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条改变世界的最短之路

 昵称418225 2015-11-29

他是牧师,他的女儿在十八岁时突然宣布:“我不愿意再假装是一个基督徒,我要自由!”摔门而去,离家出走。而后先后和三个男人同居,两次离婚……然而,这件事让这个牧师家庭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信仰,最终发生惊人改变……


我们都想改变世界,想要成为英雄,但这则动人的真实故事却告诉我们,在人人都盼着世界改变的时候,我们那条改变世界的最短之路,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感恩节前夕,我读约翰·米勒(又叫杰克·米勒)牧师的书信选,觉得这位原美国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教授的文字特别亲切。


他特别提到信仰不是叫我们离开人群追求圣洁,而是带着爱进入人群,带着仆人的心去服侍,甚至不要力图改变人和世界,而是去爱他们。他不断告诉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有更多善意、更多慈悲、更多爱心。


他的妻子罗丝·玛丽曾写《迈向自由》,他们夫妇的书都没有板着脸宣扬教条,而是描述他们如何身体力行地活出信仰和爱。我想他们一定是一对模范夫妇,他们的家庭也一定是一个幸福家庭。


这感恩节之际,我恰巧看到了约翰·米勒和他女儿芭芭拉合写的一本书,叫《回来吧,芭芭拉》,这才看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他们家原来也有这么痛苦的往事,以及从痛苦回转后的喜悦。


米勒和玛丽夫妇的女儿芭芭拉在十八岁时突然宣布:“我不愿意再假装是一个基督徒,我要自由!”于是,她摔门而去,离家出走。后来她先后和三个男人同居,两次离婚。别忘了,这可是牧师的女儿。


夫妻二人因着女儿的事,深深明白了他们的自以为义,对女儿的忿怒以及不饶恕的罪。他们也明白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过去,米勒曾和一位资深牧师争论过,那位牧师认为宗教不可能真正改变一个人,很多人哪怕有了真信仰,也还是会被罪与恶习一再打倒;而上帝也没有无条件的爱,人先悔改,上帝才饶恕。在耶稣讲的那个浪子回家的故事中,浪子必须先悔改,才能得到父亲的宽恕。


米勒不同意,但又无法证明对方错。于是,他和妻子决定从自己开始改变。他们开放家庭,找那些最难改变的人跟他们同住。他们家开始接待吸毒的人和妓女。没想到很多人的生命被更新,而他们一家人的生命也开始更新。


米勒牧师这才明白,很多基督徒其实是很怯懦的,他们不敢去拥抱痛苦和伤口,他们不敢被改变和更新,不敢让信仰的力量发挥出来,因为一旦引爆信仰能力,必须得炸碎牢固的自我。比如开放家庭,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很琐碎、很痛苦的事。


米勒和妻子开始痛苦地反省:自己爱的不是女儿芭芭拉自身,而是关于女儿的一个完美观念,他们就一直用这样的观念塑造女儿,结果导致女儿假装和伪善。


于是,他们开始学着不只改变家庭,而是先改变自己。他们学着饶恕背叛家庭的女儿,开始接纳还没有悔改的女儿,甚至邀请女儿和同居的男友来吃饭,并跟他们亲切来往。很多人批评牧师纵容女儿的道德邪恶,米勒牧师简单地说:“耶稣也和妓女和税吏吃饭,并不代表他认同他们,耶稣看着那个还没有悔改的少年人,就爱他。还有浪子的父亲,无条件地接纳回家的浪子。”


其实想一想,耶稣说凡是见了异性动淫念,就是犯奸淫。在性质上,淫念和淫行是一样的。我们总是难以认清这点。很多时候,单单因别人犯了淫行而我只不过动了淫念就自认比别人好,于是就“五十步笑百步”,以自己为义,骄傲论断他人。


后来,米勒的女儿和同居的第三位男友要去别的地方,缺钱,米勒牧师的教会为他们迫切祷告,并捐钱给他们。他们在别的地方因为读《圣经》,两人竟都有了信仰。再后来,米勒的女儿成了基督教学校的老师,他的嬉皮士女婿成了牧师。


这则动人的真实故事,在感恩节的寒冷冬夜令我辗转反侧。这是喜悦,不是悲伤;这是欢唱,不是啜泣;这是盼望,不是绝望。但它未尝没有经过悲伤、啜泣和绝望。在人人都盼着世界改变的时候,它告诉我们那条改变世界的最短之路,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摘自《与上帝拔河》
深邃、优美,给人带来温暖与大爱,
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来源:网络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