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课堂重生

 2013乐悠悠 2015-11-28
  离开北京四中的课堂整整一年了,依然是对上课恋恋不舍,于是今天开始在高中“翻转课堂试验班”上政治课,感到十分惬意。其实,我留恋的课堂不只是“课”,更是'堂”。在“互联网+”的时代,课可以多种方式呈现,我更迷恋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室,迷恋教学相长、情感激荡的师生交往方式,迷恋课堂这种生命灵动、奔放热烈的“场”。


  这一年,参加了好多会议,交换经验,汇报工作,传达精神等等,有的会议让人记忆犹新,组织准备充分,对听众的需求比较了解,形式新颖,引人入胜;有的会议冗长乏味,主持者不太考虑大家的需求,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似乎会议的横幅比听众更重要。基于此,我们学校一学期只开三次全体教职工大会,开学研讨计划、期中反馈问题、期末总结,要求组织得高效有趣,免得大家心生反感。

  开会与上课,道理相通,我们成年人受不了枯燥的事物,那每天端坐在教室里,不敢越“校规”一步的孩子们呢?教师又怎能以“学习成长”之名,让孩子们一天又一天接受没有生机的课呢?到底什么才是有生命参与的课堂,我时常反思这些问题:课堂到底是谁的?是我的还是学生的?如果没有考试,我还怎么上课?我设计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来自什么?是学生还是教参?我是课堂上的传道者吗?我的课堂给学生未来生活有多少价值?我在课上讲过的,学生一定就会了吗?学生真爱上我的课吗?我讲究课堂礼仪吗?课前起立与课后再见问好只是形式吗?我知道拖堂的成本有多高吗?……诸多问题与反思的前提是课堂主体到底谁?1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重生我不认为课堂有双主体--教师与学生,课堂主体应当首先是学生,主要是学生。教师只是课堂这一特殊的学习“场”的营造者与参与者。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不是教师。班级授课条件下,教师传播知识最主要场所是课堂,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又是学生受教育最重要的环境,学生来学校,主要是为了听教师授课,参与课堂,所以说,课堂最主要的需求者也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不应当过于主观主导课堂。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数学老师为了第二天的公开课《相遇问题》,让我们演练了半天,他希望设计有意思的引入,让班上两名长得好看的同学,在教室里的过道相对而行,然后相遇站立。老师“启发”我们:同学们,看着他们俩,你们发现什么现象,这两个同学怎么了?我们齐声回答“相遇了”!老师说:不,你们说碰到了,见面了,撞上了等等都可以,就是不能说”相遇“了,“相遇”两个字,要让老师说出来。我们很配合,老师的“正式演出”很成功,因此获得了表彰,我们当时只觉得好玩,学习内容自然忘了。若干年后,我们同学都还记得这件事,津津乐道老师讲课做假的故事,但没有同学敬佩这位数学老师。


  教育以人发展为本,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共同参与,但教师不是课堂上的唯一演员,甚至不能只当大导演、独裁者。在课堂上,教师独角表演或者过于主导,让学生按教师提前编好的程序演出,学生会慢慢变成一个被动的、没有活力的道具,这背离教育的本质,也不符合课堂的功能。课堂虽然是学生以群体形式参加,但实质还需要教师利用同伴之间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个人创意,甚至磨灭学生成长的个性。课堂的主体观念不改变,日常教学会成为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让学生的生命体参与课堂,主导课堂,课堂才能获得重生,才是课堂改革的正道。课堂应当是民主的,课堂的英文“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自由表达,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让课堂价值在师生间重生在课堂上,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对课堂价值的选择不能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只关注现成的知识传递,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只会服从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答题技能、技巧,每一堂课具体教学内容不同,功能与价值各不相同,有的提供信息,有的生成能力,有的培养创新,有的创造精神,每堂课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还要关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素养,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这是课堂的核心价值。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引进境外资源,请外籍教授为北京部分校长主讲教育管理课程,全程三个星期,大家信心百倍,期待聆听高水平的讲座。

  可是,第一周上课不久,校长们对国外教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大家放下繁忙的学校工作,一心想从国外教授那里听到先进的管理与教育理念,希望博学的外教们,把每一次课准备充分,讲得精彩,大家认真听讲就好。然而,外国老师都讲得不多,只教一些思维方法,几乎每天都让校长们提出问题,分组活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撰写方案,画画,做游戏。

  天哪,这样能学到东西吗?大家向组织者提出意见,要求老师多讲,少让校长讨论,多给大家一些现成的管理案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外教们依然故我,坚持进行他们设计的活动,校长们不得不适应。

  在培训的中后期,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大家慢慢发现,课程的实用性很强,面对复杂陌生的管理难题,都能井井有条地分析,能有层次地表达看法,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结业汇报时,大家配合默契,形式多样,成绩显著,让人耳目一新。的确,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题方案,教师引导一些方法,循循善诱,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实现课堂的价值,就要让学生直立腰椎,姿态向上,大胆展示,积极昂扬,当学生的内心足够勇敢,状态足够自在,思想足够开阔,青春的气息焕发而出,无穷的智慧开启,唤醒学生生命的力量,这样的课堂一定高效,一定有活力。

  终于上又回到课堂,第一节课时,我问丰台二中同学们,心中好的课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的标准五花八门:课上老师要亲切,让我们敢说,老师把知识讲得简洁清楚,讲好重点,将书上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多举一些恰当的事例,以巧妙的设问引导同学参与,做一些好的视频或图片,不拖堂,作业少点等等,言为心声,值得思考。





  课堂本来是师生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矛盾体,是师生共生的乐园,以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为媒介,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行为相互影响的一种教育空间和形态。可以说,课堂也是师生的一种交往,一种生活方式,课堂的价值也是在这种神圣的交往中实现的。我们以职业的情感与尊严,珍爱这种教师与学生有宝贵的相处之道,让课堂的价值在师生和谐相处中重现生机。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为深入探求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真谛,求教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希斌博士,他携《魅力课堂》等专著来丰台二中讲学,鼓励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避免那种没有悬念、没有互动、没有情趣的课堂教学,诚恳指导如下 :


  第一、把握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五个字:


  高:高层次的学科素养

  思: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实: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正:正确、先进的价值观通:通联广达的学科渗透


  第二、把握教学形式上,要做到五个字:


  胜:引生入胜

  问:好问题驱动教学比: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动:让学生动起来趣:乐趣、兴趣、情趣高思实正通,胜问比动趣,这十个字看起来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面对教育的问题,往往是知易行难,需要我们提升学科素养,摸索教育规律,好在教育本身美丽而绵长,慢慢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