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们是珠宝王国的的寻梦人

 Confucius365 2015-11-29
孙何方,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珠宝专业,2009年荣获伦敦国际珠宝“闪亮新星”设计大赛金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惟一的一位华人得奖者,2013年创立了“HEFANG Jewelry”个人同名珠宝品牌。

孙何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由她设计的“HEFANG Jewelry”系列珠宝一样,精致、优雅、浪漫,而又富于梦幻色彩。


2005年,高中毕业的孙何方,怀揣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的梦想,独自一人前往英国伦敦求学。一开始,她通过留学机构介绍,在剑桥郡一所私立学校读预科。那是一所以语言学习为主的预科学校,一般情况下要学习一年,可是在进入该校的第二个月,孙何方就萌生了转学的想法。

这是因为在学习语言课程期间,孙何方渐渐发现学校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国留学生,以及一些亚洲其他国家的学生,几乎没有英国本地的,平时大家互相交流也很少讲英语,而她想读的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英国学校。所以在经过多方了解和比较之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便成了孙何方的目标,而该校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艺术院校之一。

孙何方是一旦确定目标就会全力以赴的那种人。她就像是那个自己从小喜欢的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公主,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可以义无反顾。很快,她就寄去了入学申请资料,没多久就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并最终如愿以偿地被该校珠宝设计系录取。

学校的悉心栽培,让孙何方在珠宝设计的专业领域里快速成长,也让她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当时有一门工艺课的作业是用砂纸对自己的珠宝设计作品进行抛光,这对于班上那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来说,显然并非是自己以后的主业,所以很多人都只是随便用两张砂纸打磨了几下就相约逛街去了。然而孙何方却并没有敷衍了事,从细度800的砂纸开始打,然后是1000、1200、1400,最后到颗粒最细的1600,她都认真地完成了下来。等到抛光完成之后,所有人的作业放在一起,大家都惊呆了,孙何方那件经由五层砂纸打磨的珠宝作品鹤立鸡群、光彩夺目。

“想要好的结果,一定要有好的过程。”孙何方太清楚珠宝表面的光鲜亮丽是如何形成的,也因此对每一步的制作过程都精益求精。

2009年,孙何方从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高级珠宝设计系毕业。也是在这一年,她获得了伦敦国际珠宝组委会设立的“闪亮新星”设计大赛金奖,成为了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个华人获得者。

2010年,孙何方毕业回国;2012年圣诞前夕,她创立了自己的珠宝品牌“HEFANG Jewelry”,并且推出了“雪花”系列作品。而该系列一经发布,就赢得了主流时尚媒体的一片赞叹,她本人也因此在国内新锐设计师行列中崭露头角。

“HEFANG Jewelry”推出的前几个珠宝系列是轻奢珠宝,选用的材质是925银加上锆石,与昂贵的高级珠宝相比价值要“轻”,但是采用的是与传统珠宝一样的制作工艺,每一颗锆石都是由工匠手工镶嵌上去的。作为设计师,孙何方希望这个品牌能具有和自己一样的年轻气质和力量,面对的客户群也是和她一样对时尚生活有追求的年轻女孩,或者是喜欢浪漫优雅风格的成熟女性。

谈到未来,孙何方表示,她不愿意自己设计出来的只是一件冰冷、呆板、用于炫耀的珠宝,而是当一个姑娘戴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一家咖啡馆,跟闺蜜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她们谈论的话题不仅只是天气和八卦,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新饰物有什么样的小机关。“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如同我的名字那样—何方,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去到。”孙何方说。

对话孙何方:
《中国女性》:品牌创立至今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自己是如何克服的?
孙何方: 困难基本上都是工艺上的,因为我追求珠宝和佩戴者的互动乐趣,所以会在珠宝上设计很多小机关。像“游乐场”系列当中有一只旋转木马戒指,我想让它像真的旋转木马一样,能够旋转起来。当时厂里的师傅都说这怎么可能?戒指会很重,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质量问题,这根本是个不现实的设计。可是我不甘心,因为我觉得这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我去请教我爸爸,父女俩对着图纸讨论了一整夜,最终原有图纸的木马房顶下出现了一根轴,一经拨动,一圈小木马便会随之旋转。

《中国女性》:2013年,当你带着自己的作品在伦敦眼展出时,感受如何?
孙何方: 在圣马丁念书的时候,我住在市中心,透过所住房子客厅的窗户就能够看到伦敦眼,那个巨大的摩天轮日日旋转,是我眼中伦敦最浪漫的地方。所以当我把我的轻奢珠宝FUNPARK游乐场系列的发布会放在那里举行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开心,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中国女性》:目前“HEFANG Jewelry”推出了哪些系列产品?下一步有何规划或打算?
孙何方:已经推出的有FUN PARK游乐场系列、SNOW FLKE雪花系列、LITTLE MERMAID 美人鱼系列、GALA DINNER 餐具系列、SEA HELLO海洋系列这五个系列的轻奢珠宝,以及音乐系列、星座系列、马戏团系列等高级珠宝,下一步还会继续推出一系列的高级珠宝,也在筹备第一间旗舰店。

