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

 qlxzwx 2015-11-29


 


小编导读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治法有八种,称为中医治疗八法。以补益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而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补法,临床上时常会用到。说到补法,很多人对其略知一二,却又不甚明了。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且往下看!



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补法是依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立法的。

补法的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归于平衡。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邪祛邪时,亦可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补法以补虚扶正为主,但也可间接起到祛邪的作用。

补法的具体运用,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等,如阴阳俱虚,气血两亏者,又当阴阳同调,气血双补。补法的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在这些补法分类中已寓有分补五脏之意。

详论之,补法可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等方面。


1.补气法


补气法适用于肺脾气虚的病证。症见倦怠无力、食少便溏、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者。他如脱肛,子宫脱垂等,也常是气虚的见症。

补气着重增强脾肺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就能为全身各脏器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肺主气,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所吸入之清气与水谷之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肺朝百脉,脾所生化的精微物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而敷布全身。若脾的功能低下,就会出现食少便溏、倦怠无力;肺的功能不足,就会出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汗出等。若中气下陷,则可出现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因此,补气着重补脾肺二脏。



2.补血法


补血法适用于营血亏虚的病证。症见面色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及女性月经不调等。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补血当以心肝脾为主。《订补明医指掌》:心肝不足,皆血虚也。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血不上荣,则头晕眼花,面、唇、舌皆不华而色淡;心血虚,则血脉不充,而见脉细无力。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故妇女经少经闭。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为心之母,故补心多兼补肝;肾为肝之母,故补肝多兼补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脾脏功能低下而产生的血虚,应当益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3.气血双补法


气血双补法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



4.补阴法


补阴法适用于阴虚的病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咳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所谓阴虚,通常多指肝肾阴虚而言。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阴精不能上承,脑髓空虚,故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心神被扰,故失眠。虚火刑金,故咳嗽咳血。火扰精室,故遗精。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故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肾为元阴之本,《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曰: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所以,所说的补阴法主要是以滋补肾阴为主。



5.补阳法


补阳法适用于肾阳虚弱的病证。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尺脉尤甚者。

补阳,主要是补肾阳。《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称元阳)。肾为元阳之本。为人身一切机能活动的原动力,阳虚不能温煦形体,振奋精神,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为肾之府,肾阳衰弱、下元虚惫,故腰膝酸软。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不利。肾虚不能固摄水液,膀胱不约,故小便频数。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里、虚、寒之象,尺脉弱是肾虚表现。



6.阴阳并补法


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表现。阴阳是互相为用,互相促进,互相维系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因此,阳虚补阳,宜辅以补阴之药,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依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

总之,补虚不能离开五脏,而五脏之虚又不外乎气血阴阳之不足。若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可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脏腑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彼此传变。因此,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治疗方法,恰当运用方药。



7.补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补法应用时,应根据致虚的原因,体质的差异以及所在部位的不同,辨清证候的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如气弱乏力,短气懒言者为气虚,治宜补气法;如营血不足者为血虚,治宜补血法;如气虚血少者为气血两虚,治宜气血双补法;如阴虚内热者,治宜补阴法;如阳虚肾衰者,治宜补阳法等。

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之类,临床表现都具有面色白、神疲、食少等症。气虚与阳虚的主要区别在于:气虚一般无寒象,阳虚者兼有寒象,即所谓阳虚则外寒。血虚和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之类,临床表现都具有形体消瘦、眩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血虚与阴虚的主要区别在于:血虚一般多无热象,阴虚者则多见热象,即所谓阴虚则内热

(2)针对病位和气血阴阳不足进行补益。应用补法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阴阳气血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总的来说,补气重点在脾肺;补血重点在心肝脾;补阴重点在肝肾;补阳重点在脾肾。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久病体虚,应注意调理和补益脾肾。

(3)要照顾到气和血,阴和阳的关系。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为血帅,血由气生。血虚补血,血虚而兼气虚者,补血必须佐以补气;若血虚而气不虚者,亦可少佐补气之品,以助生血;若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宜急补其气以固脱;气虚而血不虚者,则较少配用补血药,以防阴柔滞气。若气血俱虚,宜气血双补。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一般如阳虚而阴不虚者,应以补阳为主,并辅以补阴药,使阳有所依附;阴虚而阳不虚者,应以补阴为主,可少佐通利,以防腻滞;阴虚火旺者,应补阴兼以降火。若阴阳两虚,则宜阴阳双补。

(4)分清补益的缓急。对于一般慢性虚弱者,病势较长的,可以小剂量缓慢调养,即所谓王道无近功,多服自有益(《临证指南》)。对于急性虚脱之证,则宜大补峻补,以救脱回阳,如用独参汤、生脉散以急救危亡。

(5)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首先要注意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法的作用。如脾胃运化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即所谓填补必先理气。蒲辅周说:补而勿滞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是有指导意义的。

(6)如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若单祛邪则易伤正;若单扶正又不利于祛邪,往往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这样祛邪不致伤正,扶正更有利于祛邪。补正不忘祛邪就是这个意思。

(7)要注意虚实真假。所谓大实有羸状的假虚证候,如误用补虚,就会助邪伤正;若至虚有盛候的假实证候,如误用泻实,也会造成虚者更虚。因此,在治疗用药时,务必辨清。

(8)对于补先天还是补后天,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唐·孙思邈强调补肾不如补脾,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重视后天。宋·许叔微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重视先天。但二者各有偏见,何时补脾,何时补肾,何时脾肾双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泰林说:久病虚羸,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王旭高医书六种》)。程钟龄说: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医学心悟》)。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9)补法虽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主要是用于治疗疾病。若身体不虚,用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应用补法还要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饮食调养,加强体质锻炼。

(10)煎服补益药时间可以稍长,务使药味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