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向老子问道》第一讲 虚无主义的危机 (自动保存的)
2015-11-29 | 阅:  转:  |  分享 
  
《向老子问道》傅佩荣教授主讲守斋坐忘整理笔记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第四讲
道是什么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第六讲从道来看万物第七讲圣人的定位第八讲圣人的表现第九讲圣人的榜样第十讲
慈爱对待人与物第十一讲节俭珍惜万物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老子,道家的创始者,是一位哲学家。
先来给哲学做个描述,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活着,他的理性总想搞清楚人活着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活着,尤其是在乱世中,人类的思
想特别活跃。如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道家这两派是主要代表。据司马迁记载,老子的年代比孔子大了30岁左右,所以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本
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档案和国家图书馆,是非常有学问的人,但是老子发展出来的思想,与我们所知的学问是背道而驰的。反而是儒
家强调不断学习,求知。当春秋时,周文疲敝,周朝的文化已经疲倦了,破旧了。周公制礼作乐后,时代演变越来越快,礼坏乐崩,周朝最初的社会
构想失效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天子失德。老百姓生活本来喜欢效法天子,天子想照顾百姓,百姓就快乐;天子主持正义,百姓就有希望。但一个朝
代的最后几位天子都是作威作福,不顾百姓死活,所以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民间也开始演变了。小人聚于朝,君子散于野。当时很多有学问的人就
流落到民间去了。司马迁说,老子是楚国人,负责国家档案和图书,年纪大了,想要退休,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出关时,碰到守关人关尹,不是姓名
,是守关的官员之意。他请老子留下智慧再走,老子就连夜写下了五千字,这是传说。有人说,《道德经》是一群隐居的人长期修行的心得。《道德
经》又叫《老子》,这不是讲伦理道德的。《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称作“道经”,因为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
章称作“德经”,因为第三十八章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合称为《道德经》,这与我们所谓的仁爱、慈悲、忠孝等毫无关系。道
用一句话来说,叫究竟真实。你如果描写儒家,两个字:真诚;你要描述道家,也是两个字:真实。真诚只对人有效,真实对万物都有效。宇宙万物
都有真实的一面,为什么会有虚伪出现呢?因为人的存在。人的认知常常带来复杂的情况。道代表究竟真实,意思是,宇宙万物充满变化,到底有没
有背后的那个不变的本体呢?德是获得的得,古代德与得两字可以通用。获得的得就与道德伦理没有关系了。德是万物获得道的部分。宇宙最根本的
是道,后面是万物,中间靠一个德(得)在运作,它等于是道在万物里面的代表。《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这里有一
盆花,这是万物之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形而下者。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她派个代表在万物的里面,就叫德性,本质的特点。所以这盆
花它就有获得道的支持,它才能有存在的必要。这里的桌子也一样。它们获得道支持的德的部分,就是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禀赋,与众不同的特性。
这里有问题的是人,人也是获得道的支持的,但是人本身能制造许多复杂的情况,那是道所无能为力的,以后再谈。哲学家面对时代的危机,他要思
考,怎样让人类可以活下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仁爱是经济发展不错,让每个人都有的吃,可以活命。一般百姓很单纯,就是设
法能够养家活口,传宗接代。正义就比较难,因为人有自由,好事要奖励,坏事要惩罚。如果没有这种正义,大家都胡作非为,每个人都巧取豪夺,
多的欺负少的,凶的欺负客气的,这个社会就毫无正义。儒家把仁爱与正义放在人的生活方面,道家把仁爱与正义放在道中去考量。这是儒道的不同
取舍。一个文化为什么会疲惫,为什么会破旧呢?因为文化分三个层次。就好像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国学,都在问,这种老东西为什么要学?他认为国
学是老东西,所以我们要讲清。首先,如手中的笔,是器物层次,具体简单,经济发展,器物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其次,中间的这个层次叫制度文
