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山

 wangyong670 2015-11-30

五行山

    终于走到了大唐的边境,这里有一座当年掉下来的五行山,因有如来的压贴而瑞气千条,孙悟空这个妖怪几乎是如来内定的取经成员,他的一身本事,傲慢无知、狂妄自大的品质都是面对西游道路上道家势力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观音在此突然诗性大发:

   【原文】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

    前四句唤起猴王对前事的记忆,然后用“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吹捧一番,最后用“何日舒伸再显功”发出自由的诱惑,这就是观音的招贤艺术,声音刚好让压在山下的孙大圣听了个清清楚楚:

   【原文】大圣在山根下高叫道:“是那个在山上吟诗,揭我的短哩?”菩萨闻言,径下山来寻看,只见那石崖之下,有土地、山神、监押大圣的天将,都来拜接了菩萨,引至那大圣面前。看时,他原来压于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

    好个“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孙悟空当年做过些什么观音是知道的,孙悟空也许还没听出观音这句话里“看看老子是哪个!”的意味(推荐吴闲云兄博文《看看老子是哪个!》),但是观音菩萨对这只野猴子的小觑之情可见一斑。这句话在《西游记》中一共出现三次,孙悟空在这里听了第一次,可能没什么感觉,所以只说我当然认识你,表示“承看顾”的谢意,还问观音“你从哪里来?”,后来的孙悟空在西行的路上被观音菩萨收拾得服服帖帖,一点脾气都没有了,才知道这个话里所蕴含的深意,弥勒佛对着孙悟空说“悟空,认得我么?”吓得孙悟空:“行者见了,连忙下拜道:‘东来佛祖那里去?弟子失回避了,万罪,万罪!’”,可以说,这个傲慢无礼的猴子能有这样谦卑的表现,是西行无情的斗争与血的事实教育了他的成长,此是后话。

    被观音的诗点中心事,孙悟空是主动请求菩萨救他的,观音反而卖起了关子,说“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激得孙悟空认错知悔,主动投诚,表示愿意入门修行。于是,如来给出的三个收徒指标,观音菩萨经过倒走西游路一次,选到了三个较为满意的人选,沙僧和八戒都属天宫弃将,本事也不差,面对后面的复杂道家势力会有微妙的作用,至少开始的时候观音是这么构想的,有了他们,开山破路都有保障;而孙悟空毫无疑问是个勇猛的打手,实力虽然一般,但是前有闹天宫的业绩,心理上是不畏惧任何道家势力,又不牵扯任何派系,给这个待罪之身以自由,他就只有前进唯一的一条生路。所以在孙悟空身上,观音开出的条件最少:自由,入门以后再修正果。“再修正果”即孙悟空完成这件保镖的差事,只能得到入佛门的资格,至于正果,还要慢慢在修行。这也正是孙悟空的处境:在西游的队伍中他起点最低,一切都只有靠拼,他入伙以后唯一拥有的是肉体的自由,要想奔个前程,找回齐天大圣的威风,只能拼命去杀、去立功、去“修”自己的功绩,天庭没得混了,在佛家能有什么地位,全看西游路上自己怎么表现了。至此,观音菩萨连收三人一龙,没有用到一个如来给的金箍,第一步收工,副手的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宝贝挪为私用。接下来她就需要好好动动脑子,如何找到并能让金蝉子顺利上路。

   【原文】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

    这里我想也值得一说,观音菩萨是知道猴子姓孙的,但是却不清楚名字叫“悟空”,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名讳现象。

    名讳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所以,当孙悟空官封大圣,他的名字就成了忌讳,大家会说“孙大圣”,但不能直呼悟空,了解了这个,当我们在书中看到有把猴子叫成“悟空”的角色,那他一定是仙界长辈,或者官级高出大圣很多的人物。同时也就解释了另一件事:猪八戒被判了死刑,在太白金星的求情下玉帝饶了天蓬死罪,太白金星就是猪八戒的救命恩人,但是在黄风岭一战金星出面指点孙悟空和猪八戒时留下了带名字的颂子,八戒却不知道李长庚是谁。

   【原文】行者执了帖儿,转身下路。八戒道:“哥啊,我们连日造化低了。这两日忏日里见鬼!那个化风去的老儿是谁?”行者把帖儿递与八戒,念了一遍道:“李长庚是那个?”行者道:“是西方太白金星的名号。”八戒慌得望空下拜道:“恩人,恩人!老猪若不亏金星奏准玉帝呵,性命也不知化作甚的了!”

