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足球史话:浐灞树旗

 江米的小枣 2015-11-29

懂球帝《中国足球史话》系列专题,回顾甲A、中超、国家队,以及中国足球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的故事。每周五中午更新。

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俱乐部搬迁主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将一支球队横贯半个中国,从东南沿海迁向西北地区,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下生存,上海国际(后来的陕西浐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图)上海国际队的迁徙很具代表性

这支球队,无论在上海还是陕西足坛,都留下了让人难忘的诸多故事。而这一切,都要从2005年的冬天讲起。

【迁移主因:商业利益】

2005年,对于陕西足球来说是灰色的一年。陕西国力队迁移主场,先去宁波,又到了哈尔滨,最后因为欠薪而被取消了注册资格;西安安馨园队玩不下去了,放弃参加乙级联赛。这样一来,陕西省体育场将没有任何一支球队在此征战。

(图)国力队迁走,陕西足球丧失职业球队

上海国际队则也有自己的苦恼:他们在和申花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申花毕竟是上海滩的老牌球队,根基深厚,难以动摇。国际在舆论和政策上,都得不到支持。

另外,国际俱乐部的投资人徐泽宪,在西安的浐灞生态区圈了几千亩地,开发房地产。而西安方面,为了让刚成立不久的浐灞生态区打响牌子,自然需要一支球队作为宣传载体。

这样一来,西安方面和徐泽宪做了一个交换。徐泽宪的中远置业可以在浐灞生态区开发房地产,而条件就是把球队迁移过来。

(图)徐泽宪(左)决定将球队迁至西安

从球市上看,国际队的主场非常冷清,曾经一度只有一千左右的球迷到场。球市不好,俱乐部的招商工作也受到影响。国际要迁移主场,也是为了换个活法。与其在上海滩当老二,不如去西北独霸一方。西安火爆的球市,可以保证国际在那里得到全方位的主场待遇。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事后我们再看,从商业角度上,这次迁移很成功:“浐灞”这两个字,在2006年以前,很多输入法都打不出来。但是国际队来了之后,浐灞生态区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后成为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还在2011年举办了西安世园会(当然,世园会结束后,浐灞队结束了他的使命,迁往贵阳)。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生意。对于西安当地,虽然对国际来陕感到高兴,但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西安媒体曾撰文称:“上海国际之所以来,就是因为他们在陕西找到发展扩张的平台,能在资本上迅速扩张,并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国际来西安,是为了把球队带给陕西,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可图。”

【“我们不想去西安”】

当西迁的传闻传出的时候,国际队内人心惶惶。由于球队里大部分是上海人,大家谁也不愿背井离乡。国际队的6名主力队员在媒体上发表了一个强硬的声明,要求俱乐部早点告诉他们确实的消息。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害怕俱乐部拖到转会期结束后才宣布迁徙,这样他们连转会的机会都没有。老将吴承瑛甚至一度动了退役的念头,但俱乐部请他留下来带一带年轻队员。吴承瑛后来跟队去了西安,踢了一年才退役。

(图)吴承瑛原本想就此退役,还是在西安踢了一年

后来,上海媒体用大标题登出了一些球员的诉求:“我们不想去西安。”,发表在报纸上。这个时候,国际俱乐部不表态不行了。

虽然还没有召开发布会,但国际俱乐部老总王国林,还是提前把长期采访国际队的上海记者都叫来,和一些球迷们一起,开了一个告别会。

王国林举杯感谢球迷和媒体这么多年对国际队的支持。他也表示,球队到了西安之后,一定全力拼搏,用最好的成绩回报西安和家乡的球迷。

王国林也确认了球队的行程:2006年1月3号去海南冬训,27号放假过年,2月上旬在西安集中。

出人意料的是,最终与媒体报道的不同,国际队里大部分球员都选择了跟队西迁。但是他们适应起来还是需要一定时间:队长李彦就曾对西安干燥的天气不太习惯,来了之后流鼻血,晚上得在房间里放空气加湿器。不过这种水土不服的情况,在第二年就渐渐消失了。

(图)队长李彦最初对西安不很适应

国际队里比较受关注的球员还有23岁的王赟。他年龄虽小,在国际队里却举足轻重,是进攻核心。之前有传闻称,俱乐部将以超千万的价格卖掉王赟。而王赟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个说法,表示自己肯定会随队去西安。

(图)王赟的适应情况不错

王赟说:“2002年的时候,我跟着张晨(国际队的西安籍球员)来西安玩过一次,感觉很棒。对于西安,印象最深的就是2003年,当时来和国力队踢比赛,陕西球迷非常热情,那场比赛我因为踢巴力斯塔拿了一张红牌,那是我第一次在甲A拿红牌。”

