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猪肺炎支原体的毒力强弱及在气管、支气管粘膜上的感染程度相关。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感染的早期,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粘膜表面,而支气管末端及肺泡内则支原体很少。支原体与气管上的纤毛有密切关系,强毒力的病原体感染后,开始是粘附在完整的气管纤毛表面,尔后逐渐残蚀纤毛,直至造成纤毛大面积或全部脱落。一旦纤毛脱落光了,支原体便移居他处,很少在纤毛脱落处的上皮细胞上发现支原体粘附。 据张启敬新近研究表明:猪肺炎支原体菌体表面有粘着素,而纤毛表面有特异性的受体,这样,一旦病原体进入体内就很快粘附到纤毛表面,纤毛脱光了,由于没有受体,这种粘附作用也就失去了。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力与其粘着性强弱密切相关,实验证明,猪肺炎支原体在培养基反复传代可以使其致病力减弱,而猪肺炎支原体对纤毛的粘着性也随着培养基中的传代次数增多而减弱。粘着性决定了致病性。这种纤毛脱落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进入猪呼吸道的异物可以通过纤毛的屏障作用或运动队作用将其排出体外,保证肺组织的健康,使呼吸畅通。而当纤毛脱落后,这种作用就消失了,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及气管粘膜产生的分泌物无法上排而沉降到支气管末端及肺泡中,逐渐形成肺肉变或胰变。使肺脏功能遭到破坏,出现呼吸困难。 Adegboye(1978)的试验证明: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主要发生在疾病的后期(感染后的15~20周),在急性期这种感染属于免疫抑制。Ross认为:免疫反应参与病变的发展进程。Scotozza等(1963)发现,感染后17周的病肺组织中仍会有大量有活性的支原体,足以使易感猪发生肺炎。 猪肺炎支原体可单独引起发病,也可与猪鼻支原体,猪副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等一起引起感染,在实际情况下,大都是混合感染,包括支原体、细菌,有时还有病毒及线虫等。 二、症 状 本病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气喘。在一些新疫区和土种猪群,这种疾病开始大都为急性,其症状较为明显,发病率高,传播快。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的临床症状较成年猪严重。这些猪通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加快;或腹式呼吸,犬坐式呼吸,严重时张口呼吸,气喘嘘嘘。在早晚咳嗽表现得严重些,有时出现痉挛性咳嗽。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有的趴伏不起,精神萎顿,呼吸次数剧增,每分钟达100次以上。在一些老疫区或纯种猪群,则主要表现为慢性过程。有些猪开始表现得尤为突出,快速走动会使咳嗽加剧,有时咳至呕吐,气喘,呼吸短促,如无继发感染,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猪无临床不适,但显得沉郁,被毛粗乱,生长受阻,膘情严重丧失,甚至可能成为僵猪。也有一些感染猪,如成年肥猪和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猪场,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如果饲养管理不善,或继发感染,常可使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出现体温升高和身体衰竭等症状,甚至出现死亡。 三、病理变化 (一)肉眼病变 剖检病变主要在肺、肺部淋巴及纵隔淋巴结,肺脏的病变总是出现在心叶、法叶的背侧及中间和膈叶的前缘部分。常可见到紫红色或灰色的肉变区。病变大多数是先从两侧肺的心叶开始发生,其次则为尖叶,然后波及中间和膈叶,开始多为点状或小片状,进而逐渐融合成大片病变。肺部病变部位的肉眼变化是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周围的组织膨胀不全,齐平或下陷于相邻正常的肺组织。切割时有肉感,切面湿润,平滑而致密,象鲜嫩的肌肉一样。气管中通常有卡它性分泌物,肺部淋巴结和隔淋巴结通常肿大。 (二)显微病变 感染早期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少量以多形核细胞在气管周围及肺泡内积聚,在气管周围及小血管外膜有多量淋巴样细胞浸润样增生,形成“袖套”状,肺泡中积聚大量水肿液,肺泡壁增厚。以后逐渐发展成支气管肺炎。小支气管周围肺泡扩张,许多小病灶融合成大片实变区。由于单核白细胞增生,大量淋巴样细胞积聚导致呼吸腔变窄,气管粘膜上皮增厚而变硬,纤毛脱落,气管中常见有渗出物。肺泡内积聚大量炎性渗出物。在慢性病例中,肺泡内的炎性渗出物的液体成分相应减少,大部分是细胞成分。在病的末期,肺泡中的炎性渗出物逐渐被吸收,肺泡壁显著增宽,肺泡凹陷。 四、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血清学试验,可以对本病作出确诊。在流行特点上,本病只发生于猪,春冬季多发,土种猪、新疫区易爆发,症状较重,老疫区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常呈地方区域性流行。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在慢性干咳和明显气喘,生长、发育迟缓、病程长、死亡率低,发生及扩散缓慢,反复发作。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病理剖检主要表现在肺部心、尖、膈、中间叶的前缘部分肉样肺炎实变。在条件具备的地方,还可以借助X射线来进行诊断,这在我国早期猪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和诊断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血清学诊断 目前证明行之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补体结合试验(CF)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此外还有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 微量间接血凝试验:被检血清抗体价>1∶10(++)者,判为阳性;抗体价<1∶5者,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判为可疑。 