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志病经方论治

 清茶清清 2015-11-28
【百合病证治方药及后世运用】
[释名]
百合病是以精神恍惚不定为主要症状的神志病,其症状表现为“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以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要特征。百合病的病名,因百合善治此病而得。
[病机主症]
百合病多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由于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致心肺阴虚,心神失养所致。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得其养,若心肺阴虚,则百脉失养,而证候百出,故称“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心神失养,则时常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则一如常人,并无显著
病态;阴血亏虚,虚热内生,则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现象,此三症
则为常见不变之象。如《金匮要略心典》谓:“ 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得药则剧吐利,而又身形如和,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所以者何?热邪散漫,未统于经,其气游走无定,故其病亦去来无定。
[治法方药]
养阴清热,滋养心肺。方药有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洗方。诸方皆以百合为主药,百合色白入肺,清气中之热,功能润肺清心,益气安神,《日华子本草》云:“ 功能养五脏",其性滋而不腻。未经汗吐下,用百合地黄汤,与生地黄汁同用,以生地滋阴凉血,清血中之热,又以泉水下热气,利小便;若经发汗,阴虚燥热,用百合知母汤,加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润燥;若吐之后,既伤胃之气阴,又扰乱胃之和降之气,则加鸡子黄有情之品,滋养胃阴。
[后世运用]
后世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等方,皆用治百合病及不寐,亦根据其主症病机,用于现代医学之抑郁症、癔症、更年期综合症、夜游症等 。因此类病证多以虚为主,或兼有情志不舒之症,故常与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六味地黄丸之补气养阴,养血安神方同用,或与逍遥等疏
肝解郁方同用。
【脏躁证】
脏躁是以“ 喜悲伤欲哭,频作欠伸"为主症的一种神志病,甘麦大枣汤则治疗脏躁证的主方。
[释名]
脏躁之名,如于仲景。《内经》虽无脏躁病名,但对于“ 喜悲伤欲哭"的论述颇多,《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喜伤心…肺在声为哭,在志为忧,忧伤肺” ,《素问· 宣明五气篇》日:“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素问· 调经论》谓:“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灵枢· 本神篇》指出“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说明喜悲欲哭与心肺两脏有关,心肺气虚,则令人悲伤欲哭。《医宗金鉴》云:“ 藏,心脏也。若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动不宁也。脏躁即心失濡养,而神躁动之意。
[证治方药]
条文:“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 《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病机主症]
此证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太过,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心生血,肝藏血,血不濡养,内必关心,而见各种神志症状。如仲景在《五脏风寒积聚篇》云:“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此中“ 邪哭"即指无故悲伤哭泣,由此可知心血亏虚,神失所养,为脏躁之证
的病因病机。
究其病多始于肝,伤于心脾,累及于肾,以“ 脏阴既伤,穷必及肾"。心脾血虚,故见有神疲乏力;累及于肾,故见数欠伸,如《内经》所云“ 肾病者,善呻数欠";神失所养,可表现各种神志异常,虽以无故悲伤欲哭为主症,但临床见症多端;可伴有心烦、易怒、失眠等症。此证虽多见于女子,但男子间亦有之。正如方舆鞔所说:“ 不拘男女老小,凡妄悲伤啼哭者,一切用之有效。”
[治法方药]
