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一样喜悦,你需要这个理由~

 破茧成蝶808 2015-11-28


喜悦的理由,这是书面语的说法,通俗的口语就是:有啥可高兴的。

记得很多年前听一个同龄朋友念叨:“最近咋没什么好事呢?”现在不知是大家都成长了,还是我接触的人群不同了,感觉这话很少听到了。记得当时,听得还挺有同感——生活会经常堕入平淡,需要不时地有些好事来给提神,给我们Cheer Up~

现在有孩子了,忽然发现这是比较孩子气的想法——总是盼着好事:今天老师给发全勤奖,明天过生日,后天跟小朋友去公园,大后天幼儿园看演出……盼着好事,就是在等外面的世界给你带来高兴的理由。而实际上,我越大了越发现——

高兴的理由、好事,主要得靠自己去找。就是说,一个人高兴与否,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好处,而在于你是否锻炼出了高兴的能力。

这可以从反面得到证明。我过去学电影时,非常喜欢喜剧。当时发现,很多喜剧天才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基本上都不是所谓的“高帅富”,他们通常无论在自身条件还是在经历上,不但没有优势,而且还基本属于平均值以下,比如伍迪艾伦、卓别林,还有其他无数喜剧作家和演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恶劣”的自身条件和坎坷的经历锻炼出了他们高兴的能力。

如果我们是高帅富或白富美,如果我们衣食无忧、诸事顺利,每天沉浸于无数馈赠之中,那我们的高兴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我们其实是被动的、惰性的。而当我们处于劣势之中,随时被压力、担忧、疲惫、挫折轮番轰炸之时,这时如果仍能乐得起来,那才是高兴的能力,才是本事。

我们在跟逆境相处之中,慢慢学会了用乐观和幽默去对抗化解。

喜剧天才们的一个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嘲。现在想想,似乎刚刚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嘲,拿自己开玩笑,不拿自己太当回事,或许这就是从小我中逃脱解放出来的一种方式。能摆脱小我,这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啊,虽说够不上无我,但起码是个开端。


现在当妈妈了,我和其他家长一样,随时面临着种种挑战。都说当妈妈是一种修行,我想这不是苦修行,而是通向快乐喜悦的修行,是锻炼高兴能力的过程。孩子可爱时,我们自然高兴;孩子当众闹时、不舒服时、难斗时,我们就要开发喜剧创作的潜能了。

妈妈就是作家和演员,每天的生活是喜剧还是悲剧,就看我们的创作风格了!

相信当妈妈当久了,我们都可以被锻造成喜剧天才,我们练就了高兴的能力,有了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超越那些哭声、疲惫和担忧。

想到写这个话题,不是因为我的生活太顺利太优越,正相反,是因为这些天,很多事情都凑在一起、分外忙乱,就连天气都凑热闹,时好时坏。而当我发现我面对着这些事情,居然可以高兴得起来,甚至还有心情编故事,我真的挺有成就感呢——好像我有能力逆转乾坤一样!


妨碍我们高兴的,往往是一些忧虑。

所以说,高兴的能力,除了上面说的乐观精神和心理调整能力,再就是扫除忧虑的能力。而这种藐视忧虑的胆量和勇气,又来自一些理性的认识。

昨天一位阿姨给我发纸条说,她刚刚得知女儿怀的是双胞胎女孩,这让她很担忧。她的担忧包括:女儿会很累、她自己也会很累、女孩不好教育、教育好了当了博士还不好找对象……我非常感谢她的信任,我说您是在预支忧虑呢。

其实不只是这位阿姨,我自己也差不多,对孩子本能地有很多担忧。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这个道理:且不说很多担忧都是无意义的,就算担忧得有道理,真的是孩子的某些欠缺薄弱之处,从长远来看,这仍然是无意义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无意中在自己的薄弱之处多下功夫,最终反倒造就出某种强项,尽管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我自己,或许正是因为我长相平庸,所以我才这么好学?某些老同学,多年之后一看,来自小城市的,现在都在大城市或国外呢;某个身材矮小的男生,N年后的某日,忽然发现他很彪悍地以大哥姿态出现在一个极限运动场上;从小体弱多病的孩子,现在成了名医;默默无闻不善言谈的初中同学,现在是浑身透着权威感的名校教师……我想这些都不只是特例,如果有人做研究,或许能找到一些相关性。

这么一想,我就彻底不担忧了。孩子的长项是好事,弱项恐怕更是好事。老老实实地付诸信任、全盘接纳就好了。

再有就是对未来、对工作事业的忧虑。

年少时有理想;青年时,会更多从经营筹划算计的角度去想这些;人到中年,又发现,不仅理想是对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而且理想和意义是真正能促进成功的因素,那是远远超出经营算计层面的更高境界。


那天看到一个美国学者的演讲,他的大意是,很多事情实际上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非零和模式,是双赢、共赢的,就是说,别人好,你才会好。意识到这一点,可以促成我们在道德上的进化。谈到恐怖主义,他呼吁美国人认真去了解,尝试着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人如此仇恨美国。

这跟我们常说的是一个道理。比如,如果一个人真的信佛,他就会认为世界完全是共赢的,帮助别人过得好,就是帮助自己。如果他仍然对未来和事业充满担忧,仍然忍不住想去求签算命算风水,那他就不是真的信佛,不是真的相信这个共赢模式。

做正确的事,你就错不了。但行善事,莫问前程。仁者无忧。这样想,我们会少了多少忧虑啊!

而当你拂去了这些对孩子、对工作和未来的担忧顾虑之后,你会发现你增加了胆量和勇气,你轻松释然了,敢于放任自己去享受深层的宁静和喜悦!


之前曾很快地翻看了黑塞写的一本小说《悉达多》。书写得轻松好读,看西方作家用通俗的非佛教语言在讲佛理,也是很有趣的事。其中有个段落,悉达多拿起一块石头,跟朋友讲了一通为什么他爱这个石头、爱一切物,大意是:“这是一枚石子,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泥土中会生出植物、动物或是人。……这石子不仅仅是石子,它同时也是动物、神或佛。我不因为它变换的可能性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而且永远涵摄万物。……每一石子皆为梵。同时,它又仅仅是石子而非其他。这正是使我喜悦之处,这正是奇妙而值得礼敬之处。”

这些我们看了,大概觉得有点玄,不好理解。悉达多说到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不想再谈下去,言辞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

庄子当被问及“道”究竟在哪时,也觉得言辞未能尽其意,说“道”无处不在,不如干脆说“道”就在粪土里。

想必,如果我们能真的体会到他们想表达的意思,能看到世间万物是以这样奇妙的状态存在着,而我们正呼吸于其中,视线、身体和思想所及之处,皆是奇妙可爱之物,我们又与之息息相关,那我们该感到多么的踏实和喜悦啊!

而这,或许正是小孩无条件高兴的真正缘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