设计艺术品而非奢侈品
刘蔓
人物背景
被媒体誉为“中国最闪耀的首饰设计新星”。
刘蔓,2013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珠宝设计专业;2014年获伦敦国王大学艺术与文化管理硕士学位,同年在伦敦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刘蔓珠宝”;2015年在英国“金匠精工艺与设计大赛”中一人独揽三金两银,被媒体誉为“中国最闪耀的首饰设计新星”。

现居伦敦的刘蔓是当代国际珠宝首饰设计界的一股新锐力量,在今年3月2日落幕的英国“金匠精工艺与设计大赛”中,她一人独揽三金二银五项大奖,成为当晚获奖最多、年龄最小的设计师。

英国“金匠精工艺与设计大赛”诞生于1908年,是为推广金工艺和珠宝艺术设计所举办的最权威的大赛,每年举办一届,被称为“黄金珠宝精工艺设计界的奥斯卡”。本届大赛的评委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1位珠宝行业资深专家和能工巧匠构成,共有800多件作品及创意入围。此次大赛,刘蔓选送了三件艺术设计作品,两件3D珠宝首饰成品以及一件2D概念首饰。其中,她的一组《疗》系列作品在3D概念时尚珠宝组别中荣获金奖。

有人说刘蔓的珠宝设计融合了当代首饰艺术和雕塑艺术语言,是中西文化的熏陶让她对当代艺术和珠宝首饰的感悟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在刘蔓看来,自己设计的珠宝并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艺术品,她时刻在宣传着文化及其中渗透的价值观。

以刘蔓在本届大赛获奖的《疗》系列作品为例,其灵感源自于东方传统金缮修复工艺及其生活中的哲学价值观。作为设计师,她坚信任何的摧残或毁灭都会成为美丽绽放的起点,并希望通过作品能给大家带来一场心灵与情感的对话。

“我一直把珠宝首饰艺术创作的过程享受为自我冥想和成长的过程。其实生命中许多的裂痕以及许多的不完美都是一种美丽的馈赠。我希望大家能在作品《疗》里,感受到我所推崇的一种安静祥和的语言,以及对生命笃信的价值观。”刘蔓说。

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一批来自荷兰和德国的先锋首饰设计师厌倦了传统的贵重金属的华丽珠宝的设计方式,开始使用其他替代材料。这一先锋势力从荷兰、德国很快传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然后传到美国。现在这股热潮正在中国、韩国、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传播和发展。

作为一名设计师,刘蔓把这股热潮视为是一种回归,她认为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大众的,属于那些热爱它的人们,正如购买她作品的大多是画廊、收藏家和那些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人 们对贵金属和贵宝石的需求居高不 下,而在发达国家人们更看重于设计 与创新?这是因为人文环境影响了消费 模式。而我的使命就在于打破传统观 点,让优秀的原创设计更有自己的 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希望通过自 己的作品和自身影响力,把西方先进 艺术文化思潮带入中国,把更多的中国原创作品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带到世界。”刘蔓自信地说。

对话刘蔓:
《中国女性》:为什么会走上首饰设计这条路?
刘蔓: 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差不多从刚会走路开始,就拿着粉笔到处在墙上涂鸦。因为我们家住在湖北美术学院附近,父母看我这么爱画,6岁的时候就专门送我去学,然后就这样一直画了下去,直到18岁的时候,我去了北京,专门学习油画。但可能也是因为学的年头太长了,虽然那时候我有很好的绘画功底,但却被磨灭了自身的灵气和创造力,所以曾经一度我对绘画是有抵触情绪的。2009年,因为三分之差,我没能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而是去了湖北美术学院的服装设计系,虽然这在许多人眼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却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在读了半年之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国留学。

现在想来那时候自己也挺一根筋的,但如果没有这份固执,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当然最开始父母是不同意的,所以像选择去哪个国家、读哪个学校、学哪个专业所有这些前期准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那时候我对首饰设计这一行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单纯地喜欢,后来是在上海读预科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来自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中国女性》:你会如何形容女人和饰品的关系?
刘蔓: 我从小就对饰品有一种好奇,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天性,也总爱把它们都戴在身上。但是现在再看待一件饰品的时候,我会更多地从哲学和艺术这两方面去考虑,或者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我觉得首饰不像一般的艺术品,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一种艺术欣赏,还和我们的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佩戴上一件首饰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现在设计每一件首饰的时候,我都会考虑它的重量、大小、佩戴效果以及对身体有何影响等等,而且我还会把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都注入其中。如今饰品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我和其他人产生关系的一个连接物。

《中国女性》:下一步有何规划和打算?
刘蔓: 其实到现在我也还在想下一步究竟是要做一个成功的品牌,还是就是当一名优秀的独立设计师,这一切目前还处于摸索之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我会经常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一方面与国内的公司展开合作,另一方面也继续在这边多学一些东西。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未来我也希望能够为中欧的艺术文化交流多作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