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假装自己读过很多书?

 真友书屋 2015-11-28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就看他在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而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三观,就看他在不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

文/梁欢,摘自新书《我说的不一定对》。本书磨铁图书出品,敬请关注。


其实阅读方法并不怎么重要,了解任何一个人再如何独特的阅读法都不会让你拥有跟其一样的阅读能力,更何况我的阅读法并无特别之处。但有趣的是,我读书量虽不多,却常被人问起自己的阅读法,这就说明我成功给人营造出了一种读书特别多的假象——此种现象倒确实应该归功于我的阅读法。总结起来,它共有三条。


第一条阅读法是跨学科阅读我在工作里跨了很多个领域,并且始终不惧怕甚至渴望接受任何新领域的挑战,这应该源于我的跨学科阅读习惯。查理·芒格曾用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这种习惯:「如果你轻车熟路的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断你的双手。」


跨学科阅读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从多个领域里寻找到通识和规律,进而养成一种「上帝视角」,身处这种视角时,我似乎可以动用一种更高级别的智能去分析各类问题,那是一种相当美妙的体验。此外,我有一个生活小经验: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就看他在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而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三观,就看他在不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从这个角度讲,跨学科阅读还能让人拥有更健康的三观(至少是看起来更健康的三观)。


第二条阅读法是书架里只放读完的书。我没有收藏书的习惯,买书纯粹是为了阅读。我也知道很多人有「买书不看」的问题,很容易被好书吸引,兴致勃勃买下来,一到手就放入书架,再难有时间或勇气去看,到最后看书变成了看书脊。


我个人的习惯是,一次买书绝不超过三本,所有新入手的书都必须放在手边,书随人走,直到读完才把它放到书架里。我一直不肯用 Kindle iPad 读书,就是因为「放在手边」的将不再是新入手的书,而是一个电子设备这设备里可以存海量的新书,却无法具备我需要的现实提醒功能。这种老派的做法有违我一向自诩新潮的人物设定,但为了高效读书,我也只能忍了。


第三条阅读法是看目录回忆原文。读完一本书,在把它放入书架前,先翻开目录,根据目录逐条回忆书本的大致内容和精要,如果哪一条目录无法回忆起来,就翻开书重读那一章。用这种方法,任何不扎实的阅读都无所遁形,你再也没法用「这部分不太感兴趣,略过去吧」这种理由让自己囫囵扫书,否则回头检阅时又得重看一遍,浪费的还是自己时间。这方法也适用于温习旧书,只需翻开目录顺下去回忆,就能知道自己该重读书里的哪些部分了。


如今的许多书籍,为了所谓视觉效果,把目录做得乱七八糟,让我在回忆时很是不爽。这本书的目录就清晰整齐得多了,我把一排「关于」列开来,力争打造出一种「不看内容都能先让人爽一下」的秩序感。


《我说的不一定对》

跨界怪咖梁欢全新随笔集。十万字佳作,揭穿世界,揭穿自己!

本文选自《我说的不一定对》,磨铁图书出品。如需转载请保留本行及以上图书相关完整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