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陶,什么是瓷?

 小袤 2015-11-27

常常听身边朋友问道,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中文语境里,“陶”、“瓷”往往是结伴出现的固定词组,因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一切经烈火煅烧的泥土都可统称为“陶瓷”。

公元前两万多年,捷克的下维斯特尼采地区的一尊爱神雕像,和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里的一只大碗——看似不相干且万里之遥的两件器物,却因一股神秘的生命磁场而关联。人类的祖先,很偶然的机会,用他们被石器磨砺粗糙的手掌,将掺入砂砾的黏土捏成形状;又偶然地,他们把这些泥坯扔进七八百摄氏度的篝火堆,再好奇地从灰烬中扒出已变坚硬的土疙瘩,浸水不化,敲击铿锵有声——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陶器,就这样偶然地诞生了。

进入新石器时代,沉寂万年之久的陶器突然又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明源头,却开枝散叶。东亚、西亚、北非、东欧、南美的古老部族都陆续烧制陶器,以默契的形似,范围逐步扩大——陶器的存在,不仅仅是天然矿物发生了质变,更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次质变。进而,陶器经江河海流汇集,串起了全世界的上古文明史。

公元前六七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王朝,再到希腊诸岛的爱琴文明,乃至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里亚文明——那些刻画与施彩的陶器,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维系数十个世纪。

公元前两三千年,自人类整体步入青铜时代,陶器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中央,最终只保留生活工具的基本功用。各古老国度都循此规律,惟独中国例外。智慧的炎黄子民,在陶器基础上,创造出一款左右全球贸易格局上千年的全新产品。

公元元年前后,东汉时期的中国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胎体更为细腻、质地更为坚硬的“升级版”陶器,它们的烧制火温突破一千摄氏度,比普通陶器高出两三百度;更关键的是,器皿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青色玻璃釉质,光泽迷人——中国制造的瓷器至此面世。

从陶到瓷的跨越,除需更高温度的火候,釉也是至关重要的角色。釉,其实就是硅酸盐,将石英、长石等矿料混合,经过研磨、加水调制后涂于坯胎表面,遇高温即融,降温则形成玻璃质保护层。中国人最早掌握了这种令产品防尘、抗腐蚀、易清洗的施釉装饰技术,可谓人类工艺史的巨大飞跃。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烧制温度继续攀升至一千二百度,施釉技术也不断改进,到唐代,已能烧出近乎洁白质地的邢窑瓷器;至宋代,瓷器烧造业空前繁荣,品类多元,纹饰丰富,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加上建窑、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名窑产品,大江南北,百花齐放。

到了元代,在高温、施釉的基础上,陶与瓷的最后一个重要区分也终于现身——高岭土,这种仅产于景德镇的瓷土原料,具备了超越之前所有胎土的细腻度、可塑性与耐火性,这也直接为元、明、清三朝陆续烧制出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精美瓷器品种奠定重要基础。

再往后,明末清初,日本倭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堵截,荷兰、西班牙、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都加速瓷器技术的外流。经过两三百年的复制、改进、创新,最终形成今天的世界瓷器格局。

(本文作者为 《艺术商业》杂志执行出版人。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邮箱:shirley.xue@ftchines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