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他,让罗马的永恒又延续了400年| 贝尼尼

 白发老头儿 2015-11-28


编辑=楚旂 | 转载请联系后台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1598·12·7 - 1680·11·28

Albinoni: Adagio in G Minor Nick Ingman;Dominic Miller;Budapest Film Orchestra - Guitar Adagios

巴洛克,原是后人用来嘲弄的一个贬义词。也许是它之前的时代(文艺复兴)和之后的时代(启蒙运动)都因为诞生过太多伟大的思想与灵魂而显得过分耀眼,所以,当我们回顾17世纪的艺术史时,它自身的光芒反而使得自己黯淡下去,像春天的樱花一样,在短暂的繁盛后迅速凋零。这首阿尔比诺尼写成于17世纪的《G小调柔版》,被誉为“巴洛克”的最美之音,但它若不是在20世纪被人重新发掘整理,或许阿尔比诺尼本人连同他的作品早就被人彻底遗忘、就此灭绝了。这似乎是巴洛克时代大师们的共同命运,不管是巴赫、维瓦尔第、还是我们今天要纪念的这位巴洛克时期的巨子— 贝尼尼 。





| Angels & Demons |


如果你对电影《天使与魔鬼》还有印象,除了被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博学的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缜密的推理感染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各种神秘而恢弘的宗教建筑也一定让你向往不已,几乎每到一处建筑,兰登教授都会提起一个名字 — “贝尼尼”,这可不是小说中杜撰的名字,这些罗马城中最重要的宗教艺术作品确实大多都出自这位叫“贝尼尼”的大师之手。可以说,文艺复兴后的罗马,要是没有贝尼尼,它的永恒也许就要就此“停止”了。



贝尼尼自画像 牛津大学藏

“巴洛克”,就像一棵树的断面,是人们对17世纪欧洲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风格的总括。但唯一在以上所有领域都给那个时代带来了巨大震动的,唯有贝尼尼一人:他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师,能绘画,还能谱写音乐、设计舞台布景。


贝尼尼有着超乎时代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面对新教进攻、已经丧失了半个欧洲的信仰版图的罗马教廷所急需的一种能力,他们希望用这种恢弘瑰丽的艺术将人们重新聚集在教廷的怀抱中。所以,当贝尼尼一出现在罗马,便被众多枢机主教和历任教皇委以重任。23岁时,贝尼尼就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五世加封为骑士。



教宗乌尔班八世雕像 贝尼尼

随后的教宗乌尔班八世更是不惜赞叹道:


贝尼尼,你是何其幸运,能见证我成为教宗。但更为荣幸的是,我们的时代能拥有你。





要想真实地把握贝尼尼建筑设计中所要体现的精神,不妨先听一曲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演奏者是二战后的德国巴洛克古乐复兴演奏家、巴赫管风琴演奏权威卡尔·李希特。



巴赫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 565


与其说巴洛克是一场艺术运动,不如说是一场权力运动。“巴洛克”始终围绕着宗教与权力展开。此时的欧洲,罗马教廷所代表的旧势力在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已经开始显现出颓败的趋势。在随后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中,教廷勉强维持住了局面,为了挽留教众,他们开始用一种神秘、无由的狂热和瑰丽来慑服人心。因而巴洛克的使命就是表现宏大、瑰丽以及一种神秘的狂热,让人臣服在庄严的神权面前。就像巴赫的这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给人的感觉一样。


| 广 场 |



圣彼得巴西利卡广场


注: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基督教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今天在天主教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赋予“宗座圣殿”的头衔;宗座圣殿的拉丁语即与巴西利卡同字。


圣彼得巴西利卡前环绕广场的柱廊是贝尼尼建筑中最伟大的作品。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



贝尼尼的设计手稿


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贝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圣彼得广场平面图及实景


| 青铜华盖 |



镀金青铜华盖


若将来有一天人类选择只保留一件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品,那么必定是贝尼尼的这件镀金青铜华盖无疑。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这件青铜华盖体型巨大,有五层楼高,显得十分宏伟,是整个圣彼得巴西利卡的视觉核心。华盖象征的是教宗的权威,在重大宗教活动中,只有教宗才能登临华盖下方的祭台主持仪式,华盖的地下是圣彼得的埋骨处。


