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的叙事性写作

 望月观星 2015-11-29

建筑的“叙事性”写作
——以米拉莱斯的依瓜拉达墓园设计为例

1 建筑叙事

       随着对建筑叙事性的探讨越来越多,“建筑叙事学”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研究者试图运用全新角度来研究建筑的建构。建筑叙事,成为了一类建筑(尤其是带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重要设计方法和解读方式。叙事,成为这类建筑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

1.1 建筑叙事学的概念

       建筑叙事学,是指把叙事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解读、分析和创造建筑,将建筑学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体系,研究空间文本及其文化意义的认知、表达、组构的结构模式,进而建构建筑的社会文化认同。

1.2 建筑的叙事性

       叙事性是某些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为了对“所指”进行叙述,建筑同文学、绘画、电影等一样,成为“能指”的一种叙事载体。建筑的物质存在可以被看做是“叙事内容”,由“语义”和“语法”组成。“语义”是指各建筑语汇的特定含义,“语法”是各建筑语汇的组织方式。如何设计建筑来呈现背后的意义是对建筑的“写作”,人在建筑中的感知体验则是对建筑的“阅读”。

2 米拉莱斯简介

       恩瑞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1995--2000)是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大师,被很多人认为是建筑师高迪的衣钵传人。他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区的巴塞罗那,建筑作品中充满了粗野的血性和原始的暴力,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

       米拉莱斯毕业于巴塞罗那的ETSAB建筑学院,取得该校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米拉莱斯曾担任ETSAB建筑学院的院长,设计过多项建筑并多次获得竞赛大奖。米拉莱斯有两任妻子。他与第一位妻子皮诺斯(Carme Pinos)合作在巴塞罗那完成了很多项目,包括依瓜拉达墓园(Igualada Cemetery)的设计以及多个和奥运会有关的项目。他与第二任妻子塔格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成立了EMBT事务所,设计项目的领域向国际发展,完成了大量优秀作品,包括德国汉堡音乐学院、苏格兰议会大厦等设计。
图1 依瓜拉达墓园
图1 依瓜拉达墓园

       依瓜拉达墓园(图1)是米拉莱斯的一件得意作品,是米拉莱斯与皮诺斯早期合作的结果,于1984年竞赛得奖开始一直建造到1994年。依瓜拉达市位于巴塞罗那西部100公里处,为了解决市区内部原有墓园无法满足更多数量需求的问题,政府决定在依瓜拉达市郊选取新址。历经十年建设,尽管大部分都已完成,位于入口处的三角形小教堂仍没有建设完成。和米拉莱斯的其他多项作品一样,依瓜拉达墓园也带有着“未完成”的意味。依瓜拉达墓园被很多人赞誉为二十世纪最有诗意的建筑作品之一。

3 依瓜拉达墓园的叙事性写作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写作”之时,还是建筑体验者对场地和空间“阅读”的过程,依瓜拉达墓园自身建筑类型的特殊性使得叙事性成为该建筑的重要属性。研究依瓜拉达墓园的叙事性具有代表意义。对于拜访墓园中死者的生者而言,进入这片场地如同进入一个被安排好的剧本,体验着建筑师从头到尾仪式性的叙事。建筑师通过对人行进过程中建筑各部分的场所精神的把控,形成了对叙事结构的组织。

       依瓜拉达墓园的基地位于依瓜拉达市区东北部的郊区,其入口位于一条公路的尽头。活人的公路终点也成为了死人的住所大门。除了入口的方向以外,整个墓园的基地几乎被一大片蜿蜒回旋的山谷完全包围,使得建筑仿佛坐落在一片刻意创造的盆地中心。曾经流淌在这里的河流如今已经不在。米拉莱斯所设计的建筑与地形完全融合又极富有表现张力,如同一把尖刀划刻出的大地伤痕,而生命的河流则在伤痕之中如同泉涌滚滚向前,奔向大地的最深处,凝结成死亡的瞬间。建筑师采用了钢筋、石块、枕木、混凝土等材料,发掘出大地形体本身隐含的机遇,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设计语言,将建筑、景观、雕塑与地形学等融为一体,形成对场地的完整叙事。

