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鸡汤个鬼

 雪978 2015-11-28

好报原创作品,作者:刘磊(好报专栏作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Vide cor meum Katherine Jenkins;Rhys Meirion - Sounds Of The Silver Screen: Classical Music At The Movies

自由的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或许只有一个:

对自己诚实。

心灵自由


前几天,我又被一个大叔莫名其妙的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顿悟人生”,果不其然,刚一进入就发觉里面喧嚣热闹,各种高大上的语录和感恩大戏轮番轰炸,我呵呵了两声,实在受不了,当天晚上就主动的退了出来。


呵呵之余,我便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何谓心灵鸡汤?


然后,我在百度输入“心灵鸡汤语录”六个字,随便点开两句如下:


一、生活在于改变,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勇气,改变自己的目标更需要勇气。


二、生活简单一点,开心就好,琐事糊涂一点,经历就好,关系真诚一点,知心才好,梦想低调一点,去追才好,人生潇洒一点,轻松最好,祝福经常一点,联系才好。


当然,这两句只是我在15秒内随意复制粘贴的,可能比较恶俗,也不是心灵鸡汤中的精品,但我很快便发现了它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喜欢用“大词”。


然后我便发觉,心灵鸡汤类文章之所以会在老一辈的朋友圈中流行,第一个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些年,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接受性最强的青年时代,却正好赶上了这个国家政治运动最频繁的时候。于是各种口号、大词和宏大叙事就是他们当年唯一可以习得、效仿的对象,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高大全的话语体系,在革命、阶级斗争、解放、全人类等大词破灭后,对大词的追求和渴望却一直存在——就像我们80后怀念FC游戏机一样,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印记。于是,心灵鸡汤中存在的所谓人生、生活、梦想、感恩、中国梦之类的大词,才会特别容易受到这群人的推崇。


而在另一个原因,我认为这依旧是一种奴性的传统观念在作祟。正如许多老一辈人在分享心灵鸡汤的同时,几乎都会特别推崇传统文化儒释道之类,无论是谁说的一句话,只要挂上了“这是老祖宗的名言警句”之类的标题,马上就能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疯传——这是那一代人没有自我的一种间歇性的集体病发症——总是要崇拜一个什么东西,自己才安心。之前是国家,现在则是所谓的传统文化。


当然,如果只是揪到这个层面,那也没多大意思,我们要更深看一层——这里有一种底层的逻辑,这个逻辑的根很深,从儒家到后来的各种意识形态都遵循着这个逻辑,那就是:一个人,是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来符合某种标准的——对儒家而言便是君子,对意识形态来讲便是共产党员,社会主义接班人之类。后者暂且不论,仅仅说君子,我便特别赞同木心先生的观点,即儒家把持着一个叫“君子”的道德标准,结果却培养了一大群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在心灵鸡汤中,便是一些“人生智慧”、“老祖宗的忠告”、“做人最忌讳的9件事”之类——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管你分享了多少“感悟人生”的智慧,不管你以为你自己已经多么的“感恩生命”了,一转身,你还是会跟邻里街坊吵架,你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时还是会生气,还是会困于自己的小算计小憋屈中。


没错,你根本就做不到那些如超人般的道德要求,但极端可笑的却是——你认为错的在你!你还是相信它们是对的,你还是相信自己要不断努力,那些“博爱”、“隐忍”、“正能量”、“感恩”之类的大词是一个个需要自己不断的去努力达到的目标,而自己是不对的——这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融入到血液中的虚伪和懦弱。


后来,新一代人不再相信那些老土的心灵鸡汤,他们提出“反心灵鸡汤”,去调侃、去嘲讽、去传播满满的负能量——但实际上,正如上面所说,心灵鸡汤的根本性误导其实并不在励志上,而是在那些大词上,其背后是一种沁入人们骨髓中的,希望人们去改变自己以符合一些完全莫名其妙的标准的冲动。所以,反心灵鸡汤只是浮云,鸡汤文依旧在老一辈人的朋友圈中大行其道。


再后来,反抗之余,一些细腻些的心隐约产生了一种感觉,简单讲就是外界的标准其实不重要,人要回归自己的这一颗心,把这颗心理好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渐渐的,国内开始兴起无数的身心灵课程——


但上面的那个根深蒂固逻辑依旧如小强般继续的野蛮生长着,这个领域依旧被“改变自我去达到某种标准”的欲望和大词所牢牢控制着——如果说有区别,那区别也仅仅在于之前改变自己是要去符合一些道德标杆,现在改变自己则是要去符合一些“心理健康”或“灵性开启”的标杆。


说到这里,我随手翻开书架上克里希那穆提的那本“心灵自由之路”,随便一页的一句话如下(这句话也几乎代表了他们的普遍风格):


“我们是否能如实的看见嫉妒,因而永远也不再嫉妒?如果不能,爱就永远不会存在。”


让我们好好的看看这句话,里面有大词爱,有永远,有嫉妒,还有一个要求:如实的看见嫉妒,然后人就永远不再嫉妒——你可以么?


反正我不可以,因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一般人。


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克氏和整个身心灵界的智慧和洞见,我也曾研读、实修、推崇过他们很多很多年,他们没有错,他们说的是真理,那些境界也的确存在,他们口中的爱虽然是大词,但完全配的上他们的大境界。但问题是,我们都是一般人。我们没有那个境界,我们只会牢牢的抓住那些大词不放,继续渴望着改变,继而让“身心灵”也再次成为一种新的心灵鸡汤。


其实,即便仅仅是一个爱字,当做一个大词说起来简单,它却是人类情绪中所最复杂的一种存在。无数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大师穷尽一生也搞不清楚“爱”这个字的全部内涵,它又怎么可能被一两句话表达清楚呢?更何况这一两句话中一般还包含着其它的大词——所以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所谓爱、人生、感恩这样的大词,它们都是绝对无法被概念化的东西,只能在我们个人的体验中得到些许的验证,或许我们每个人终我们一生也只能体验到爱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但这早已足够——


下面,便是我真正想表达的观点:什么时候我们放下了对大词和宏大叙事的追求,放下了那种一个人非要改变自己去符合某些东西的渴望,我们才会真正的从大词的缝隙中找到小词,从对自己的肯定中找到自我。老一辈人往往会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不是动物,人要有道德,人要有原则——那么,我想一个自由的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自己诚实。


如果我只体验到了爱的万分之一,那我的爱就是如此;如果我不够博爱,那我就是不够博爱;如果我自私,那我就是自私;如果我做了一件别人甚至全社会都认为我应该有负罪感的事儿,而我却没有负罪感,那么我便就是如此——让那些大词都滚远点,再远一点,我只是我,我为自己定义我的原则和道德——只要我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利益。


与读者共勉。


好报推荐,点下方标题可读

刘磊:你的头脑在禁锢你的生活


刘磊:自由撰稿人,一枚安静的美男子,现居天津。喜欢咖啡馆、阅读、写作,结交朋友,欢迎连接。个人微信:chrisliuzen。他参与运营的公众号:壹加上壹(微信号:yijiashangyi)


好报是报大人运营的生活试验自媒体平台,以原创及有深度的授权转载文章探讨自由生活种种话题。好报也欢迎一切探讨自由生活的原创投稿及内容合作。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文章请回复“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