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春联,对对子,开始啦!(附对句点评)

 方远图书馆 2015-11-28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下面出一组上联,请朋友们试对下联:


  出句一:难得人生谈笑有;(平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格律(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二:雪月双清人自素;(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格律(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三:鸟唱枝头春色好;(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 格律(平平仄仄仄平平)


  立意不错,唯美的春联意蕴,惜“春色好”对“四季安”不是很工整。


  对仗工稳,立意高远,韵拔头筹。


  对仗尚可,血亦红对人自素,很实在,但不够雅致。


  句炼如此,感悟至深,不错。得古音仄声,失、息古音亦为仄声,粘律。


  前者春,再者夏,对仗都不错,联律上如能再严谨一些,则锦上添花。


  前句意蕴不好理解。后句“对”可以,“联'不足。


  此句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有一定对仗意识,不错!



  对仗挺不错,格律上还须讲究一些。



  二者均以秋入句,稍隔一些,对仗上说的过去,平仄上还须多掌握一些对联的基本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