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于奉华先生暨于奉华先生书法欣赏

 淄博兰花 2015-11-28

忆于奉华先生暨于奉华先生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信古斋(孟庆尧) · 2015-07-28 08:47

忆于奉华先生暨于奉华先生书法欣赏


于奉华先生去世有一段时间了,从他去世那一天,就有为他写点文字的冲动。但理智告诉我,还是静下心来,可能考虑的更周全一些。但是也许对先生的崇敬或我本人的性格使然,数年之后在想到先生时,竟依旧心情难以平复。指尖似不受我的约束,在键盘上如流水般倾泻,遂有如下文字。

1990年,我到高城镇文化站工作,认识了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于奉华先生。感觉就一没有多少话的老头,个子挺高,没有太多表情,也没有主动和人交流的样子。作为晚辈,我自然敬而远之。随后我问局里人:“那老头是谁啊?”局里人收敛表情,正襟危坐对我说:“那老头你应该知道,他就是于奉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惠民地区,高青县尽管经济还不算好,但说到文化,顶尖的三个人都在这里:一个是画画的乍启典,一个是写小说的邵勇胜,一个是写字的于奉华。前两位不用说了,于奉华先生,是山东省举办书法篆刻大展,当时代表惠民地区参加展出、并获大奖的唯一人物。用老话说,久仰。感觉我唐突、冒犯或失敬了。随后,我主动与老先生套近乎,老先生最初对我说:“你能在高城做个文化站长,责任很重啊。”随着交往的加深,他与我提及,老高苑那边的田横、鲁仲连、连续两千年的县城,还有悬而未决的孙武、董永、赵匡胤和关于周成王封他舅舅到狄城的话题,也说到青城的古文化,比如杨朝英、杨梦衮。兴之所至,老先生挥笔为我写了一些字。

1994年,《高青报》创刊,我有幸成为创刊者之一。当时的领导说,应该找高青第一支笔于奉华给题个字。我不知道深浅,就说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为题字的事情兴冲冲地的来到县府办公楼东楼一楼县工商联办公室(当时先生任工商联副主委)找于先生,被告知先生不在。我感觉已经夸下海口,向领导没有办法交差,遂给先生留了个字条,说了大意。时隔三天,接到先生电话,说:“庆尧,你要的字,我写好了,过来取吧。”

先生为《高青报》创刊创作了这样一首诗:

传政府令,

载人民声。

以耳目利,

得辑鉴功。

这是先生对一个县级媒体的理解和希望,也是此后十数年我和我的领导与同事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后得知,于先生轻易不动笔,当年有个在省内名望很高的人物,通过一些有来头的渠道求他的字,他都拒之门外。此后数十年,我几乎每年都去看于先生,但却不敢再轻易向他要字。

高青写小说的老辈著名作家邵勇胜先生经常给予我以教诲,天长日久,邵先生及其全家都拿我当朋友。这天邵先生的公子邵云珠先生告诉我,他的老父亲委托他看望于先生。中午邵云珠先生接着我到田镇街田兆晨(才华横溢的另一位作家)家中吃饭。云珠先生对我说:“已经见到于老师,知道于老师很“自强”(高青土话,大致是自觉、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意思),怕吃饭的事情让他为难,我做东,把他请到田先生家吃饭吧。”

中午凑了七八个人。临近12点的时候,于先生骑着他那辆老旧的大轮自行车,车后座带着一捆啤酒,跌跌撞撞的拐进了田先生居住的小胡同。时在2006年,于先生任高青县政协副主席。

前些年,根据工作安排,我到一家大型企业帮助工作。企业博物馆挂有于先生的字。一天中书协的一位领导来,在于先生字前盘桓良久,说:“这字好。于奉华是谁?”

于奉华没有名气。走出高青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他是个老式的写字的文人。在外人看来,他很寂寞,但以我与他的交往看,他很享受这一寂寞。

几年前的一天,于奉华先生在下棋的时候,手举棋子,溘然长逝。先生喜欢下棋,就此辞世,是谓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