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自然对谈

 Confucius365 2015-11-29
《遇见动物的时刻》
作者:克雷格·查尔兹 译者:韩玲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克雷格·查尔兹大半生都在荒野中探险,在《遇见动物的时刻》一书中,他写下自己与30多种动物的偶遇过程——在美国大峡谷被大角羊追逐,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岸与鲨鱼一起浅游,在空中观看游隼以每小时二百英里的速度表演特技,在水洞边与美洲狮展开激烈的对峙,在犹他州的沙漠感受一只灰熊的孤独和足迹……他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蕴含的野性之美。每一次相遇,他都将自身还原为生命的原始状态,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与死亡。他的优美文字深深唤起了人们对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

俄国导演米哈尔科夫拍摄的《蒙古精神》中,我清晰地记得一个长镜头。蓝天、碧草,全望不到边,牧民贡巴迎来一位陌生客人,决定当晚在帐篷里宰羊招待。他与儿子钻进羊圈,抓住一只,扑倒,以腿夹住,抽刀捅入胸口,撕开裂口,将手伸进胸腔,搅坏内脏,羊挣扎几下,也没多少嚎叫,便认命,不动了。于是开膛剖肚,砍骨剔肉,烧水煮起来。这牧民的日常作业,极自然,而那陌生的客人不敢看,本来决意不吃,但喷香的羊肉汤煮好,酒摆上,他便忘了宰羊的血腥——这不过是一道平常的美食。

宰羊的镜头,贡巴与羊的生死交道,就像两个动物在造物的安排下,为各自的存活进行一项必要的步骤。这步骤之后,牧民继续带领羊群找好的草场,而羊也继续贡献自己的肉。我想起贡巴杀羊的娴熟、迅速,是因看到《遇见动物的时刻》中《北美斑鸮》一文描写猫头鹰捕食老鼠的情景:“一双翅膀从空中张开……它拍也不拍一下,潜过铁杉树枝,爪子向前一抓,老鼠被抓了上去……把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倾注在进食上,尖嘴扎进老鼠的头骨。它整个身子都抬起,不只头部,他整个身子都抬起,爪子则把老鼠按在树枝上,老鼠像布匹一样被撕开。”一只猫头鹰与一只老鼠相遇,老鼠不会有任何机会,面临必死的命运。

这两处关于杀戮的描绘,都没有感情色彩,其中不涉及“残忍”、“血腥”的概念,因这是荒野条件下,生存的必备。

从种群发展看,我们反而要同情书中名为“北美斑鸮”的猫头鹰。在物种生存战斗中,它们远不是胜者。书里说,猫头鹰为了高效地捕食,进化出构造精妙的耳朵,靠声音进入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来定位猎物,并因为有软而顺从气流的羽毛,得以从树上滑落地面而不发出一丝声响。但这样精巧的设计对生儿育女的能力却没有任何帮助,它们要根据周遭食物的多寡来调整生育计划,“有四分之一对不会每年都生育;另有四分之一会稍后决定,拒绝孵化鸟蛋,这样胚胎便会死亡。”森林减少,这些斑鸮的数量也仅剩下几千对。而老鼠因为平庸得没有任何御敌本领,便进化出可怕的杂食与生育能力,它们无所不吃,下崽迅速,一年三胎,一胎四到八只。它们脆弱得成为各种食肉动物的爪下阴魂,却又轻易地穿越地球的历史,繁盛地活到这每日便有100个以上物种灭绝的时期。书中《郊狼》一文解释如何才能在这星球上成为成功的物种并“优雅地旋转于一种又一种灭绝的物种间”,郊狼是这成功的成员之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食物专一化……大多数杂食动物创造出各种战术来获取食物,这样,一种独特的开放式的智慧便在郊狼体内应运而生。社会秩序形成。睿智的神情出现在它们的眼中。”

《遇见动物的时刻》中,时常能感到作者克雷格·查尔兹面对动物间厮杀时的冷静。作为一个探险家与生物学者,查尔兹长期在丛林、荒野、沙漠、峡谷中徒步行走,考察。当他看到动物的捕食,甚至自己面临灰熊、毒蛇、群聚的蚊子的死亡威胁,都必要摈弃情感的拟人,因他的文章里透露明白的信息:野生的动物世界里,没有人类所谓“残忍”,一只动物的死亡,便是另一只动物的生存。若非想出保存自己的方法,便要有杀死他者的利器。生育与屠戮的平衡,其间没有多少人类文明的花招与退路。

在《遇见动物的时刻》之前,我看过两本关于动物的书,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所著《所罗门王的指环》及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万物有灵且美》,前者是生物学家对许多家养动物的观察,比如鸭子与白鸽。后者是乡村医生对农家动物好笑的诊疗,比如肥猪与母羊。这些动物与人的文明相距不遥远,作者用许多幽默的写法,将这些动物提高到人的水平,好像它们真的有人的情感。

《遇见动物的时刻》却翻转了角度,查尔兹将自己视为一头野兽,与蛮荒为伍,褪去人的自豪,在卑微的肉身上重新诞生动物具有的恐惧、警惕、孤寂、坚毅。借助他文章里一种敏感而神秘的散文气息,我也得以随他进入一片与人类生活无关的冷漠的大自然,感受野生动物炽烈的燃烧生命的方式。譬如能从五千米高空直冲到海面捕捉鲑鱼的秃鹰,在母亲肚子里便啃噬同胞的虎鲨,身体被雌螳螂吃到腹部却仍在“继续大无畏地授精”的雄螳螂……这些描述中,查尔兹为我传达了被传媒产品包装的温情脉脉的虚伪动物世界中所未见的道理。当一只比公共汽车还大的鲨鱼,咧着每颗132磅咬力的一排横牙出现在你身边,你只有生物力驱使的逃离本能,你根本不会计较生命的价值,那没有意义——“让我来告诉你动物的灵魂:它能迅速把你撕成两半,也能以同样的速度突然整个呈现在你面前。它并不是价值或判断的载体。它是纯洁的载体,不会去争论死亡或是狂喜。”

当然,除了这些思考,作为自然作家,克雷格·查尔兹的文章总有《国家地理》杂志一样将生物学细节呈给读者的部分。作为一个探险家,他沙漠旅行、攀登悬崖、穿越森林的旅行,也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好似一个优秀的故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