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元代“忽必烈”艺术品特展

 5菲菲 2015-11-30

  艺术历史不是等待组装的拼图游戏,它更象是一块打碎了玻璃的反光板,碎片散落一地,有些部分再也无法找到。后人通过努力求证加想象,又将碎片重新粘合在一起,使历史重放光彩。正如「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系列展览一样,为了让这段历史以较为完整的面目呈现在观众眼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
  此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展品,其中109件来自于中国的博物馆,也有来自我国台湾的藏品,以及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博物馆的藏品,其中部分是私人机构的收藏品。展览分4个部分陈列。第一部分是展示以上都、大都为中心的元代北方城市文化的发展;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元代的宗教艺术,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和印度教的绘画和雕塑;第三部分以书画艺术为主;第四部分是装饰艺术,以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为主。展览从小饰件到重达几吨的石雕像,应有尽有。
  悬挂在展厅入口处的第一幅肖像画是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的画像,她圆圆的脸蛋,戴着红色高帽,帽子顶端汇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羽毛和珍珠。这种帽子在当时十分流行,据说,曾经有位来元朝觐见的使臣将一群头戴这种高帽的女子误认成手持长矛的士兵了。生活用品展示部分有很多黄金器具,因为蒙古人喜爱黄金、珠宝,因此,在元朝出席盛典时,贵宾们通常穿上金色衣服,上面最好还镶有宝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
  《纽约时报》将元代形容成14世纪的百老汇,不仅拥有各种演出场地,戏剧形式也十分丰富,元杂剧、滑稽戏、歌舞杂耍都十分盛行。展品中有一个烧造十分精细的空心瓷枕,绘于底部凹处的图画是道士们正在进行宴饮,还有杂耍表演,整个图画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视觉效果。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元代的宗教艺术。忽必烈在察必的影响下,信仰藏传佛教。展览体现了元代道教、藏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融合。其中一幅水墨画中,两个罗汉一位身穿传统的汉族服饰,另一位则穿着宽松长袍、黑皮肤、虬髯,并有一双幽蓝的眸子,很象是中亚地区的僧侣肖像。另一尊印度教风格的雕塑后方,则能看到一幅伊斯兰书法作品和一个十字架。这种交汇、融合的风格在元朝并不少见。
  《纽约时报》评论,在第三部分书画艺术的展示中,正如展览标题「元代革命:艺术与朝代更迭」所展示的那样,忽必烈掌握皇权后,不再实行科举制度,汉族知识分子完全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艺术家也在其中。作为反抗,他们创建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倾向于个人的抽象的自我表达,并将其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反抗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赵孟頫的《红衣僧人图》属于自然主义作品,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赵孟頫备受同时代人争议。或许他只是希望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为汉族艺术争取最大的空间;或许他只是希望一个稳定的创作环境。以倪瓒为首的同时代文人则对蒙古政权非常抵制,他们常常坐着小船,四处漂泊,因此他们的画作中,常常会出现小河、天空、光秃秃的树木等形象。
  一位中国专家表示,蒙古人实行种族歧视和制度上的双重标准,让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感到非常痛苦。毫不夸张地说,艺术家和学者们无处不在的卑微感和挫折感以及他们对当时环境的反映,造就了忽必烈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