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经”、“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概念也是后起的,清代还有人想把说文都给塞进去立十四经呢!真的要从学习的角度来考量,“七经”的提法比“四书五经”体贴得多: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
小孩读经问题这里不讨论,争议太大了。
成年人的学术取向的读经,一个建议的读法:
这个读书路线图简单粗暴,有点虐。起步阶段,读经不是读内容,是读形式。这句话闹明白的,就能读下去了,闹不明白的,不必读经。
预备和热身阶段:
四书阶段(经和注都可以读,但是一定先读完经再读注):
- 先读论语,次读孟子,快速刷完经书正文和何注、赵注。大学、中庸可以单独读,也可以后边上了礼记一块读,但是没必要捧太高,以后礼记都看过了自己就能掂出分量了。
- 读论、孟不必特意找个译注本,高中都上完了大学也念完了连这个都砍不下来?别逗了。
- 杨伯峻:論語譯註 (豆瓣)
- 杨伯峻:孟子譯注 (豆瓣)
- 其实我倒是蛮推荐试试这个的宋刊论语 (豆瓣)
- 具备成熟三观并且受过当代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孝经已经严重不匹配这个阶段的心智发展,强迫读会有逆反心理,以后经书较熟之后再择机徐徐读之。尔雅相当于GRE词汇表,不宜当成经书读。等七经都念完了最后看,省力。
五经阶段(重点读经文,汉魏古注有余力可以看看)
- 快速刷五经正文,一般根据上手难易程度的高低,遵循这个顺序: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春秋经单独拈出来是没法读的,必须配传)用当代人的普及注本就行。在排名最高的答案中已经列出来了,都很合理。上述顺序适用于没有特殊喜好的情况。如果个人有特别好奇或者喜爱的经书,可以优先读,不要囿于上述顺序(比如有同学一直想学易,不妨先读)
- 程俊英:詩經注析(全二冊) (豆瓣) 凑合……
- 周秉钧:尚书易解 (豆瓣)
- 黄寿祺:周易译注(上下) (豆瓣)
- 王文锦:礼记译解(全二册) (豆瓣)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豆瓣)
- 这时候已经读完了七种经书的正文,要装13已经够够的了,而且也大致知道了经书讲了些啥。接下来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广,一种是深。
- 要不要兼修仪礼、周礼和大戴记,要不要兼修公、榖,个人认为应该在读完七经之后再考虑。但是考虑到缓急先后,大戴记应该在礼记、仪礼和周礼之后读,榖梁也最好在左传、公羊之后读。
准备为进阶读经做准备:
- 讲究广的话,把经书当先秦史到秦汉史的思想史史料来读,知道经书能不能为本人的研究所用,能用的话用哪些内容。把前述七经的汉魏古注都刷一遍。读本请自己凑。大陆已出版的合适的经注本(就是仅有经文和注文,而且字大,装订严实,易于购买)不好找,台版有一些。一定请亲自到图书馆库本室去手翻原书,再决定要不要用这个读本。
- 讲究深的话,读完了七经,应该已经心里有数自己和哪一经气质和趣味最为接近了,这种读法是专治经学的路子。选一种经,熟读该经古注,再把该经的唐疏给刷完。能刷完一种唐人义疏(所谓唐疏其实是南北朝义疏的底子,唐人编辑而已)的同学,才是真的稍微进了读经的大门。那时候会产生新的问题,但已经是针对某一经而产生的特殊疑问,不具备普适性,就不在这个答案里讲了。
- 在这个系列四部要籍選刊 里自选一种或几种 (利益声明:本人不是这书的编辑。这书我自己用过,确实适合阅读而非查阅。中华所出那种大厚册缩印本是读经读得很熟的人搞研究查阅用的。)爆唐疏。
- 不敢直接读白文的话,北大出的这套书:毛詩正義(三卷本) (豆瓣)可以持用。不要歧视平装简体,而且可以当句读改错习题集。
- 上古出的那套十三經注疏(平裝)就算了,低级错误很多,用纸惨白耀眼,颇损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