经云“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此证为心肝血虚,神失濡养,治当以甘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燥缓急,治以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组成。经云“ 心病者,宜食麦,故以小麦为君药,《本经》谓其“ 味甘,微寒,…止烦渴、咽燥…养肝气",功能补养心肝之血,除脏燥之热,敛心气而安神;配以甘草,甘平性缓,补养心脾,又缓急和中。《本经》谓甘草:“ 甘平,无
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其虽入五脏,利血气,而最善补益心脾。大枣甘温质润,味厚而醇,李呆言大枣“ 温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可见其质地滋润而善补阴血,味甘又补益心脾,润燥缓急。《本经》云:“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别录》云大枣“ 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可见其除补血益心脾之外,又具安心神之功。全方药仅三味,均味甘而药性平和,取甘以缓急之意,三药同用,收养血安神,补益心脾,润燥缓急之功。心肝之脏得 阴血濡养,则躁症自安。方后云:“ 亦补脾气",可见此方除治脏躁之外,又补益脾气。从方中用药,亦可看出,甘草、小麦、大枣三药均入脾经,以补脾益气为主。经云“ 精气并于肺则悲” ,“ 此方补脾而能治肺病也,虚则补母之义也”(《古今医案按· 卷五》)。后世据此,常从补益脾气论治神志疾病。如金元名家补土派李东垣即有“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其在《脾胃论》中论日“ 凡怒、忿、悲、恩、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忻,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此论说明血脉与神的关系,血充则能舍神,而血由脾胃所生,脾旺则血充脉旺,以甘味药调补脾胃,则心神疾病可愈。
[后世运用]
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补益心脾之功,凡心脾血虚,心神失养之各种神志病证,如脏躁、不寐及现代医学之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夜游症等,皆可以之治疗。如金寿山认为此方不仅可治脏躁,对神志不宁、失眠、心悸、多汗及一切精神神经症状,发作无定,用过诸药无效者,可用此方,或于应用方中加入小麦一味,往往收到满意效果。
用量:临证用甘麦大枣汤,小麦用量一般为30g。多数人认为小麦用量若小则效果不显,如金寿山与名医陈伯涛等。陈氏认为甘麦大枣汤药性中正平和,重在养心缓急,其剂量不宜过轻,轻则无效。方中每药用量,常用至一两。其中甘草,或因重用而致面部浮肿,但停药数天,即可自然消失,毋庸疑惧。
〈脏躁〉
后世皆以甘麦大枣汤为治脏躁之专方。如《先哲医话》谓“ 甘麦大枣汤,治产后似邪崇者奇效升;《古今医案按· 卷五》载“ 一妇人数次无故悲哭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不应。许学士日:《金匮》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鬼物灵神,数欠伸者,甘麦大枣汤主之。用其方 十四贴而愈。
岳美中治一男子脏躁证,治以甘麦大枣汤原方:甘草9g、小麦9g、大枣6枚,药尽7剂而愈。又治一年轻女子脏躁,亦投上方,其父以方中之药,系经常之食品,自取仓中小麦500g、大枣500g,购甘草一大把,用锅煎之,令其女恣饱饮之,药后患者昏睡一昼夜始醒,遂嘱原方服之,数剂而愈,经久未发。此两例,均表现为典型的脏躁之症状,喜悲伤欲哭,
数欠伸,而治以甘麦大枣汤,均数剂而愈。可见脏躁之证,不独见于女子,亦可见于男子。而甘麦大枣汤可谓脏躁之专方。然岳美中认为脏躁之证,多因情志内伤所致,病机复杂,临证须详加辨析,力求药症相合,不可专恃一方。就临床运用来看,也大多以甘麦大枣汤加味,或与他方合用。因脏躁多为久病,多虚瘀相兼,或兼痰、郁与内热,因此临床常以甘麦大枣汤与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温胆汤、越鞠丸、逍遥散等方合用,以应对复杂之病机。
金寿山认为“ 百合病、脏躁证,是一而二、二而一之病,都是邪少虚多,都是阴阳俱不足,不但不可攻,而且很难补。如《灵枢· 始终》所谓‘阴阳俱不足,…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百合、地黄、甘草、小麦、大枣,皆甘平之药,非至剂也。所不同者,百合病见于阳,故当以阴法救之,脏躁证病见于阴,故当以阳法救之。同为甘平之剂,百合地黄汤则略偏于凉,甘麦大枣汤则略偏于温,此其异也"。二方均为治阴血不
足之情志病的要方,因此临证常见以百合地黄汤与甘麦大枣汤合用。
〈失眠、焦虑、抑郁症〉
失眠症病因病机复杂,对于因阴血亏虚所致失眠,可以味甘补益心脾之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养血安神,使阴阳和调而夜寐得安。如李东垣所说“ 安心神从调节脾胃论治。现代医学之焦虑症、抑郁症中有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与脏躁相类似,可归于中医之脏躁证,失眠亦为焦虑症、抑郁症
