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兴著《人性论》15:大公欲与民主社会

 yuanylch 2015-11-28

大公欲与民主社会

健康的、高尚的自我欲尽管能为民造福,但它不能把人类引进民主社会,因为,自我欲毕竟出发点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刘邦也好,李世民也好,朱元璋也好,出发点都是自已,自已如何夺取江山并保住江山千秋万代不变,他们心目中纵然有民,也不过是:“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而已。那么,民主及民主社会又怎样来的呢?

中国古代虽没有民主的提出,但不乏有民主思想的存在。中国远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仁”的思想理论体系,虽说“仁”并不是现在的“民主”,但“仁”已冲破人性中“亲情”和“自我”的封闭,将人类向民主社会引导,也即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而且

,孔子为大同世界立了最低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最高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正就是法国《人权宣言》的精神吗?《人权宣言》说:“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民主社会以社会契约为依据,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社会契约最精辟最简炼的表述。墨子还提出了“兼爱”的口号,并组织类民主的社会组织,一反宗法专制常态。孔子的“仁”与“仁政”,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前面曾讲过,群生是生物的共性,也即生物个体没有排他性,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生物群生的本能演变为人性的“亲情欲”和“自我欲”。然而,人性的演变并不是到此为止,“亲情欲”其亲情的范围不断扩大,“自我欲”则由我及他,由此及彼,使人性向高级阶段─大公欲演变。特别是当人处于开放社会,社会代替家,或者说社会就是家,以及人人自我欲都得到充分呈现,这时,人人都处于竞争中,又人人都必须处于自由、平等、博爱中,这就要求社会实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民主”来确保自由、平等、博爱。

西方人也有“亲情欲”和“自我欲”,故而,也曾有过家族的统治史和帝王的专制史。然而就整体而言,西方的开放环境或半开放环境,不利于家族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其缘故就在于那里的人多数无法守着家,必须外出谋生或到处争战,以四海为家,其亲情的范畴自然扩大,反之“家”的观念就相对淡薄。对于他们来说,要出人头地,就得靠个人奋斗,家是靠不住的或者说靠家是可耻的,人人都有自尊心(自我欲的表现),谁也不甘示弱,宁可在决斗中死,不愿受耻辱而生。人人有亲情,又人人有自我,就必然会将人引进契约的社会,也即民主的社会。如若人人只有自我,没有亲情,社会就会在争斗中毁灭,所以,自我与亲情的结合和升华,能使人性上升为大公欲。这一点,我们可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化得到证明。

人文主义是什么?人文主义就是宣扬人是万物的主宰,而不是上帝。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更不是单指亲人、家人、能人、圣人、神人,而是泛指平凡的人、普通的人,男人、女人、穷人、富人、西方人、东方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生来就有自由、平等以及靠劳动获得财富的权利。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已见端倪,在罗马文化中获得发展,到“文艺复兴”运动时,已成为反封建、反神权的有力武器,就连西方宗教改革中也贯穿着人文主义精神,可见,人文主义是何等深入人心。人文主义终久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埋藏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开放民主社会。

在东方,特别在中国,尽管在二千多年前已有大公欲的萌芽,但毕竟处在封闭专制的年代,浓厚的亲情欲和两极分化的自我欲,使人性囹圄于封闭专制政治和文化的束缚,无法向大公欲迈进半步。所以,虽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已有“君轻民贵”的提出,但终久因广大人民大公欲的缺乏,而得不到响应,就连孟子自己也依旧沉浸在君臣伦理之中,而得不到解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