       从即将进入墓园之前,悠长的弧形以及陈列在两侧的冷漠工厂,已经给道路的终点传达了荒凉的意味。随着真正一步步走近,墓园入口由布满锈迹的钢丝网组成的似非而是的大门,仿佛是界定生死的围栏,横七竖八地对来访者不冷不热地招手。走进墓园,四周的山谷首先映入眼帘,围合了空间,也封闭了时间。脚下是由灰白色砾石组成的一个大圆,让人环绕了一周并看完了位于右侧那几颗整个四季都长不出绿叶的枯树以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落在了左侧那片遥远的低矮的墙上。墙的旁边有两个红色的锈铁支架,虽然下面安装了看起来可以滑动的轮子,它们却仍像是尽职尽责的门神或哨位,坚守在路的两侧。来访者穿越了两个支架,地形突然倾斜了起来。随着下坡,生者仿佛被自然的神力也拽进了死者的世界边缘,随着这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一起滑落。地面上镶嵌进碎石中的长长的废旧枕木,由最开始的星罗棋布变得到处都是,像是漂流在河面上的稻草,懦弱无力,只能任由河口变窄而相互冲撞碰来碰去。两侧墙壁上的单元图案没来由地出现,随着地面越来越下降,它们离人越来越高,清晰地提醒着来访者离生者的世界越来越远。这些重复的图案,逐渐变成了墙上壁龛的过渡的装饰,来访者在这条沟壑之中沉重地行进,不知不觉突然发现已经被死者的壁龛包围。位于通道中间的树给地面上三三两两扭曲的锈铁投下长长的黑影。连绵不断的枕木无论如何都要将人拖至前方的终点。当来访者真的走到坡底的终点,四周的钢丝网捆绑着巨大的石块,使挡土墙围成了一个圈。来访者走到圆圈中心,伫足,环绕,茫然若失又不知所措。地面上的枕木在这里聚集成堆。先前,来访者还能随着行进的过程感受到地面如同河流一样的动态,如今静止在最终点,仿佛时间凝固在一瞬间不再流逝。那些生命历程中无穷无尽的丰富可能性在这个最深处的洼地突然坍塌,戛然而止。虽然头顶的蓝天白云还象征着生命的色彩,可是这里再也没有其他出口。建筑师营造了独特的场所精神,通过叙事性的空间组织,让人在空间变化中感受到了死亡的过程。

       因为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路,洼地处成为了叙事的终结之处。从进入墓园开始,设计师通过一系列视觉元素、空间序列和场所气氛,完整地组织了一条线性的主要叙事线索。小教堂位置的空间仪式是叙事支线。穿越教堂、屋顶和像张开的棺材一样的楼梯井下降至最底层并继续延伸到圆形洼地,成为整个情节叙事过程的次要叙事线索(图2)。
图2 依瓜拉达墓园的两条叙事线索
图2 依瓜拉达墓园的两条叙事线索

       在这一墓园设计中,建筑师并非仅仅通过形式语言直接营造阴森萧索的荒凉气氛。相反,米拉莱斯作为一个泛神论者很具有人情味地将墓园阳光化了许多,试图让明媚的光线照射到建筑各个部分,塑造一个沉静、明亮而开放的空间供生者追悼死者。尽管材料和形式充满粗糙的原始力量,但自然光仍然让这里变得温暖细腻。整个墓园都是通过地形的变换来对访客游走过程形成叙事。地面是生者的空间,左侧的小礼拜堂等空间供人们使用与追悼,而地下一层和二层则是死者的居所,生者可以来这里与死者近距离地交流。和毫无彩度的混凝土建筑本身相比,生者带来的鲜花展现着生命的色彩,而满地枯黄的落叶则又展现了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永恒。