【“喝了咱的酒”】

终于,国际队在结束冬训后,来到了西安。有大批陕西球迷冒着严寒,来迎接球队。他们为国际队办了一个传统的“入城仪式”:进了这个城门,就是自家人了。

在擂鼓声中,入城仪式热闹地进行。陕西球迷摆出了一桌子碗,端起一坛坛白酒,给每个碗都满上,然后将酒敬给国际队的将士。

(图)陕西球迷用碗向国际队员敬酒

国际队主教练成耀东愣了一下神,他之前似乎没怎么用碗喝过白酒。有陕西球迷告诉他:“喝完之后,把碗摔在地上!”

“摔在地上?”成耀东问道。

“对!摔在地上!”

成耀东大概了解了陕西球迷的意思。他抬起头来,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哐当一声,将手中的碗在地上摔得粉碎!

“好!”人群中一片喝彩声。这种具有江湖气的举动,让成耀东迅速地融入了西安,融入了陕西球迷。

入城仪式结束后,国际队在球迷的簇拥下继续前进。球迷唱起了迟志强的《酒神曲》来:“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本土化】

国际队为了做到扎根西安,努力地实现着球队的本土化。球队签下了U18国青队的小将王尔卓,他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也是前陕西国力二队的成员;还有国力旧将朱永胜,也在2007年签约加盟,退役后更是成为球队助教。

此外,球队的主力门将张晨,也是一位西安籍球员,在陕西球迷当中人气很高。但可惜的是,他在西安只呆了一年,第二年就转会去了申花,倒是上海籍的门将吴彦晟留了下来,拿到了主力位置。

球队的主教练成耀东,对于陕西足球的“西北狼”文化非常重视。他在来的时候,是抱着《狼图腾》这本书过来的,而且他要求队员们都去读这本书。后来,成耀东解释道:“其实之前就在看这本书。西北狼的精神,就算我们没有来,也要去了解,何况我们来了,就更要去了解。”

(图)成耀东:就算不来,也要了解西北狼的精神

【“我们愿意留下”】

2006年的中超揭幕战在西安举行。改旗易帜后的“西安浐灞国际队”,主场对阵上海联城。这是一场另类的“上海德比”。

这场比赛,有忠实的上海国际球迷远途来到西安,与西安球迷一起为球队加油。他们在看台上打出了标语:“国际,阿拉来看侬了!侬好伐?”(国际队,我们来看你了,你还好吗?)

五万多人的陕西省体育场被装得满满当当。队长李彦见此情景,长叹道:“好久没有这么多人看我们踢球了!”

本场比赛,由于联城的主教练是前国力队主帅卡洛斯,所以陕西球迷没有对客队报以任何嘘声。成耀东初来乍到,也想和卡洛斯一样,获得陕西球迷的认可,有些紧张。而国际队球员好久没有在数万人的眼皮底下踢球,此战又是来到新家的第一战,队员们包袱较重,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

联城队由杨林先拔头筹,而浐灞国际则由阿尤点球扳平比分。虽然没能拿下胜利,好歹球队是在新环境里迈出了第一步。

(图)西安浐灞国际1-1上海联城

2006赛季,浐灞国际在中超取得了第9名的成绩,足协杯也打进了四强,只是在半决赛被如日中天的山东鲁能淘汰。对于一支刚刚进入新环境的球队来说,这个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赛季前大家的目标是“保五争三”,但谁都知道那是不现实的。对于球队在赛场上的表现,陕西球迷给予了认可。

其实,从一开始,陕西球迷和球队之间是相互不信任的。上海的球员不愿背井离乡,而陕西球迷怕自己是替别人养孩子。之前队长李彦因为不适应西安的生活,与陕西球迷之间有点误会。加上媒体将此事的放大,导致陕西球迷认为,李彦并不是真心实意想留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都越来越了解,误会也就逐渐解除了。陕西球迷彻底接受李彦,是在06赛季浐灞客场对阵申花的比赛。当时虽然国际已经西迁,但那种德比情结还在。有一位申花女球迷在赛后攻击李彦:“你们就是被上海撵走的流浪狗。”李彦大怒,回击道:“等回我们西安,看我们怎么收拾你们。”

这些对话,句句带着当年上海德比的血雨腥风。但正是这句“我们西安”,反倒让李彦彻底成为了陕西球迷心中的队长。而李彦、王赟等核心队员倾向于留下,使得整支球队都不再想回上海的事。

