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报告

 碎玻璃心 2015-11-30

读书报告

阅读人数:70人   页数:3页

《说园》读书报告

读《说园》,读者不仅感觉到陈从周先生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独到精辟之见解同时惊异与陈从周先生的文笔,可谓清丽可诵,引人入胜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后又师承张大千,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史修养深厚。所以《说园》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诚如叶圣陶先牛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五篇文章写于19781982年间,这正是中国开始开放国门的时代。国外的造园理念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说:“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故中外园林自成体系,决不能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细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矣。”在《说园》五中提到:“枣园可以尊古违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这看似矛盾的观点,若细细的想便会明白,这实际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粗浅地拼凑模仿古典园林或西方园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究其园林境界,学其精髓才是可行之道的意思

文章中对于古典园林魅力所在的剖析总结后人仍然无法企及,虽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一切百废待兴之时,园林行业更是重新起步人才凋零之际,但仍然掩饰不住智慧思想的光辉。推陈出新的理念对于今人营造中国风格的现代园林依然具有着灵魂的指导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曲”,这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讲究委婉含蓄是分不开的。正所谓“曲径通幽处”,《说园》中提到,“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美”。只有够曲够含蓄,才会有情调、让人意犹未尽。

何谓曲?在这曲径之中,在这回转之间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笔直平坦的大道固然风景宜人,但弯弯曲曲的小路更能使你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可理解为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 1 / 3 ~

《说园》又是如何展现园林的曲的呢?

首先,园需让人游完还想游,看完还想看,这就需要园林不能一次让人看完,试想,若是一座园林,一次就看过全部景色,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已洞察过,游人还会有兴致再去游玩吗?这需要园林景物各有特点,委婉多姿,游之不尽,曲折小道、园林围墙等是必不可少的了。

园有深浅,如何为浅?例如一眼尽收一园景色,没有细节美,无需去探求、发现,看到的就是其全部,这就是浅;又例如说园>中提到的“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有着不了解,水池中装了大金鱼,熊猫馆前站了泥塑熊猫”,这种非常直白、毫无遮掩、唯恐别人不知道的景观,尽失含蓄美,这就是浅。而深,简单直白的说,就是不说不明白,只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一说就恍然大悟。如“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使并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这些都是需要去悟的意境,潜藏在游者思绪深处,只有用心去感受,细细琢磨才能发现的美。

“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不囿于一地,因地制宜,引山水为园之大观,鸟语、花香、影像为细景。这便是景成景。说到借景,不得不说的是园林旁的景色,尤其是园林旁的建筑,需要特别注意,要与园林格调一致才行,如古色古香的园林旁建了一栋摩天大楼便大煞风景。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解决这种状况需要用到潜藏的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园林无绝对之大小,无大便无小,无小就无大。苏州网师园面积较小,却不会让游人觉得小,因其运用了景物相对而互相更换的原则,无旱桥、大池、大山,建筑修得较小,数量适当,于是就不再显得小。这就是因地制宜。

画有画理,造园亦有造园之理。 近景需细致,远景自然要有层次。近景细致到一树的修建、片石的移动,这都是能影响风景的构图的,可谓一招一着只差,便败坏全园感。“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便是远景层次感,远山、远树、远舟,它们是景色中的点缀绝不是主角,细看、不留神是无法看到它们与一般的山、树、舟的差别的,只会轻轻扫一眼,忽略而过;若是把它们当作主角,就会发现它们的这种“无脚”“无根”“无身”的贴近自然之美,让人觉得余韵无穷

~ 2 / 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