4 叙事结构的语义与语法

4.1 叙事的语义---生与死的对话

       墓园作为带有仪式性的建筑,场所精神的塑造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灵魂。米拉莱斯在依瓜拉达墓园的设计中,采用了同依瓜拉达市区内部传统墓园完全不同的方式,以个性化的建筑语言完成了对地形的挖掘和进一步创造,形成了各种各样生者与死者交流的空间。建筑通过叙事性的操作,让到访者成为叙事的观察者与体验者,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语言传递叙事语义,表达了生与死的对话。

4.1.1 大地艺术的形式

       依瓜拉达墓园对场地的处理方式让人想到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林璎在设计纪念碑的时候,曾设想场地出现了一道深深的划痕,大地被掀开一角,这一大地裂痕让无数士兵被吸引进大地的内部,把生命归还给了大地。这一灵感最终使她完成了建筑重塑大地形态的艺术化表现和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叙事性写作。

       依瓜拉达墓园的设计,将场地融合并切割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建筑内没有一道墙是绝对垂直的,也没有一处位置可以明确地划分出层高。米拉莱斯通过设计大地的形态本身,模糊了建筑的体量与边界,使得建筑由“雕塑性”的形态表现转变成为对地形本身和象征意义的叙事性表现。

       依瓜拉达墓园对地形的深刻挖掘与创造,模糊了景观与建筑的边界,用一种大地艺术的方式形成了综合的场地布局。

4.1.2 材料的装饰性隐喻

       在米拉莱斯设计的苏格兰大厦中,如果说窗户弯曲转折的独特形态是对叶子的一种形式隐喻,那么木条格栅则是为了传达“象征着植物”这一概念而以植物身体本身作为媒介的一种材料装饰性隐喻。装饰性隐喻的目的不是模仿形态或者提升视觉美感,而是对所要表达的抽象意义以装饰的方式进行呈现。

       在米拉莱斯的依瓜拉达墓园的三角形礼拜堂位置,用混凝土材料形成的同样的重复单元既出现在外墙上(图3),也出现在小礼拜堂的顶棚位置(图4)。如果说外墙的装饰是想要通过形态上的变化以提升造型上的美感,那么这个天棚位置出现的单元构件则完全是出于对抽象意义的考虑而设计的装饰。沉重的混凝土一块块从天而降,悬浮在倾斜的混凝土格梁上,给人强烈的不稳定之感,仿佛是难以抵挡的命运之力推动着黄泉的瀑布倾泻而下,将人掩埋于大地深处。
图3 墙面上的单元装饰构件
图3 墙面上的单元装饰构件

图4 礼拜堂顶棚位置的单元装饰构件
图4 礼拜堂顶棚位置的单元装饰构件

4.1.3 暧昧的语义象征

       这片基地曾经的河流已经干枯。米拉莱斯镶嵌于地面上的旧枕木,仿佛让地面变成了一条河流,但是这种隐喻到底是为了回应曾经的河流还是为了展现生命的流逝却不得而知。枕木到底代表着什么也无从得知。位于底部那些零落散布的混凝土块(图5)表面有着特殊的造型,到底它是给人休息的座椅台,还是象征着悬浮在河流表面的一座座死者的棺木?亦或是它代表着尚未完全回归于大地本身的不伦不类者,在生与死的边界徘徊等候?