(图)李彦(左)和王赟,球队的正副队长都倾向留下

【“我们还是想留在西安”】

但是,浐灞国际在赛季末出现了欠薪的情况,球员甚至两度罢训。球队原来的拥有者徐泽宪退意已决,赛季结束后也有大量的不利消息,说江苏舜天要收购这支球队,也有说球队要迁回上海的。当时把球队运作到西安来的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军,感到压力非常大。他也有所动摇。他觉得,无论是回上海还是去江苏,只要球员有个好归宿,他都能接受。

就在这个时候,球队队长之一的王赟在上海休假,却迟迟得不到球队集结的消息。不安的王赟给王军打了一个电话。王赟说,西安很有吸引力,球迷非常可爱,球队这一年下来,对西安也很认同。所以,大家觉得,还是愿意留在西安,继续为陕西足球做贡献。

王赟的这一通电话,彻底打消了王军的疑虑,让他在去留之间,选择了留住球队。他决心,无论有多困难,都要为球队解决问题。

通过王军的运作,在浐灞生态区有项目的北京宝荣投资公司董事长戴秀丽,接过了这支球队,将俱乐部改为“陕西宝荣浐灞足球俱乐部”。

【再次漂泊】

戴秀丽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人和集团的创办人。人和集团主营地下商城,主要是为了在西安拿到项目,所以选择投资球队。他们入主后,将球队名称改为“陕西浐灞”,彻底去掉国际的烙印,队徽也由原来国际的独角兽,改为陕西传统的狼头队徽。球衣的颜色,也由之前海味十足的蓝白间条,更改为黄色。

(图)戴秀丽入主陕西队

戴氏家族喊出扎根陕西的口号,并且提出要冲亚冠,吸引了大量的赞助。2007年,由于俱乐部改旗易帜的问题,导致在转会市场上下手比较晚,没有取得好成绩,只是勉强保级;但2008年,球队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一鸣惊人,拿到半程冠军,虽然下半程乏力,仅仅排在第5,但这已经创造了陕西足球的最好成绩。

但是,由于戴氏家族在管理上的不职业,以及一些客观原因,陕西队几年下来,都没有能够达成进入亚冠的目标。而人和集团在陕西这些年来,也一直没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项目。2011年末,由于贵州给了人和集团更好的条件,戴氏家族宣布将球队迁往贵阳。

这样一来,这支球队就成了中国足球历史上,迁徙距离最长的球队。从上海到西安,再从西安到贵阳,迁徙路程已经达到了3500公里,而且这中间曾多次经历产权变化。这导致球队缺乏底蕴,难以长久成功。虽然也曾有过辉煌时刻,历史也足够长,但他们无法让自己真正成为中国足球的中坚力量。

【浐灞留下了什么?】

虽然浐灞在西安停留的6年,是商业运作的产物,但它真的对陕西足球什么都没有留下么?

首先,浐灞是一支作风很正的球队。在西安6年,从没有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传出,没有让陕西足球再次陷入丑闻之中。从这一点上看,在整个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中,浐灞这样的俱乐部都是很少见的。它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陕西足球的形象。

其次,当时把国际队运作到西安的王军说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支球队的球员,成为这个城市青年的榜样。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为中国足球增加亮点,搞健康足球,在一个好的机制下,激发一些向上向善的方面。”

(图)王军希望发扬球队善的方面,让球员成为青年的榜样

王军还特意举了李毅的例子。李毅来陕西之前,负面新闻缠身,被网民讽刺挖苦。但是在陕西队引进他之后,李毅是训练最为刻苦的队员,为年轻队员起到了榜样作用,甚至在2008赛季焕发第二春,成为了一个绝对的主力球员。

另外,国际队此前在上海就是一支劲旅,来到西安之后,凭借自己的底子,为陕西创造了职业足球的最好成绩。吴承瑛、王赟、李彦、万厚良、李毅、忻峰、于海、孙继海、曲波、毛剑卿、张烈、张成林等优秀球员先后在西安一展实力,重新点燃了这座城市对足球的热情,在2008年成绩最好的时候,陕西省体育场曾数次重现国力时期那种全场爆满的窒息气氛。

(图)浐灞一度激活了陕西的球市

而一些没有经历过国力时期的年轻球迷,是看着浐灞的比赛长大的。浐灞的存在,为陕西足球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作用。虽然戴氏家族出于商业利益将球队迁走,伤害了球迷的感情,但在陕西足球的历史上,浐灞这支球队是有功的。

下期预告:2006年的山东鲁能队,以绝对优势提前6轮,夺得了联赛的冠军。《中国足球史话》第42集:《06鲁能王朝》,下周五中午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