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的悲哀与乾隆的无奈

 毛胡庄人 2015-11-29

  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在这张画上,穿着休闲汉装的雍正与乾隆父子富于生活气息。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作者:(美)史景迁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清世宗入承大统案,这一事件不仅关系皇位的继承,也关系到清代的政治走向、皇储确定的办法,也由于此案,给雍正朝带来众多难以说清的问题。史景迁的《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或许能给我们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

  □书评人 向敬之

  雍正,排行老四,称帝前,未得过多的宠爱。康熙对故太子两立两废,众皇子争斗不休,最后留下了一桩关于十四子即位受阻、皇四子胤禛改诏篡位的历史奇案。

  史家们质疑雍正得位的合法性,就连当时底层文人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窥秘欲。而吕留良与曾静案,雍正亲著《大义觉迷录》,及一系列文字狱,就是一个显眼的“雍正疑案”的注解。史学家史景迁也不例外,对这一疑案好奇心十足。《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是史景迁从《大义觉迷录》切入的一次努力。

  雍正是满洲人入主中原的第三任帝王,统治中国已有八十年。但,汉人他们怀念故国:旗兵铁骑践踏中原的凶悍、薙发易服令之惨刻、对流亡南明政权曾经的期望,依然挥之不去。受吕留良学说影响,湘南士人曾静投书陕甘总督岳钟琪,寄意岳氏应具先人岳飞抗击金兵的忠义和赤诚,奋起反击清王朝。曾静此举,当然是自投罗网。

  几番审理过后,曾静供称了多位儒士,指定已辞世多年的吕留良为罪魁祸首。他的坦白从宽、谀辞谄媚圣朝明君,契合雍正平服民心的用意。雍正责令将关于此案的10道上谕、提审官员的审理意见,及包括曾静47篇口供辑成四卷本《大义觉迷录》,且附录曾静积极认罪、投诚效忠的《归仁说》,刊刻印行,传播天下,要求各级官员阅后发表读后感。

  雍正在处理文字狱、政敌上,有着说不尽的惨酷。但在曾静案上,却故布“仁义”:公布案情、抚慰天下士子、让曾静反省与歌颂。这样的做法,是他想弥合反映在地域、族群上的华夷之别。他借用儒家传统的天命观,论证清廷定鼎中国的正当性,同时破除曾静一类小知识分子固守的“华夷之防”。但他的决策,却被接班人乾隆来了一次彻底的更改。乾隆上台不久,便严谕诛杀曾静等,并全国禁毁《大义觉迷录》。这本超级畅销书,一下子成了民间秘藏的珍品罕物。百余年后,留日的革命党人在东瀛发现此书存卷,马上想起了如何截取吕留良、曾静的反满言论,发挥延伸,拿来作为一种攻讦满清政权的历史依据。

  但是,为什么雍正不但没有深究曾静的罪尤,而是声称其受他人蛊惑?为什么乾隆登基之初就违背父意,对曾静们执行一次血腥的诛杀?这是历史的吊诡。

  回到问题,史景迁的回答,也是含糊的。他用一种辩证又模棱两可的语言说:

  “或许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错了。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人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眼睛雪亮的后代会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却记得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却以为把书毁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

  300年过去了,这大概只能是一桩悬案了。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