据丁庆猷(1982)报道,用本方法对81头实验人工感染猪进行检测,其中76头猪的血清抗体价达到1∶20(++)以上,占有93.8%,对150头来自健康猪群的200头猪进行检测,血清抗体价全在1∶5以下,均为阴性,同时将这些猪以X射线作胸部透视检查,其结果完全一致。对自然发病的27头猪的检验结果也得到相似的结果,10多年来,先后经实验室诊断自然病例1833头,其中剖检的98头,90头有肉眼可见的病变,两头可疑病变,6头正常,90头有肺炎病变中的73头血清呈阳性反应,占81%,另15头呈可疑反应,2头呈阴性反应。试验证明,该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好、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方法。目前,沈青春等已将该试剂组装了试剂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Sheldrake等(1990)经超声波处理、层析柱过滤制备的抗原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以剖检肺部病变为对照,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98.8%,但该抗原与猪鼻支原体、絮状支原体的抗血清之间存在轻微的交叉反应。S.P.Djordjevic等(1994)以细胞质膜上43Kda纯化蛋白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敏感性达到99.6%,特异性为99.5%。与其它支原体血清之间无交叉反应。Satoshi Futo等(1995)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含猪肺炎支原体表面抗原P46的融合蛋白,以此作为抗原建立的ELISA方法,不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而且能检测出感染后两周的血清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G..W.Stemke等(1994)用PCR方法检测鼻腔拭子,最小检出量为1000ccu, Maria Calsamiglia(1999)用PCR检测鼻腔拭子,最低可检测出猪肺炎支原体800ccu, 其它支原体扩增不出来。 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相当困难。在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同时往往伴有猪鼻支原体的混合感染,经常是由于后者的生长掩盖了前者,这也给分离培养带来许多麻烦,为了抑制猪鼻支原体的生长,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左右的兔抗猪鼻支原体抗血清,这样有利于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除非在条件具备的实验室作特殊的诊断外,一般不用分离培养作为诊断判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通常情况下应与猪流行性感冒,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肺疫、猪蓝耳病、猪丝虫病及蛔虫病进行鉴别诊断。 猪流行性感冒: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症状明显,体温升高,精神疲惫,食欲明显减弱或废食,呼吸急促,运动后常可见剧烈阵咳,流鼻涕,病程短,康复快而完全。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 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在感染的初期通常表现为最急性和急性的临床症状,发病突然,往往是同圈或不同圈的许多头猪同时感染和发病,体温上升到41℃左右,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严重时张口呼吸,从口、鼻流出带血样的泡沫液体。部分最急性猪于发病后的24~36小时内死亡,部分急性病例可以转为亚急性和慢性。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肺疫:多表现为急性传染病的特征,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呼吸困难,哮喘、张口露舌、口鼻流出泡沫或清液,颈部咽喉区高度红肿,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就死亡。散发型多表现体温升高至40~41℃,呼吸困难,间有咳嗽,后期鼻孔流出粘稠的渗出物,可拖1~2周才死,如果转为慢性,病程可达3~5周以上。病原是巴氏杆菌。 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病症多表现为急性传染病的特征,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以上,畏寒扎堆、废食、呼吸困难,耳朵发紫,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红,仔猪死亡率可达40%以上,肺胀呈现肉样病变。经典型多表现为仔猪感染,体温升高至40~41℃,呼吸困难,肺部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母猪流产和死胎及仔猪高死亡率可区别于猪喘气病。 而猪喘气病主要呈慢性经过,发病慢、病程长,体温食欲一般正常,恢复也慢,多表现为持续性干咳,死亡率低,可以与以上几种病区别。 肺丝虫病及蛔虫病:患病猪均可出现咳嗽,在有的猪可见到气管炎,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肺丝虫及蛔虫的幼虫,且炎症多出现在隔叶后端,作粪检时可见到虫卵或肺丝虫幼虫。 原标题:猪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理及科学诊断 来源:广州润牧。 |
|