    有人通过猪八戒的这个表现推导出了很多结论,认为猪八戒当年的案情有许多复杂的内情,其实我认为这里没有别情,猪八戒不知道李长庚这个名字很正常,金星的表现一看就是天宫的内臣,深得玉帝宠信,他的名字自然是讳而不提的,只有孙悟空这种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才会和众仙不分高低称兄道弟,直呼名字,所以猪八戒不晓得李长庚就是太白金星,其实是很正常的。

    好了,收完悟空,观音就以自己非凡的智慧手段完成了取经队伍的初期组建工作,开了些条件,不用自己出资,启用别人的弃将,变废为宝,还省下了法宝私用,这个CEO就是放在今天,也绝对是个超级人才。接下来观音走过大唐边境,还有几个小妖盘踞双叉岭,需要在取经人路过的时候做些安排,除此之外,一切还基本尽在掌握中。

    终于来到了大唐长安,结合我前文《伪善与智谋的完美融合》,观音以她特有的方式缓缓拉开了西游计划的序幕,围绕的主角,却不是金蝉子,而是唐王李世民。

 

五、BT的西游导读大纲

    我确实在前期高估了自己的写作速度,同时低估了自己平时的工作压力。导读《西游记》的总体思路在我心中分了五步,我本想随着博文慢慢发出,大家就清楚了,没想到写到现在,大家对于我写博文的总体映像还是模糊的,这不能不说是BT的失败,为了修正这个错误,今天在这里把我的总体写作计划告诉大家,希望能对理解我的博文有所帮助,再次感谢各位博友的意见!

    第一部分:从《经典国学之<西游记>》到《推理的基石二》为第一阶段,目的在于由一个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真假美猴王故事入手,推导出《西游记》的故事表象下埋藏有很深的伏笔,但是要这个推理成立,需要证明孙悟空、观音菩萨、如来佛及李天王有着丰富的人物内涵,在顺着作者的文字得出了这些人物不是过去脸谱化的经典形象以后,为开展导读《西游记》做了一些基础推导,为解读打下坚实的根基。中间的这些文章,都是准备工作。接下来,我的论证主线是:玉帝才是整个故事的终极策划者,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扶持如来崛起以制衡老君,达到治世称王的最终目标。或许有人会疑问玉帝本就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了,还策划这些干什么,那么我将回在第五部分解释《西游记》故事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猴王得道》至《五百年的前前后后》为第二阶段,论述《西游记》前七回的内容,基本围绕大闹天宫的故事展开,有了前面的推导基础,这个部分就比较明晰的看出玉帝与如来在联手合作塑造一个草根官员孙悟空,并利用这个狂妄无知的猴子打破了天庭的千年顽空,达到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如来开始崛起治世,玉帝开始平衡自己手中的两张牌——佛与道。在此之前我有一篇博文《平衡——治世之道》被我拿掉了,因为我觉得放在那个阶段不太合适,我会在下一篇重新发出来,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西游计划最大的敌人一直还没露出本来面目,放在这里,对第四阶段的分析会比较有用。

    第三部分:从《倒行西游路》写到唐僧出发为第三阶段,我目前的三篇博文才只写了原著的第八回,一直到第十二回唐僧出发是西游计划的筹划和初期实施阶段,观音为此做了大量的筹备,奠定了西游最后能成功的基础,我希望能跟随原著的顺序把这些事梳理出来,因此这个阶段以后我不会再突然跳到后文去论证不相关的章节,我的导读顺序就是按照原著的时间顺序展开,有原著的读者也方便随时印证。

    第四部分:从唐僧出发后突然由一个高僧坠为一个彻底的俗人开始,顺着原著的推进一直写到车迟国斗法,《西游记》的整个斗争脉络和敌对较劲的双方就都出来了,导读完这个部分,原著想表达的主旨就已显出十之七八,之后的推理,就简单了。

    第五部分:从通天河到《西游记》的结束,主线条再没太多变化,主要是作者围绕故事照应前文的伏笔。除了故事本身以外,主要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1、师徒四人微妙的感情、心里变化过程;2、孙悟空的心智成长;3、唐僧肉的长生之谜;4、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5、作者想在《西游记》中融入的民间传说因素;6、《西游记》中的代笔现象;7、《西游记》故事的产生土壤是明朝中期的政治现状。

    由于目前我的第三部分才刚开头,后面博文的名字都还没想好。也正如有博友所说,《西游记》太长了,为了使我的后期解读能够轻松,我在前期做的铺垫确实冗长了些,不如吴、游两位可读性与娱乐性兼备,但既然决定在他们两位之后还要写《西游记》,我就只能坚持自己的特色。制衡——天下大道

    我今天先把《西游记》的主体思路摆出来。

    《西游记》以神怪写人,以天地阴间写人间百态,以天宫喻皇城。开天辟地之前,各路神仙就在各自修行渡劫了。《西游记》第一回就写明天地万物产生的时间和顺序,然后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神统治万物,地滋养万种生物,万物死后阴间轮回。神高高在上,但是追求长生,需要人的供养和信仰;人弱小而卑微,生死都在神的系统控制之内,但是他们的信仰和香火决定了神的地位和价值。在普天之上,统管一切的神仙,就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是符合作者的时代观念的,在君权时代中期,作者还凭空构想不出另一种社会制度,在作品中也没有关于其他社会体系的具体体现,因此,在一个君权时代天下所期望的,就是一位有道明君。那么,这个“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是一位明君吗?是的,这就是《西游记》的构架:

    在开天地时代,如来这个人物和道家的仇恨就结下了,如来亲自安排了一颗“摩尼珠”这个佛家至宝在东胜神洲待用;之后道家一统天下,老君亲临西牛贺洲“化胡为佛”培植亲信,安插佛教势力中的亲道势力,到某个时期,道家天下独尊,恣意妄为,以太上老君为首的道家横行无忌、为祸人间。老君更以自己炼丹术和非凡的制宝能力受到玉帝宠信,安插亲信,干预朝政。独占蟠桃之秘而统领众神的玉帝终于有所动作,想收拾天下局面,他以“制衡”之道,重新平衡天下时局,扶持佛教而压制道教,重划天庭势力格局,当然这一切是宫廷之变,自有中国古代官场的特色。于是,玉帝选中了如来这个远离天庭势力体系的人才,决意让如来崛起成为天庭外的“藩王”,以远水解近火而压制老君,制衡天下。《西游记》一书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大闹天宫;2西游计。

三、大闹天宫

    从“摩尼珠”蹦出石头的那一瞬间,玉帝的大计就拉开了序幕,在玉帝和如来的合作下,孙悟空得道成精,顺利闯祸;玉帝成功扶持起一支亲兵:李天王,然后和自己的亲信太白金星一唱一和把孙悟空在妖和仙之间转化两次,转移了所有神的视线,之后,天庭的亲皇势力已有十万,如来有了抗衡的本钱,玉帝有了“安天”的底气。大闹天宫事件顺利达成,玉帝直接宣了如来上天,如来一战成名,以“安天大会”暗示了自己的地位和雄心,拉拢了天庭一批墙头草势力,荣归西方;玉帝则利用“大闹天宫”事件瓦解旧势力,对天庭基层势力进行了整顿,老君在这个回合中毫无防备,吃了暗亏,仇恨的视线集中在了孙悟空身上,孙悟空却被如来和玉帝光明正大地保护起来了。这期间过了631年,如来和玉帝又合作演了好几出戏,玉帝借机清理了身边的卧底,如来借机发展了在西天的势力,稳住了自己在西方的脚跟,和佛教内部的亲道势力达到了平衡,利用这631年慢慢消除了老君的戒心,准备和玉帝开展下一步计划。

四、西游计

    当如来终于算定一切之后,启用了一个同样拥有野心但是不够大才的人物——观音菩萨,这是一趟可以谋私利的差事,她主动请缨,但是走过一遍西天路,她才略窥这其中的奥妙,脑子一转,明白这样事关天下大计的事情若想办成,必须搞定两个人: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和世间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所以长安城出了人命,天庭也牺牲了一位龙王,换来了人间、天庭双料“奉旨办差”的“西游计”。整个西游的道路,就是一出宫廷明争暗斗在人间的具体呈现,一将功成万骨枯,死人无数,死妖无数。圣旨当头,老君只能暗中破坏;民意所向,如来有恃无恐;打着支持人间皇帝之意的幌子,玉帝心知肚明,却又分寸拿捏恰到好处。玉帝、老君、如来在西游路上展现了各不相同的智慧气度;加上观音菩萨在其中搜罗党羽,扩张势力,野心谋私,西游的十万八千里路众生百态,回味无穷。

    《西游记》最后造就的格局是什么呢?分几个方面小结如下:北俱芦洲势力不变;东胜神洲有花果山残余势力渗透,不影响东胜神洲原来的势力格局;西牛贺洲经西游队伍走过,无疑达成了四个字的局面——蔑道兴佛,如来顺利收复地盘,去除天堑,光复西、南大道,剪除异己,真正做到了西方独大。佛教大乘三藏经纶顺利传入南赡部洲,佛道两家在“南”平分天下,相互制衡,老君失势,在如来佛的牵制下党羽锐减,亲人受制。玉帝通过“西游计”,真正做到了“坐南面称孤”,彰显王者之道。

五、“大龙”的劫争

    《西游记》的作者才思横溢,知识广博,从时代特征来讲,一定善于围棋,在《西游记》第十回作者有如下描述:

   【原文】博弈之道,贵乎严谨。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

         法曰:    

         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有先而后,有后而先。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此之谓也。

  由此可知作者对于围棋博弈之道有深刻的理解,玉帝和如来步步为先,舍弃丢子,牺牲了众多神怪、凡人,终于达成天下平衡之道,这个棋局料敌先机,出奇制胜。如果说天下是一盘大棋,西游的四个人就是一条大龙,由南至西围绕这条大龙是一场血腥的劫争,最后以如来的大龙底厚而少浮棋,独活升天;老君擒杀大龙失败,黯然失势。最终棋局的受益者,是如来和玉帝。因此,套用作者在第十回的诗句:“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

说明

   1、  以上的说法绝不是凭空臆断,《西游记》中有足够的文字和情节来印证我的观点,将在其后的博文中逐一论证。

   2、  “西游”的搏杀不在唐僧而在天下,所以抓住唐僧而不急着吃掉是有原因的。

   3、  西游队伍的四个参与人员关系复杂,情感变化微妙,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4、  每一个妖怪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的清晰,有的含糊,我们可以尽力挖掘,但不随意编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