化,维持社会稳定的规章制度。最后,最上面的层次是理念层次。理念是看不见,儒道的思想先进在于理念。道家的器物和制度层面的文化,是不需
要学习的。如小国寡民的理想,老子在第八十一章中提到这个理想国,没有纷争,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交往就不会比较,不会为了
妻子房子儿子票子车子劳碌一辈子。西方的柏拉图也提过理想国,只有4050人,只有小国才能稳定和谐,现在很多不中立不明智的小国都很惨。
这些都是器物层面的文化,今天没有人再愿意回到原始的时候。子贡在路边遇到一个老人家用瓮装水浇田。一个瓮能装多少水呢?来来回回,很辛苦
,从河边到田地,又洒出去很多,子贡就说,你怎么不知道用秸槔呢?如同古代水井上抽水的机器辘轳。结果老人家生气了,他说,凡是用机器的就
会有机心,即心机,就会勾心斗角地斗争,就会想怎样才更有利。为了这个更有利,就不断发展科技,最后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这是道家器物层次
的理念。道家制度层次理念是在上位者最好不要有欲望,不要去作为,顺其自然,老百姓就很安定。这种制度文化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最上
层的道家理念文化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学习老子,不能学习底下的两层。什么是理念?怎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这些
就叫理念。年轻人看到老子的一句话:强行者有志。即勉强自己去前行的就是有志向的。人生的志向绝不能离开勉强,如果你立志冬天早上六点起床
,那你一定要勉强自己,否则睡觉睡到自然醒,那一定是太阳晒屁股了。年轻人学这样的理念才是正确的。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过
度爱一样东西,花费就很大。多收藏什么宝贝,有朝一日必定损失惨重。但是,仅了解老子的名言警句还不够,必须要学习老子的完整思想才好。先
来说两种虚无主义。第一种虚无主义,认为在价值上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美丑,这叫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你为什么又这种想法呢?
因为你发现,善恶没有报应,有人做好人很辛苦,一辈子很倒霉;有人做坏人,他很得意,到死了也没有看到什么报应,说不定比好人还长寿。那你
就失望了。你就会想,这样的世道我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所有的宗教都说善恶有报,而且强调今生不报来世报。所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至少有
30多亿人。人一旦在价值上产生虚无主义,就会迷惑,不知何去何从。儒家担心这种乱世混局,就想方设法让人知道真诚由内而发,让人从乱世中
找到自己真诚的赤子之心,主动去行善,由行善带来的快乐就是善报。孔子骂一个朋友原壤,批评他年轻时不谦虚,也不友爱,年级大了,没有好的
行为可以让别人称赞,这种人到老都不死,这是伤害做人的原则。儒家强调只有爱好德行的人,才配拥有财富,才能善终,安享天年。孔子活到73
岁,孟子活到84岁。古代8百多位皇帝,能活过60岁的只有10人,两位圣人的天年让我们后人觉得活得太长都不好意思,总觉得活到73或8
4时就已经够了。道家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你不要考虑太多人的问题,你要在价值虚无中注意到存在的虚无。这与生死有关,人的生命太脆弱。《
老子》中写到,百姓为什么不爱惜生命,敢于拼死造反,蝼蚁尚且偷生,那是因为统治者太残忍,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认为活着和死了,没有什么差别,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国学大师吴稚晖院士,被联合国评为”世纪伟人“,他说,人生一片漆黑,人生只
有三件事值得说:吃饭、生孩子、交朋友。这太消极。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流通更快,一不小心就看到或听到有人甚至很多人就在这世上立刻消失
了。知道了后,也会想自己也可能会突然消失,生命的偶然性好像是必然了。就像佛教中说的无常,人生中没有任何事情是稳定的。孔子去请教老子
,司马迁记载,老子批评孔子太有为,说他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这太执着。《论语》也记载,一个守城人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
。孔子的力量来自于内在真诚的心,只问自己努力的够不够,不问结果如何,这是儒家的特色。老子看到的是存在的问题,而儒家看到的是人的问题
,这是道家的深刻。西方学者喜欢道家,说儒家只有伦理学,道家是形而上学。伦理学是界定善恶,再去行善避恶;形而上学是超越善恶,只探究宇
宙万物最后真实的存在,如果有,形而上学可以建立,如果没有,存在就是虚无。存在上的虚无是真正的虚无主义。西方学者非常喜欢《老子》的第
