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周边值得去的几座传统古村落

 昵称2530266 2015-11-30

在洛阳的周边散落着很多的古村落,数百年来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盎然的青苔和斑驳的墙壁缠绵;清浅的池塘在夏夜也许会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让人霎时间有回到了明末清初的感觉,让我们从这里开始一段奇妙的古村落之旅。


石碑凹村

石碑凹村位于孟津县常袋镇东南4公里处,据传,唐代时村西北的榆树岭曾为武则天的避暑花园。村名原为“宣武”,北宋时开国元勋石守信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此处逐渐形成石家墓群,多处立起高大的墓碑,村名遂改为石碑凹。

石碑凹村村民以张姓为主。明朝初年,张家先人由山西迁到孟津县朝阳镇,后至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张氏十一世祖张绍述迁到石碑凹村,成为石碑凹村张姓的始祖。张氏家族世代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砥节砺行,在清朝时有多人为官。

石碑凹古寨的防御设施堪称强大。据原村委会主任张元庆介绍,寨子以前有东西寨门,四周由寨墙包围,墙上分布着7个防御炮楼和寨垛,寨门由专人把守。以前,寨子的南部有两条通往外界的地道,如遇匪患,地道内可住人,也可由此逃生。如今,虽然地道口已坍塌,但是内部通道依然保存完好。此外,在院墙上零散分布了小堡楼,形成了又一道防御线,让整个寨子固若金汤。

以前的寨子分为南北两个宅院,中间为街道,南北宅院各自通连。这些宅院由张氏族人从清雍正年间至民国时期陆续修建。

目前,寨中保存较好的宅院有10所,均为北边的宅院,其为四合院式建筑、三进式院落。院内的前厅、过厅立柱粗壮,楹有联,楣挂匾,窗镂空,门上多雕有牡丹、兰花、竹子、人物等图案,房顶的飞禽走兽砖雕随处可见,多处宅院的后院两侧有保存完好的绣楼。


卫坡村

卫坡村古代民居,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地处邙山,北临北魏孝文帝长陵,占地30余亩。系清代古建筑村落遗址,现保留300余年的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明清民宅街道2200多米,现已支离破碎,分立着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庭院。

门前有上马石,院落深50余米,三进院落,其间又分出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充分显示出早年官宦私宅的建筑风格。木雕条几、太师椅、锭子床等古老家具随处可见。庭院内既拥有偏门秘道,又具有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设置。庭院之间彼此相同,互相往来,浑然一体。

卫坡村古庭院有16所,天井窑院26处,祠堂1处,靠山窑28孔,私塾院1处。大多是三门四院,均有门楼、二门、过堂、厢房、上房等;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保存完好,形制完整;宅内建筑存有大量的雕花影背、木匾、望柱、砖雕、木雕。该遗址属豫西地区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民俗村落,加之紧邻洛阳、交通便利,是发展民俗村寨旅游的一个绝好景观。

据传,卫氏家族在清代为中原名门贵族。卫氏起源于周,康叔受封于卫而取为始,明末清初时,卫氏一支从济源迁于此地,历经300多年。自清乾隆年始,先后出过4位诰命夫人,七品以上官员26位,整个大家族多达230余口人,可谓一方富豪,到咸丰年间,家族逐渐衰落。

该村由规制相仿的十二所宅院组成,其中“三进”七所、“五进”五所,现存亭、堂、楼、廊近三百间房屋。古宅不仅气势非凡,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建筑精美、内涵丰富。大多数院内建筑青砖白缝、建筑装饰丰富多采,有砖雕、石雕、木雕、彩绘等,内容多为瑞兽祥云、吉祥花草等,将整个建筑点缀的富丽堂皇,是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它独特的清代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每年吸引着上万人到此访古探幽,感悟历史。

温沟村

伊川县吕店镇温沟村距洛阳市区40多公里,村里现存有4座明清时期的古宅,院落为“四合院”式建筑,共有房舍20多间。宅院门楼临街向阳,位于临街房的一边,门两边(含屋门)都镶嵌着石壁画,图案有莲花、梅花、石榴、兰花、葡萄等等。上去门台,门两边有对称的石狮、石鼓等。这些石雕精致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房顶的飞禽走兽也活灵活现。

据匾额所记,宅院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以及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进行重修。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享有“小苏区”的美誉。战争年代,温沟村地下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建党的武装,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6月,温氏宅院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村南有一处窑洞,这里是温沟村地下党活动旧址,皮定均司令也曾在这里住过。

1936年,村民温德庆到安徽当船工,听说了革命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消息。回乡后,他开始参加温沟村党小组的筹建工作。1938年春,温沟村第一个党支部建立,温德庆任支部书记,除他以外,还有两名党员。

寺坡山村

寺坡山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的石井镇,是一个隐在大山中的小村落,因山中曾有古寺而得名。明清时期,王、马、张三姓先后迁来,依山建起石房,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如今,那些石头民居风貌依旧,仿佛数百年的时光已在这里凝固。

寺坡山村因山中曾有古寺而得名,但因古寺早已被毁,如今村里人已很难说清古寺的来历。

“我小时候,古寺就只剩一尺多高的石头残基了,现在已成了一片玉米地。寺院中有口井,以前水很多,后来被填进了不少砸碎的石碑。”今年85岁的王保宪老人说,古寺占地好几亩,昔日香火鼎盛,山也因此得名寺院山,后来改为寺坡山。他家就在古寺旁边,但因年代久远,对古寺的历史也说不清了。

寺坡山村有三个自然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分别住着王、马、张三姓人家,住的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其中王姓是直接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马、张两姓则辗转多处,最后才在这里落户。“这些石头民居大多已有数百年历史,现存最古老、最气派的当属三院相连的马家院。

从新安县城到石井镇是45公里,从石井镇到寺坡山村,还有10公里的山路。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到了山顶,寺坡山村也就到了。

“看屋旁那石磨,从我记事起就没动过。时光就像在这里凝固了,即使再过几百年,这些绿树掩映的石头房子也不会变!”村民说,本村人少了,有些外地人却把这里当成了世外桃源,闲暇时总想来住上几天。

  ——能在时光凝固的地方驻足,也是一种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