       由于这些建筑语义明显地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来到这片墓园的每一位访客都会从这些建筑语义之中感受到某些东西,但是却又很难说出到底这些语义分别代表了什么。米拉莱斯以这种很暧昧的象征性设计,呈现了近乎于巨石阵这类遗迹一样的神秘主义气息。
图5 墓园终点处散布的混凝土块
图5 墓园终点处散布的混凝土块

4.2 叙事的语法------蒙太奇的剪接

       蒙太奇(法语:Montage)一词起源于建筑领域,最早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大量用于电影领域,意为“剪接”。在米拉莱斯的依瓜拉达墓园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包括重复、拼贴、叠加等。为了完成建筑的叙事目的,建筑师个性化地对叙事的语义进行组构与修辞,形成地域性的语法结构。

4.2.1 形而上的图形操作

       米拉莱斯在设计巴塞罗那对角线大街公园的时候,形而上地将一束花由海洋引向基地内部,放在基地的图纸上,隐喻巴塞罗那城是地中海之花。在图形上,通过对场地原有的线索和叠加的一束花的图形这两者的反复绘制、探索,最终形成了场地的总体设计形态。米拉莱斯喜欢反复地画草图,在场地本身线索和形而上的图形之间找寻契机。“米拉莱斯的每一幅图纸都像一幅独立的艺术作品,就像达利的画,不规则的曲线中充满了生命和张力。”“他很少从三维和剖面的角度设计建筑,他所追求的是平面布局的不断变化。”在依瓜拉达墓园设计中,米拉莱斯从场地的平面图形操作出发,总平面的布局和线条划分像绘画一样,带有强烈的图形形式感。

4.2.2 偶然性

       在海泽(Michael Heizer)的大地艺术作品《Dissipate》中,通过在一张纸上随意地掷火柴,再精确记录其位置并放大到大地的尺度,以不锈钢板取代火柴嵌入地下而形成了大地景观。随机分布的长条同米拉莱斯设计的依瓜拉达墓园中的旧枕木在表现形式上很相像。虽然依瓜拉达墓园平面图纸中绘制了枕木出现的位置,但它们出现的具体地点和角度都不重要。这种偶然性并不影响建筑的叙事,反倒成为一种类似于“意识流”写作的叙事方法。

4.2.3 日常性的解构与拼贴

       解构与拼贴是米拉莱斯常用的设计手法,尤其在他比较晚期的作品之中,拼贴(collage)已经成为米拉莱斯较为成熟的探寻场地和建筑要素关系的方式。在“霍克尼拼贴”中,相机所拍摄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被拼合到一起,形成更加有冲击力的表现。在立体主义时期,拼贴的方法使得绘画和物体结合到一起。而到了杜尚,日常现成品的语义在拼贴中得到了解构与剥离,使得以往物件间原有的关系和意义被破坏并重组,模糊了日常与艺术的界限。在米拉莱斯的作品之中,城市照片、基地、模型、手绘草图、生活场景等被打散重组,常常以拼贴的方式来融合不同视角下的物体,并在重叠和断裂处找寻新的设计机会。米拉莱斯在设计初期通过运用这种操作手法,使得建筑作品本身也包含了日常性的解构与拼贴,进而丰富建筑的叙事。

4.2.4 加泰罗尼亚的地域性语言

       加泰罗尼亚独特的地域性产生了特有的建筑风格,在米拉莱斯的设计中这种地域风格十分明显。堆积在屋顶的粗糙混凝土块、不加修饰的倒模痕迹、倾斜成不规则角度的墙面、随性粗野的洞口布置、弯曲锈蚀的钢丝等,这些形式粗犷却又是被悉心设计的建筑语言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语法,使得依瓜拉达墓园成为属于加泰罗尼亚民族文化的独有结晶,让建筑用加泰罗尼亚的语言娓娓道来地讲述着生与死的故事。

5 总结

       米拉莱斯的依瓜拉达墓园设计中,采用了整体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对场地进行了叙事性的写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融于大地的艺术作品。“叙事性”的建筑表达方式在米拉莱斯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同时也是一些其他建筑师作品的特征。作为这类建筑的普遍特性,建筑从原有的“雕塑性”的立体构成转变为“叙事性”的文本写作,反映了建筑从关注空间与形态向关注时间与情节的转变。米拉莱斯以感性大胆的方式,证明了建筑作为一种叙事载体的可能性与广阔价值。

…………………………………………………………………………………………………………………

【转自国内某建筑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