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觅福源
我是从2012年才开始读《道德经》的。一读就被老子折服了,于是我几年来一直想着教育来品读《道德经》,这使我在工作中淡定了许多,对以前看不开的事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对生活和生命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结合自己读《道德经》的感悟谈一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要谈教师的幸福感,我们必须先要思考自己的苦和累来自哪里。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知道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的辛劳。教师的辛劳是外行人不能理解的。首先累在身体上: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处理突发事件……一天马不停蹄忙忙碌碌,于是我们常常感叹:累了一天,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更让人痛苦的是心灵上的累,凡是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教师在心中都会存在这几方面的压力。 一是来自学校的压力——渴望领导的认可。二是来自同事的压力——同是工作怎肯甘居人后?三是来自学生的压力——现在的学生个性强,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必须付出一片真心和巨大的努力。四是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学生难管一些家长又不理解不配合,这让老师们最为苦恼。 我觉得要想幸福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教师群体的当务之急是调整心态。 要调整心态就要向水学习:上善若水——淡泊不争。 老子在《道 德 经》第八章写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 结合这一章,我谈两个问题:“处下不争”和“处恶几道”。
(一) 一提到“淡泊不争”很多人就会以为这是空口号,其实真的需要把名利看淡,向“水”学习。 词坛泰斗乔羽先生写过一首《看黄果树瀑布》 人从高处跌下 往往神黯心伤 水从高处落下 偏偏神采飞扬 可见小小水滴
——水从高处落下,为什么会神采飞扬呢?人到底要向水滴学习什么呢? 水有一个特性——往低处流。低处就是坑洼之地,就是“众人所恶”之地。流向低处才能使自己停下来,静下来;于是四方之水奔聚而来,形成潭,形成湖。由此可见,只有把我们的姿态放低把我们的心态放平,才能像水一样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成就自己。 处下,就是甘于奉献自己;处于低处才能把别人举到高处,这就是所谓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处下,是一种心态:一种谦卑、平和、宽宏、向善的心态。 作为教师,存一颗“处下”之心,才可以真正地放下姿态走入学生之中,体谅他们的难处,原谅他们的过失,等待他们的进步,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帮助,送给他们祝福。 怀一颗处下之心才能把所有的学生容下;怀一颗处下之心,才可以溶解抱怨,才可以托起责任…… 水,不平则动,一动则一境;治心如治水,稍一动,欲念便会有倾斜,其机甚微!所以读过《道德经》之后,我每临事都常想到水,想到自己的心,便会常常提醒自己:心湖平静吗?欲念在流吗? 读过了《道德经》之后,我对治心有了自己的看法,心像一架天平,欲念一动便会打破平衡,那天平的支点就是本心,本心就是守正向善的良知,就是抛开了名利牵绊的心,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心。 怎样理解“不争”呢? 老子在第 二十二章中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 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这一章,读到“不争”二字时,我建议大家倒回去读。你会发现老子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争”。“不争”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由此可见老子的“不争”不光是不与人争,更多的是指自己心灵的“平静”,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的较量,是通过自己的调整和修炼,尽量地淡薄名利、敬业乐生从而保持心灵天平的平衡。 其实老子的思想不是在教人“遁世不争”而是在引导人“豁达平和”;他不是在教人“避事无为” 而是在教导人“自强善治”但是却不“违道妄为”。 一言以蔽之:“不争”重在“自争”, “无为”非为“不为”。 换句话说就是用平静如水的好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二) 老子在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我理解“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要做好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老子在提醒我们,众人都抢着去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几于道”的;而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却往往是“近于道”的事。 例如,心中装着所有的学生,不是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愿意做的事,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当老师的最应尽的职责,尤其是那些极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学生,我们真的应该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地体谅他们,及时地帮助他们,真诚的激励他们,这才叫尽责,这才叫“几于道”。 再如,作为班主任我们很少有人为学生们协调所有学科的学习时间和任务量,更有甚者心中想着的只有自己所教的科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挤压学生的时间,这是一种卑劣的心理,是一种“远道”之举。所以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前提就是全心全意地想着全面发展自己的学生,这才是尽责,这才是近道。 这“几于道”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提醒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守住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该做的小事。 其实,我们这些平凡的老师真的应该以淡薄名利之心向农民学习,活成农民。当我们放下名利之争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平静,就会认清自己的方向和任务;当我们活好当下的一分一秒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变得幸福了。 千万不能背着包袱工作。当我们心头老想着考试成绩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就想着他在考试中会不会给我拉分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压上了一块石头,压着这块石头工作,我们的心情能好吗?我们在工作中能不急躁吗? 所以,我们要活成农民。活成农民就是“只思耕耘,不问收获”:备好一节节的课,上好一个个的四十五分钟,判好一份份的作业,“勤者有秋,惰者歉收。”就像农民一样不去想成绩如何,而是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从容,淡定。反之,如果把我们的工作和学生当做我们求名求利的工具,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万分痛苦。 所以,我们要怀助人之心教书,莫存求名之心做事。 万不可竭力做事给人看——要默默耕耘为良心, 万不可苦心胜人以得名——要胜己自修以得功。 当我们能够用诚心面对学生,而不失庄敬心,用细心办理琐事,而不生推搪心的时候,我们就能在敬业中找到成就感。当我们以不争名利之心做事、以关心他人之心做事、以自甘吃苦之心做事、以为人分忧之心做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敬业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作为人之师长,我们要心存阳光,守住本心,快乐地做好每一天的自己。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淡定从容可以创造曼妙的风景。 老师们,让我们像水一样流过我们生命的分分秒秒。 作者简介 王术春,男,40岁,中共党员,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区级语文名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