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印俱佳周国城

 百了无恨 2015-11-29

“周国城书画展”将于11月17日~11月18日在印尼雅加达举行

在当今书画界,于书、画、印各方面皆用功殊深,精研深味,享有“三绝”之誉的大家屈指可数,而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周国城可谓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以书入画,随形写神,刚柔并举,在南粤艺坛广受赞誉。

多年来,周国城踏着沉稳的步伐,沿着以书入画的传统文人画治艺之道,带着自己对艺术独有的感悟,埋头于其钟爱的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中,他用手中的笔和刀,描绘刻划著自己的艺术人生。其画,笔意恣纵,脱尽窠臼;其书,放达洒脱,流利苍劲;其印则骨力强健,丰神隽永。从青年时代身处江浙,到中年后远赴南粤,两地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精神陶养,加之以日有晋境的勇猛精进,而成就其今时清劲古雅,灵动飘逸的艺术品貌。

书法:运筹帷幄 成竹在胸

为国内罕见的曾身兼美协主席和书协副主席等要职于一身的艺术家,周国城的独特艺术风格自然能引起关注。传统所说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等理论,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他也正是沿着前人所探索出的来路,前行耕耘,乐而忘返。

据了解,早在青年时期,周国城就以其自成一路的书法艺术风格而令人瞩目。“他的书法作品章法严谨,灵动飘逸,一气呵成,首尾相望,看似'信手而书,随心而写',实则丈幅布局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具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能为学书之至尔'的审美意趣。”广州市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如此盛赞。

近年来,周国城的书法探索又入新境,更多的现代意识和充满强烈的视觉张力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法象顿挫抑扬,俯仰有仪,远而观之,催焉若注岸奔流;近而赏之,一划难移。

写兰:寥寥数笔 耐人寻味

早在杭州的那段日子里,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地域传统的薰陶,周国城沉浸在传统艺术的学养中。他的绘画深受海派艺术的影响,特别是蒲华、吴昌硕、任伯年等前人的艺术思想和笔墨涵养深深地吸引着他。他的中国画创作清逸潇洒,笔力挺健,墨气淋漓,设色雅致。观其作画,用笔风驰电掣,神奇变化,下笔畅快脱俗,使转曲直,方圆并运,横涂竖写,随形写神,刚柔并举,如龙在舞,灵动而隽永。

周国城尤善写兰、竹,这正好发挥其对书法线条的自如驾驭能力。中国书画艺术之所以引人入胜,寥寥数笔而耐人寻味,就在于其线条可以脱离所表现的形体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笔法往往能涵韵中国文化特有的哲学精神和美学。中国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的视觉展示,自古以来能成为大师的书画家,无不紧紧把握住“笔墨”——这个书画艺术的核心。因而只要他们一下笔,格调、气韵就具备了。具备这种格调,气韵,即具备了“赋物以神”(而非赋物以形)的本领。周国城深谙此理并紧紧把握住此核心要义,数十年如一日,锤炼笔墨,涵养胸襟,故而他的书画作品中的笔墨质感不是简单的力度和厚度,而是具有金石气、人文气,达至气韵和意韵情趣的和谐统一。

篆刻:笔意圆润 神存四方

篆刻,顾名思义就是以篆字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以篆字奇拙转折的线条为主,结构出匀称调和,又具伸缩自如,增减合度,挪让有序,变化多端的特性,再加上篆刻家的精心巧手,篆字便在印面上跌宕生姿,雅致地呈现出来。周国城醉心于篆刻金石艺术,其宣导“印之学秦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所刻之秦汉印,在严整中出自然,自纯朴处求密茂,结构变化不拘,纯任自然,风格纯朴。在笔划经纬之内,于斑驳刀趣之中,在交错布白之间,倾抒情致,冶治金石,尽得“骨力坚强,丰神隽永”之神韵。每一枚寸方之间,笔意圆润而细腻,神存四方,可见其多年来学养襟怀的浓缩。

“万物交,智与百工通”,自古以来,意形于心,物形于手,更难者乃淡泊名利,潜心艺术,其最感人的品质,就在于一方面不断自我成熟推进,另一方面却又依然坚信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所创造的艺术。集画家、书家、金石家于一身的周国城,在漫长岁月,上下求索中锐意求变,专心艺道,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在他的身上我们可感受到一种在艺术和精神的征途上远行的不竭动力。

周国城,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冷印社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