国人。他毕业于卡布利洛学院传媒系。为了进入电影圈他来到洛杉矶,但后来却一直在餐厅当服务员。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翻页”(ID:pagetopage),已获授权转载。


文史哲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怎么了?


PA Ted S. Warren/AP/Press AssociationImages

学习后殖民理论和卢克莱修诗歌三年出来后,似乎只能做咖啡师?

如今,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文科毕业生开始抱怨他们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当他们付着高昂的学费,学习诸如历史、艺术、哲学、诗歌、戏剧之类的人文学科多年毕业后,却常常发现他们辛辛苦苦学习到的知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排不上用场。即使有些人凭借运气找到的工作,通常也与他们的本专业无关,或者待遇极低。很多文科毕业生最终沦落到去咖啡店打工。当他们埋头打奶泡和烘焙咖啡豆的时候,怎能不愤愤不平:难道辛辛苦苦学习福柯理论或者希罗多德作品那么多年后,就没有任何用处吗?


你当然可以反驳说:研究后殖民理论,阅读拉丁美洲小说作品,解构吸血鬼电影,这些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爱好,不能指望着可以用来赚钱。毕竟,不会有人因为你去看电影或者参加派对而付工资给你吧。


然而,文科毕业生就业率(或者说专业对口率)如此之低,难道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以及大学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吗?很明显,虽然很多人嘴上承认人文学科的崇高价值,并愿意给文科教授提供研究资金,但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并不知道人文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去咖啡店打工的原因。


英国国家统计局

既然没有人知道人文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处,自然而然文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也就最低

然而,根本问题恰恰是出在了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如果有人去问问这些大学人文院系的教授们为什么年轻人应该学习历史和文学,我敢打赌他们肯定也答不个所以然来。人文院系的教授们心知肚明,人文学科无法与实践性科目,如物理、计算机科学比“用处”,索性默不作声,含糊其辞,试图通过模糊化人文学科存在的理由而维护自身尊严。更糟糕的是,一些人文院系会要求学生去做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比如,牛津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熟悉形而上学(理解诸如物质、个体化、普遍性之类的概念),并且完成一篇奎因、弗雷格或者普特南哲学思想中关于意向性这一概念的论文;而英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则被要求能够从《圣经》隐喻层面解读《荒原》,能厘清塞涅卡戏剧理论对詹姆士一世时期戏剧(Jacobean theatre)产生的影响。


REX/OJO Images

如果教授方法得当,文科毕业生的命运也许会有所改变

事实上,牛津大学的做法,同样是不明白人文学科真正价值的表现。在我看来,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人文学科如同一座宝库,储藏着无穷无尽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的知识,是我们现有所有选项中最能替代宗教的东西:小说可以教我们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艺术作品可以提供给我们新的视角,戏剧可以帮助我们疏导情绪,历史则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值得借鉴的处理个人或政治问题时的经验。文化于我们,就如同宗教于老一辈人一样,具有非凡的治愈作用——这才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文学科的这一价值更为重要。


为了彰显人文学科的这一价值,我们需要彻底革新大学校园里人文院系的教育体制。像是“历史系”,“文学系”这样简单、空洞的分类,不能清晰地阐明这些院系的价值所在。在我所设想的未来大学里,到处可见的应该是类似“感情系”,“死亡学院”,“自我认知中心”这样的院系机构,以及指导人们更换工作,改善与孩子关系、重新回归自然,以及面对疾病的各种学术中心。


坐落于伦敦东南部德特福德地区的拉班现代舞中心

在未来大学里,“感情系“的学生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会更加关注其治愈作用

在未来大学里,文科生依旧会学习小说、历史、戏剧、精神分析以及绘画,但都应是围绕掌握其中的治愈作用而展开的。比如,到那时学生们也许将会在一门名叫“如何处理婚姻中的紧张关系”而非“十九世纪小说发展趋势”的课上学习《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在一门名叫“如何面对死亡”,而非“希腊哲学”的课上学习伊壁鸠鲁和塞涅卡的哲学思想。


既然现如今没有人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抚养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焦虑情绪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恐惧,从我所设想的未来大学人文专业里毕业的、经过专门训练与培养的文科生们,必将大受欢迎。


虽然文科生就业率低让人感到可悲,但并非没有对策,因为人文学科能够为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提炼人文学科的治愈价值,加以适当包装,并且充分商业化。这样一来,那些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咖啡馆打工的文科毕业生们就可以各取所长,各尽其用了。

人类绝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充裕的生物,我们同样需要精神的养料,灵魂的滋润。而提供这些养料的行业,应该同水泥贸易行业一样,市场价值高达数十亿,是世界经济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所在,并且学着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创立者最初赋予其的核心价值,人们才会慢慢发现,原来文科毕业生和计算机科学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有用”,而文科生们也将发现他们毕业后除了去咖啡店打工,还有其他的选择。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