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语言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称可以用名称来说明的,就不是恒久的名称。取名是为了界定,
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人只关心一件事,所有的东西都要有名称,没有名称等于不存在,不是不存在。魏晋时期有个著名的故事,你见过鬼吗?见
过鬼穿衣服吗?穿呀,那么鬼消失了,衣服也消失了吗?衣服是物质性的,不可能消失。与人相比,名字比人更恒久,所以名称很重要。存在本身是
不能被描述的。如同上帝,不能说上帝是什么,因为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从没有人见过他。但可以说上帝不是什么。因此道不能被描述,也是可以
理解的,老子用否定句来描述道是符合逻辑的,道确实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如黑洞之眼一样玄妙。上周新闻中说邻近地球的一个黑洞竟然活活
撕了太阳,太震撼了。难道真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虫)洞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彩虹桥吗?《老子》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一是
落实到生活中的观念。司马迁《史记》中写了《老子韩非列传》,这是委屈了老子,韩非是法家代表,他只是利用了道家思想,《韩非子》中有解老
、喻老的章节,解释老子,理解老子,韩非子借用老子的形而上学,借用老子天的概念,但是,老子革命性的用道来代替天。西方学者认为:老子的
道家是最有革命性的;墨家最保守;孔子最温柔,承前启后。道家的革命性在于用道来替换天,墨家的保守性在于以鬼来吓人,孔子的仁义礼智最温
和。古代百姓都信天,皇帝得天命而成为天子,替天照顾百姓,替天行道。但是老子革了天的命,以道来代替天,为什么,因为天子有时没有公平正
义,即道家舍弃人为的好坏善恶等因素,不再问哪个人对我怎么样,只要是人都有局限性,都不是理由凭借,任何人,是人总会犯错。从此以后,那
个道作为最后的真实,对我这个生命能否提供依据基础,道就是我思考的关注点。老子就是为了对付存在的虚无主义问题,而提出了道的概念。知道
了道,活在世上只有一个目的,你何时能觉悟道?并且能与道重新建立关系。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从整体和永恒来看:第一、从整体的空间来看,
我们就不会去太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一切都会回到整体,没有得,没有失,没有成,没有败。听上去,有点像佛教。与佛教不一样,宗教讲究轮回
,老子只是用智慧去看透生命的整体,明白生命自始至终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就很容易能从生命的矛盾冲突中超越出来,不再苦苦挣扎。第二,从永
恒的时间来看,蓦然回首,曾经的“苦难”都成了朵朵浪花。小时候一次数学没及格,被爸妈责骂,当时受不了,以为天要塌了。十年后觉得好玩,
二十年后,会觉得好笑,老了时,再提起,父母会说,有吗?不记得了。这就是道家。过去的都已经云淡风轻。但是,问题来了,这样学习道家,会
变得消极无为,也不争,也不抢,心里想反正最后都一样。这正好中了陷阱,什么陷阱?这样反而成了老子要批判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老子批判这
种虚无主义是让你活得真实。何为真实?你现在的生命就是真实!你现实中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存在,你不能彻底否定存在的合理性,你要接纳,
游刃有余,逍遥其中。面对存在的虚无主义,儒家比较务实,重视传统和教育,关注社会和政治,努力改变,从自己做起,以至改变天下。道家则是
超越红尘,让生命变得透明,看到最真实的规律,知道天下分合,顺势而为,不执著。这是跳开人世,不被世俗礼法制度束缚,看穿人间。《老子》
这本书的最早注解者是魏晋时代的王弼,只活了23岁,公元226—249年,人啊,30岁以前最好学儒家,40岁以后最好学道家,中间十年
缓冲,有人早慧,有人晚觉。为什么?年轻人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如鱼得水。人到中年后通常会迷惑,发现社会根本没有正义公平,好人没有得到好报,有些人莫名其妙很幸福,自己刹那间心塞了,羡慕嫉妒恨,怎么办?只能学道家,物质贫乏,富贵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语)。就像颜渊一样安贫乐道吧!王弼是天才,他注解的《老子》、《易经》仍是今天的最重要参考。普通人最好50岁以后学《易经》,乐知天命。《老子》的版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现帛书版,1993年湖北的荆门郭店又出现新版本,竹简本,是战国时楚国的坟墓。帛书版是汉朝,其中有段不同,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王弼的版本是:无名,天地之始。还是以帛书版为准。
献花(0)
+1
(本文系守斋坐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