的常见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常以甘麦大枣汤治疗。
(甘麦大枣汤合半夏汤合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为甘平之剂,最能补心脾而调和阴阳,可用治阴血亏虚之不寐,酸枣仁汤为治虚烦不眠之要方。 半夏汤出自《灵枢· 邪客篇》,为交通阴阳,治不寐之主方。如何氏以此合方治顽固性失眠,对思虑劳倦影响心脾,肝郁血虚,阴阳失调的失眠患者,可以养心清肝和胃安神,调理阴阳,疗效显著。
金寿山据此方的补脾气、缓肝急、安心神之功,将其适应证括大用于失眠、焦虑、坐立不安、心悸、局部抽搐或全身痉厥及诸证莫可名状者等病证。金老认为此方的适应证,可简约地概括为“ 紧张” 两字,所谓“ 紧张” 有两种含义:一是心神不安,精神紧张忧虑,情绪急躁,或见失
眠、心悸;二是肝苦急,有些病人可见局部抽搐或全身阵发性痉厥等肌肉紧张的症状,如癫痫。在某些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之中,也常见有肌肉的紧张不适,如筋惕肉明。因此以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不足,心神失于濡养血所致的各种精神紧张的病证,如焦虑症、有很好的疗效。金老在用治焦虑、失眠等证时,常配伍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丹参、夜交藤等养心安神药,而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安神药,则在病人出现
筋惕或惊厥等症状时才用。
(越鞠甘麦大枣汤):高辉远常以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治疗郁证。郁证皆因气机郁滞所致,症状复杂,或心情抑郁,或易怒善哭,或失眠焦虑等。经云“ 木郁达之",越鞠丸为通治气、血、痰、湿、食、火等六郁之方。郁证初起,以气血郁滞为主,但日久可耗伤心气营血,致脏腑阴阳失调,当益气养血,调和阴阳。以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同用,则可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使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用治抑郁症,既疏解六郁,又不因疏利而更伤阴血,同时脾气健旺,气血充盛,精神自安。
(百麦安神饮):路志正认为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病证,多以邪少虚多病机特点,一般病程较长,治疗亦不能急于求成。若因其虚而过用重剂滋补,则易引起诸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若因其有邪而攻之,则会进一步损伤正气而加重病情。因此宜缓药图之,以清淡之品,斡旋其枢机,调整其功能,使补虚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甘麦大枣汤与百合汤皆为以至平之剂治虚证心神不安的代表方,因此以两方合用治此类病证,最为适宜。方以甘麦大枣汤加百合30g、益气养阴,清热安神,再 加莲肉、夜交藤补心脾,安心神之功。用治以心神不宁、心烦易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恐易惊,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叹息,舌淡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证,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之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病证,虽方药平淡,药少量轻,却常能在数剂内见效。
〈癫痫〉
癫痫病机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脏腑失调多于肝脾肾损伤有关,脾肾亏虚,易致痰浊内生,肝阴亏虚,易致肝风内动,而挟痰上扰。因此临证在治疗癫痫之证时,不仅注重发作时期的祛痰开窍,宁神缓急,亦注重平时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而甘麦大枣汤具有补气健脾,宁心安神之功,因此亦常与它方合用治癫痫之证。
金寿山乜叫认为甘麦大枣汤有较好的缓肝急之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升,其缓急之功可以很好地缓解癫痫病的抽搐症状,同时方中大枣之甘润补血之功,亦能补肝体而缓肝急,因此以甘麦大枣汤配伍镇惊平肝,祛痰宁神之药,则可标本兼治。
(甘麦大枣汤加味):对于癫痫之阴虚阳亢为甚者,金老常以甘麦大枣汤加用养阴柔肝、熄风舒筋的药物,重用白芍、甘草,加强缓急之功,此为仲景之芍药甘草汤之意,并加阿胶、枸杞子、钩藤、石决明等,以增强缓滋阴柔肝缓急之功。