近 景


贝尼尼的设计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典雅纤细、对称端庄的古典传统,四根螺旋形立柱像是被强力所扭曲变形,顶端尖顶曲线夸张,显示出一种无穷的律动。华盖整体堆砌满了各种人物和纹饰,都以金箔覆盖,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华盖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一种慑服心灵的野心。


| 圣 座 |



圣座


圣彼得宝座,是贝尼尼设计的最华丽的一件宗教装饰作品。宝座是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上加青铜镀金面制成。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贝尼尼不仅给椅子装饰了外表,而且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圣徒的青铜像支撑,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阿塔纳修斯、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





大理石在贝尼尼的手中,似乎能迸发出灵魂,有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


| 神 话 |


阿波罗和达芙妮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他善于在固化的大理石中捕捉一瞬间的动感。这样的特点在他以《阿波罗和达芙妮》为代表的一些列神话题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阿波罗和达芙妮全景


贝尼尼采用绘画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个具有戏剧性效果的群雕,这是雕塑史上的空前创举。这组雕像表现了两个处于激烈运动中的人体,人物都处在乘风追奔的运动之中,给人以向上升华、轻盈、充满生命力的优美感觉。激情、激烈运动正是巴洛克艺术的特征。贝尼尼使冰冷坚硬的云石变成柔软的肌体和鲜活的生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质感对象。他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不用任何支撑物,使开放的运动人体自由地展现在空间中,是米开朗基罗也不曾涉足的创造。凭借《阿波罗和达芙妮》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喝彩。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


这件作品描述的是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全景及局部


作者对人物动作和姿态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普拉东抱着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作者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 天 使 |



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前的桥梁及其装饰天使雕像是贝尼尼的另一件杰作,从桥的南端走向北端,一共有十座天使的雕像皆由贝尼尼设计。这桥在很多电影里也有出现过。其实桥南端的八座都是由贝尼尼的徒弟按其设计图纸所塑建, 只有紧靠古堡的两尊天使是贝尼尼亲自雕刻的。





天使


| 圣 徒 |


圣徒题材是贝尼尼出镜率最高的作品。其中的精品要属《圣德列萨祭坛》。



圣德列萨祭坛


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是巴洛克雕塑教科书级的范例。作品将巴洛克时期追求戏剧性、装饰性的特点诠释到了极致。贝尼尼着重表现了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




圣德列萨祭坛全景及细节


但这尊作品并不仅仅用来装饰,经典的是贝尼尼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他刻画出了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被上帝垂青的病态幻觉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



圣德列萨细部


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德列萨,他与德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贝尼尼领悟到圣徒德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也许这才是作品中真正的伟大之处。



圣劳伦斯殉教


创作这件作品时,贝尼尼年仅16岁,但其中对于人物细节和精神的刻画已经到达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圣劳伦斯殉教


雕塑的形体处理、动态安排以及对大理石的驾驭能力都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少年所为。《殉难的圣劳伦斯》引起了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注意,随即把贝尼尼揽入门下。



受到赞美的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妮


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妮嫁给富豪后生了三个孩子,极其富有。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全身心投入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业,“过度劳累,健康受损”而去世。



受到赞美的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妮


这件作品就是刻画的路德维卡·阿尔贝托临去世时的瞬间。表现的是女子临终前灵魂欲脱离肉体升入天堂的神秘时刻。


贝尼尼谱写的音乐和设计的舞台布景早已经不存,但当年巴洛克歌剧的盛景或许可以在电影《法瑞内利》中找回一二,“法瑞内利”是巴洛克极盛时期西班牙的一位阉伶,影片中的音乐、服装和舞台布景都十分忠实于巴洛克时期的原貌,通过它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贝尼尼的舞台设计会达到何等惊艳的程度。



电影《法瑞内利》片段

巴洛克时期著名阉伶法瑞内利演唱的

亨德尔咏叹调《让我痛哭吧》


回顾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人们倾尽热情与财力

只为创造出一件惊人的作品

凡是在巴洛克时期取得惊人成就的国家

在近代都不见于强国之列

也许

这才是巴洛克被人遗忘

并不断诟病的原因吧


— 完 —


版权信息

编辑=楚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未读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