(甘麦大枣汤合桂甘龙牡汤):对于癫痫之脾肾亏虚,痰浊为甚者,则以甘麦大枣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紫石英治疗,以桂甘龙牡汤加紫石英是仿仲景治热痫之风引汤之法。风引汤为桂甘龙牡汤加紫石英、干姜、大黄、白石脂、赤石脂、寒水石、石膏、滑石。桂甘龙牡汤为治阳虚烦躁之方,仲景虽未论及惊痫之证,但桂甘龙牡汤具有温阳祛痰镇惊之功,桂枝又可平肝气,加紫石英可增强龙、牡镇惊平肝之功,对于痰饮之癫痫,
既可祛痰镇惊,又可温助心胆之阳防痰饮之上逆,合用甘麦大枣汤之柔润甘缓之剂,其缓急止拘挛抽搐之功更著。
(加味甘麦大枣汤. 双龙含珠饮) :此方为广西北海市名老中医李源传所创制。由甘麦大枣汤加入地龙、煅龙骨、珍珠末等药而成。李氏认 为癫痫与心脾肝脏关系至为密切,心血暗耗,则神失其舍;脾不运化,则痰涎内结;肝风挟痰涎上扰,阻塞清窍,则发为癫痫。癫痫的症状虽较为
复杂,但神志失常与脏躁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借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癫痫病。以甘麦大枣汤补中缓急,加地龙成寒,可清热熄风止痉,《本草拾遗》载其治“ 小儿热病癫痫” ;龙骨、珍珠均重镇安神,《本经》和《万病回春录》分别载龙骨、珍珠治疗痫证;再加入祛风化痰之僵蚕、钩藤、蝉蜕、全蝎、天麻,宁心安神之茯神、五味子,益气健脾之党参、白
术。全方祛风化痰和补中缓急并用,则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对于癫痫时发时止,迁延日久者具有较好疗效,对心脾两虚、风痰闭阻者尤为适宜。
【梅核气证治方药及后世运用】
[释名]
梅核气之名,《伤寒杂病论》未见,是后世医家根据仲景半夏厚朴汤证的主要表现而命名的。如《古今医鉴》日:“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
[病机主症]
在仲景书中,此证见于妇人篇,说明女子发病更为多见。仲景虽未言其病机,但以方测证,可知本病是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所致。后世医家对此病的发病机理与仲景之论大致相同。如《医宗金鉴》云:“ 此病得于七情郁气,痰凝而生",又如《简易方》日:“ 妇人性情执著,则能宽解,多被七情所伤,遂致气填胸膺,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绝’ ’ 。其主症为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若有异物之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为主,但饮食无碍,除咽中不适感外,或伴有情绪焦躁,多疑、心情郁闷等症。
[治法方药]
仲景治梅核气以理气化痰为主,主方为半夏厚朴汤。由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组成。半夏为辛开苦降之品,最善散结滞,降逆气,用其化痰散结,和胃降逆。《本经》谓其“ 主伤寒寒 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 ,可见《本经》中已用其治咽喉不适,痰饮痞坚及气逆之证。厚朴芳香行气燥湿化痰、味苦下
气,助半夏祛痰降逆之功;紫苏辛香气温、畅悦肺胃,助半夏、厚朴顺气宽胸、宣散郁结;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为佐药;生姜辛散温通、和中降逆益胃。诸药合用,既理气化痰,又降痰饮解咽喉之不适,逆降痰消,则痰气郁凝之证自除。
[后世运用]
后世依据半夏厚朴汤证的病机,常用治肝郁气滞痰阻之梅核气、郁证,根据其主症,也常用于现代医学之抑郁症、抑郁型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癔症等。
黄煌教授总结半夏厚朴汤的主治病证以患者咽部的感觉异常为主症。并且认为虽然此方主治病位在咽喉,但其运用并不限于咽喉。他常以半夏厚朴汤治疗以自我感觉异常为特征的多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这种感觉异常是多部位、多系统的。如更年期综合征,其人主诉多,或烦躁,或焦虑、功抑郁或失眠或多疑,或恶风、汗现、手抖、烘热、腹胀,甚至有些
主诉特别怪异,但大多都以精神症状为主,患者的症状及轻重程度往往与其情绪有着相当的关系。如疼痛在心情抑郁时加重,在情绪兴奋时减轻,很多患者会表现出精神的过敏,或者会表现为幻觉,如幻听、幻视、幻嗅等,甚至会有恐惧感等。
黄煌认为半夏厚朴汤治疗此种幻觉症状与半夏茯苓治痰饮有关。半夏厚朴汤为小半夏茯苓汤的变方,小半夏茯苓汤即主治“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力。《本经》载半夏主“ 头眩",而眩除指头晕目眩之外,亦通“ 幻",即伴有怪异感、恍惚感、紧张感、恐惧感等幻觉,因此半夏茯苓是很好的精神镇静剂。
[用方规律]
加减法:半夏厚朴汤虽为理气化痰之方,但其疏肝之力不著,因此后世在用此方时,常加用疏肝药,如柴胡、佛手等,或与小柴胡汤合方应用 。又根据肝郁脾虚,脾虚易生痰湿之理,亦常与健脾补中药同用,或与六君子汤同用。肝郁气滞,易于化痰生热,临证对于肝郁化热者,又常加用黄芩、竹茹等清热化痰药同用。
用量:老中医陈伯涛认为半夏厚朴汤长于疏肝调气,其剂量则不宜过重,重则耗气伤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